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希腊和罗马军队为什么不重视弓箭的几点分析 -- 南山贼

共:💬49 🌺5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欧洲铠甲的发展(玖羽)

当希腊罗马古典文明毁灭之后,在中世纪早期的黑暗时代中,欧洲又重新回到了蒙昧时代,人们几乎没有防具的概念。在皮革上缝上骨头、金属片,戴上一个可以保护头盖骨或鼻梁的头盔,拿上一个木制的盾牌,就算是完成了防御;就是在稍后的时代中,西欧的蛮族也无法制造工艺复杂的环甲。因此,锁子甲和旧式的鳞甲就成了他们仅有的选择。再加上拜占庭帝国继承了优秀的罗马鳞甲制造工艺,铠甲的历史开始在欧洲重复,鳞甲又逐渐推广,很快就和镶嵌皮甲一起流行起来。

  但是要注意一点:这时候的铠甲和文艺复兴之后的铠甲在防护力上相差甚远。皮甲的皮革基本没有加工,活动不便,容易腐烂,防御能力也不高,仅仅能抵御远射的箭石和吸收一些冲击力;所谓“镶嵌”皮甲也只是在粗糅的厚皮衣服上加厚某些部位,然后再镶嵌上护心镜等配件,而鳞甲则是用细小的铁环将宽而厚的长方形金属片连接起来。鳞片间有空隙,活动也不方便,就像是“麻将席”那样;所以那时的鳞甲一般只做成背心大的一块,由头上套下去,再用皮绳扎紧两胁,这样的装备直到查理曼时期才算有了一些进步:由更宽的弧型铁片夹在延展性好的麻布袍子里,互不连接,由铆钉固定在袍子上,类似清朝的铠甲。这样的铠甲可以比较自在地活动,但缺点是无论什么季节都要穿着一身棉被打仗……

  在这个时代,铠甲基本上不提供对四肢的防护。取而代之地,继承自诺曼人的尖锥型头盔和带护鼻的整体铁面具出现了,而鸢盾(KiteShield)也就是最早出现在这个时代。鸢盾长将近150CM,上部是椭圆,下部变尖,由轻、厚又有弹性的木材精制,四周包裹铁片,中央把手处有半球型的金属突出。因其防御面积大,所以往往由重步兵和骑兵使用,在13世纪前都很流行。

  8世纪的时候,鳞甲的工艺有了长足的进步。鱼鳞形的甲片互相直接连接,并且紧密覆盖,无论是可动性还是防御能力都比原来的鳞甲上了一个台阶。但是这样的鳞甲很沉重,制造时间非常长,而且必须完全定做,因此非常昂贵;即使是到了10世纪,也是领地1000英亩以上的大贵族才能够拥有的防具,因此它也有一种身份的象征在其中。同时,锁子甲也逐步恢复过来:虽然5世纪时已经出现了由粗大的铁圆环互相连接而成的铠甲,但是巨大的空隙使得它的实用性并不高;罗马时代的链甲制作技术失传了很久,而也是在8世纪时,欧洲的锁子甲终于再次达到了实用的程度。——可实际上真正登峰造极的工艺其实是被罗马文化影响到的阿拉伯;当初是罗马人把锁子甲介绍到西亚的,阿拉伯人的锁子甲工艺又随着十字军东征反馈回了欧洲,自此之后,欧洲的铠甲制作工艺才真正地发展起来。以12世纪的铠甲作坊为例子,让我们来看看一件锁链甲是如何制造的。

  首先,和做衣服一样,需要量体裁衣,毕竟铠甲其实就是金属制的服装,特别是软甲类;一个熟练的铠甲师傅,首先必须是一个好裁缝。由于对铠甲的大量需要,基本上一件铠甲必须在一个星期内完工,因此铠甲作坊必须由好几个师傅分工制造:锁链甲是由直径在2毫米左右的铁丝,加热后煅打扭曲成直径1厘米左右的圆环,并且敲打成宽3毫米左右的扁环,在环的两端冲出直径1毫米左右的小眼,在互相套住之后,用一毫米直径的铆钉连接起来。

  做铠甲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因此一个铠甲师傅一天内能完成10到20厘米见方的一块“铁布”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在锻造出按制衣的方法画出的裁剪图上规定形状尺寸的铁布后,再由大师傅精心地用铁环连接每一个部分;为了活动方便,铠甲一般比设计的略大一点点。然后在领口,袖口等地方包上皮革,防止挂伤衣服和皮肤,一件铠甲就完工了;知道铠甲为什么值钱了吧?11、12世纪时一名骑士的全套装备价值相当于一个小型农场;铠甲师傅在中世纪的农奴制度中,也是能够和牧师平起平坐的上等平民,受到普遍的尊敬。

