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为什么讨厌梁实秋 -- aokrayd

共:💬164 🌺26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谈闻一多》一头一尾两段文字

“闻一多短短的一生,除了一死轰动中外.大抵是平静安定的,他过的是诗人与学者的生活,但是对日抗战的爆发对于他是一个转折点,他到了昆明之后似乎是变了一个人,于诗人学者之外,又成了当时一般时髦人士所谓的“斗士”。抗战军兴之后,一多一直在昆明,我一直在四川,不但未能有一次晤面,即往返书信也只有一次,那是他写信给我要我为他的弟弟家驷谋一教法文的职位。所以,闻一多如何成为“斗士”,如何斗,和谁斗,斗到何种程度,斗出什么名堂,我一概不知。我所知道的闻一多是抗战前的闻一多,亦即是诗人学者之闻一多。我现在所要谈的亦以此为限。‘闻一多在昆明’那精彩的一段,应该有更有资格的人来写。”

这一段是《谈闻一多》第一部分的第二段,估计就是你所说的“梁却说不明白闻何以变成了斗士”的由来。

“我已有言在前,闻一多在昆明那一段,应该留给别人写,因为我于抗战期间在重庆,对于一多的情形不大熟悉。不过每次杨金甫到重庆参加国民资政会的时候,他总是告诉我一些有关一多的事情,主要的是说他生活困苦。抗战期间除了那些有办法的人之外谁又不穷苦?一般的公教人员谁不是按月领取那两斗平价米?不过一多好像是比别人更穷苦些,因为他家里人口多,他共有八个孩子……刻印是他的老手艺。不过到了昆明正式挂牌,技艺大进罢了。听说盟军人士出于好奇,也往往订刻图章,比较可得美价,故亦来者不拒。文人不得已鬻印,亦可慨已!然而一多的脊背弯了,手指破了,内心闷积一股怨气,再加上各种各样的环境的因素,以至于成了‘千古文章未尽才’,这怪谁?

这段是《谈闻一多》的结尾部分,请注意看黑体的最后一句,再联系一下文章的出版日期1967年1月1日,梁实秋恐怕也只能说到这种程度了……

您真的有综观全文么?我好像没看出来,我只看出来你对梁实秋的确有偏见!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