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新兵原创】改名以及其他 -- 棒棒

共:💬13 🌺1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新兵原创】改名以及其他

这几年棒棒一直猫在安大略,

具体住的村子叫作滑铁卢,Waterloo,其实这里是一个双子城。还有另外一个城市叫做kitchener,和waterloo和在一起人口有30多万,是加拿大第9大城市。

这里要讲的故事是关于kitchener名字的来历。话说100多年以前,来到安大略拓殖的是德国,瑞士裔的清教徒(Menonite),他们在19世纪中期陆续从宾西法尼亚千里迢迢来到了这里,建起了第一个居民点。久而久之,这里的风土人情都带上了浓郁的德国色彩,比如口味独特的黑啤酒,香喷喷的猪肉香肠,还有十月份的Octoberfest(类似于咱们的中秋节)。随着德国移民的增加,等到城市初具规模的时候,索性把这里取名叫作柏林,Berlin。

歌舞升平的日子持续到了1914年。欧洲的一场大战让远在美洲的加拿大也不能独处世外。作为大英帝国的一部分,加拿大迅速进行了战争动员,成千上万安大略的农民子弟远赴欧洲,去保卫他们从未谋面的宗主国。

于是问题来了,设想一下,如果哪个大兵上了前线,人家问:“兄弟是从哪来的”?这哥们用一口浓重的德国口音答道:“小弟不才,自幼就在柏林喂猪”,话音落处,只怕四周已经有几十条枪指着自己的脑门。

以上是我的演绎,当年究竟发没发生过我不清楚,但是Berlin市民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以敌国的首都命名,即使是前人之过,可诟病之词还是要今人来承受。于是,市议会一合计,决定给城市改名。叫啥好呢?在战争年代,人们的情绪比较容易走极端,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就以当时国防大臣基奇纳(kitchener)来命名。这下村里的壮丁都直起了腰板,一说起来,偶的家乡和内阁大臣扯得上关系,根红苗正的自豪感写在了脸上,尽管还是一张德国脸。

故事说到这里其实才刚刚开始,这个kitchener 又是何方神圣,能做朝廷肱股,为万民敬仰呢?

说起来这个家伙和咱们的大清朝还能扯上点关系。还记得太平天国吧?长毛洪秀全让上亿的中国人信了上帝,把满清的根基掏空了大半。兵荒马乱了十几年后,能文能武的曾文正公想起了借刀杀人的主意。当时的淮军,湘军倒也骁勇善战,可毕竟是老式军队,比不上洋人船坚炮利。于是就有了洋枪队,请洋人兵痞和太平天国打仗。洋枪队的第一任队长叫做华尔( Wall ) ,是个标准的美国流氓,以杀人,抢劫为人生第一追求,经常纵兵为祸,不久即被太平军击毙。

第二任的队长叫做戈登( Gordon),来自不列颠。说起这位戈登先生,真可谓毁誉参半。其人一生充满了矛盾,它是个职业军人,深谙兵法,可是却喜欢特立独行,经常违抗军令。尽管他“双手沾满了中国人民的鲜血”,但是却一直以为自己是“替天行道”,肩负教育未开化民族之责任。他治下的洋枪队,军纪严明,战斗力强,深为曾国藩,李鸿章所器重。他更在苏州城破之后,不惜以绝交相威胁力阻曾国藩杀俘。戈登在中国戎马十余载,清廷颁赏无数,而他却家财散尽,去国之前却如同来时一样,两手空空。

中国的经历没有给他带来财富,却让他在英国赢得了赞誉。日不落帝国就需要这样意志坚定的军人来统治帝国遍布世界的殖民地。戈登的下一站是苏丹,就是那个时至今日仍然靠救济度日,贫瘠的东非国家。戈登到任之后,开始大刀阔斧的推行现代化政策,修路架桥,办学校,建医院,更重要的是开始着手建立殖民地政权。很快这些政策就触动了当地的部族势力。贫穷地方的人们并不缺乏狂热和暴力。苏丹一向是阿拉伯和黑人杂居,国民大多信仰伊斯兰教。在一个叫做马赫迪的宗教领袖带领之下,数十万贫苦的百姓揭竿而起,其情景不禁让人想起了阿富汗的塔利班----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当时的英帝国并不想在一个如此遥远落后的地方耗费宝贵的资源,于是命令戈登撤到埃及,以作他图。没想到的是戈登同志把在中国的经验带到了非洲,认为自己有义务让西方的文明在非洲的沙漠里生根。于是他又一次的抗命,和一小部分英军一起决定留守首都喀土穆。对于这种置大局于不顾的行为,埃及的英国政府决定教训一下老戈,于是拒发援兵。在被包围数月之后,戈登和他的随从无望的看着伊斯兰起义军攻入城来。戈登在官邸的台阶上被长矛刺穿了心脏。还记得中学时听到这里的时候,心中不免有一丝宽慰。毕竟中国人民的仇让非洲兄弟给报了。时过境迁之后,现在很难讲戈登的故事给我们带来的是仇恨的宣泄,抑或人生的思考。或许他只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可造化弄人,偏偏让他穿上了军装,去面对无情的杀戮。

英国被激怒了,决定教训一下这些“野蛮人”。一支2万5千人的远征军挥戈向南,一路从埃及杀向苏丹。而指挥官就是前文提到的Kitchener将军,时间是1898年,也就戊戌变法的那年。与戈登对殖民地的复杂感情不同,Kitchener 是一个职业军人,他需要用鲜血来洗刷戈登之死带给帝国的耻辱。这是一场工业文明和中世纪文明的交战,甚至在开战之前就胜负已分。当时的英军已经装备了机枪,榴弹炮和新式的弹仓步枪。战役在一片平原上展开,其过程无异于屠杀。数十挺马克辛机关枪射出的弹幕没有使一个穆斯林活着进入英军阵前300米。此战苏丹人伤亡各2万余,而英军仅战死48人。如此悬殊的战果让人想起了清军和欧洲列强的作战,无论起因,过程,还是结果都是何其相似。当僧格林沁策马挥刀冲向英军阵地的时候,他哪里知道英国人根本不会被他的勇气所震慑。毕竟,摧毁一个落后文明所需要的,不过是扣动一下扳机而已。

Kitchener 从此一战成名,被授予了爵士头衔,在一战爆发前官至帝国国防大臣,于是有了日后Berlin 改名的故事。可是赫赫战功并不能掩盖那场战争的血腥,有一个当时的随军记者曾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战败者的英勇举动被胜利者贬低了,我认为这很不公平。一个有勇气的人应该承认他们都具有高尚的理想,坚信自己的牺牲能够保证他们的名誉不被失败玷污。”

这个年轻的记者注定要在下一次世界大战中改变世界,他的名字就是:温斯顿.丘吉尔。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