  在铠甲的工艺方面,11到15世纪是个冷场的阶段。除了一方面完善鳞甲和锁链甲,并且发展出水桶一样的全盔、金属大盾牌——从12世纪开始流行,被后世称为骑士盾——和佩带舒适的猪脸盔外几乎没有什么大的进步;但是锁链甲工艺也在13世纪晚期达到登峰造极,就是所谓“编织甲”。这是一种将极细的金属丝和亚麻丝编制成线,然后再以制衣方法制造的软甲,看上去如同一件金属色粗毛衣一样,它对砍劈和穿刺的防御力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价格也一样居高不下;常规的锁链甲这时也达到了“缝隙中穿不过猫的胡须,看上去如银色的粗缎子”的程度……

  15世纪,锻造大型弧型金属的技术和冶金技术的大发展,奠定了后世整体式铠甲的基础。尤其是在1400年左右,在材料学上出现了重大突破,就是发明了高炉:燃烧温度的上升使铸造铁的出现成为可能(在此之前使用的都是熔解铁),这就奠定了这个时代中铠甲工艺飞跃的基础,此后一直到18世纪,在铠甲的材料方面,都没有重要的成就。而在应用方面,由于十字军东征时受到了大量强弓劲弩的威胁,原来的鳞甲和锁子甲都难以应付,欧洲人才重新开始整体式护甲的研制。在这个时代,米兰的铠甲工匠们率先尝试用钢板制造出整体的铁手套、护臂、护腿和大型的护心镜;但是这些东西并不是作为单纯的铠甲来穿着,而是作为锁链甲和鳞甲的加强部件,靠皮带固定在铠甲的四肢上的。13世纪,局部的整体护甲如胸甲等开始出现;14世纪,带活动面罩的头盔问世,全身甲已具雏形。

  全身甲产生的意义,是在冷兵器为主的战场上,虽然躯干部的铠甲往往是以双层,乃至三层的防护来增加防御力,但是四肢为了活动方便却不能采用多层结构,因此死于四肢损伤造成的大出血或铁环嵌入皮肉造成的感染的战士甚至比被躯体创伤致死的更多;而原始的火枪也逐渐开始出现在战场上,虽然机动能力不足,往往只能一次性发射,但是对软质铠甲来说却已经足以造成巨大的破坏,即使没有穿透铠甲,弹丸巨大的冲击力也往往会造成骨折。

  所以逐渐地,开始有人试验制造能够整体防护住整个身躯的防具,于是就开始制造出了全身的铠甲。这时候做出来的并不是我们熟悉的整体式铠甲,而是类似罗马时代的环甲,或者是靠皮带挂在肩膀上的护胸板。对于这种铠甲,后世有专门的名称——“织甲”;虽然防护性能很好,但是穿着这种铠甲的骑士就象应试教育下的中国小学生一样,由于几乎所有的重量都由肩膀负担,所以根本不适合长时间作战,兼之护胸板非常干扰手脚的活动,使落马或者跌倒的骑士甚至难以自己站起来。对全身蛮力的骑士来说,铠甲的重量绝不是问题,但是一套将手脚的活动范围拘束住的铠甲却没办法发力,甚至连翻身都很困难;在经过30多年之后,早期的全身甲逐渐被发展出来。但是也有严重的问题:由于“板甲是穿在链甲外面的”这种传统思想,这时候的全身甲有着非常极端的“整体化”倾向。手臂和铁手套被铰链固定在胸甲上,而胸甲前后又是靠铰链铰接,然后护腰和护腿又是铰接在一起,因此穿铠甲非常地辛苦费事,一个人是绝对穿不了的;现在我们一般认识中的“中世纪的骑士都是运动不便的铁皮人肉罐头”,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由于14世纪时的铠甲就已经在强度上达到了很高的层次,所以此后对铠甲的纯材料性能的改善是缓慢的。虽然材料上的进步并不大,但是结构上和造型上的进步非常明显,所谓的哥特式和米兰式铠甲就是从这时开始出现:因为前者是从米兰开始流行的,而后者受哥特艺术风格影响很大,所以把这两种铠甲风格称为米兰式和哥特式。在所有的铠甲中,大致来分的话就是最流行的这两种了,别的风格不是没有,但基本都是仿造这两种的;米兰式的特点是线条圆润、贴身,优美,造型漂亮;而哥特式则简洁、充满机能美,多棱角,运动性好。——从这时开始,铠甲所出现的大量的棱角状设计,可以极大地改变箭石和弹丸的弹道,避免直接的撞击,也可以偏转分散近战的力度。就象坦克装甲的倾斜角度一样,即使在厚度材料不变的情况下,也可以增加防御能力。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