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就《甲申三百六十年祭——谁主沉浮》一文,与汗青兄商榷 -- napolen

共:💬51 🌺13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1、李自成的东进行动和目的的再思考1

汗青兄在这一节中的诸多推断都或直接或间接的来自一个出发点:宁武之战,周遇吉坚守了很长时间,给大顺军以重大杀伤“伤亡近两万人,阵亡大将四员”,并且使得大顺军几乎要放弃对北京的进军,回陕西。由此推出明军战斗力还很强,李自成没有战略眼光,李自成一开始就没打算与明王朝最后决战等等。

然而,据顾诚先生在《明末农民战争史》一书中考证,宁武之战的真实面貌远远不是这样。他引用了康熙二十一年的《山西通志》和乾隆十五年的《宁武府志》驳斥了以上的不实。顾诚指出:“整个宁武战役首尾不过两天,根本就没有相持半月之事。”(顾诚著《明末农民战争史》,该书21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10月第一版)”。这样一次短暂的小规模战斗,大顺军的伤亡不可能太大。而更不会让李自成大打退堂鼓。其实正如汗青兄所说,宁武的战略意义并不重要,不是非攻不可,周遇吉的兵马也不多,李自成这样一个流动作战的大师(他流动了多少年啊,遇到过了多少个啃不下就绕过去的硬骨头啊!)怎么会傻呆呆的硬啃呢?

关于李自成打退堂鼓的问题,汗青兄所引《明季北略》中的记载并不全面,其中汗青兄用引号代替的那段文字是“自此达京,尚有大同兵十万,宣府兵十万,居庸兵二十万,阳和等镇兵合二十万。尽如宁武,讵有孑遗哉?”对明末历史稍有常识的人都清楚,这些兵力完全是离谱的胡扯。李自成与明军作战这么多年,会连这样的常识都不知道吗?很明显,胡扯的是《明季北略》。既然中间这些话纯属胡扯,前面后面那两句记载能靠得住吗?再加上前面所谓周遇吉的激烈长期抵抗属于虚构,我同意顾诚先生的看法:《明季北略》中的这段记载纯属编造。而其他持这样观点的史料则多是抄袭《明季北略》。

至于汗青兄后面所说“就在大顺军决定撤退的当天晚上,大同总兵姜襄(应为瓖)和宣府总兵王承胤的降书却送到了李自成的桌子上。这使得李自成大喜若狂,马上打消了退兵的念头,于是大顺军的东进行动得以继续。”。对于这个戏剧性的情节,我不知道汗青兄根据的是哪一段史料写来的。但是,据顾诚先生《明末农民战争史》,姜瓖是大顺军兵临大同城下之后才投降的。而王承胤也仅是将降表送到大同而已。也就是说,这两个人的降表都是在大顺军离开宁武继续进军之后才送到的。这就根本谈不上是这两个人的投降使得李自成重新获得进军的信心。事实上,姜瓖这个人并不像汗青兄描写的这样软骨头或是倾心农民革命。1644年4月23日大顺军在山海关战败,姜瓖5月10日就在大同反叛——几乎是一听到消息立刻就反叛了,当时李自成甚至还没离开山西。1648年12月,姜瓖又举兵反清,一度几乎席卷整个山西和陕西大部,之后又坚守大同孤城达8个月之久,吸引住了清军几乎全部精兵强将(多尔衮两次亲征),坚守时间之长、对抗清军之多,超过大凌河,仅次于锦州。很难想象这样一个人,会在大顺军在宁武被打得灰头土脸、伤筋动骨之际(如果大顺军真是损失2万人的话,那就是将近东征全军的1/4!),远远的跑来主动投降(如果宁武真是守了半个月的话,在大同的姜瓖不可能不知道这一情况)。至于远在宣府的王承胤就更没有理由跨境跑来投降了。

所谓的大顺军屠宁武一说,据顾诚先生自《宁武府志》考证,是明朝降将尤世禄在大顺军主力离开后为报私仇所为,被杀的人也没有传言的那么多。至于“李自成本人和他军队(嫡系)”是当不得汗青兄“御下不严和军风不正”这一考语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