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密码传奇(三):18、天才的诞生 -- 1001n

共:💬23 🌺3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密码传奇(三):18、天才的诞生

惭愧,拖延了这么久才继续。不过至少本章的大坑已经基本填平,修修改改的,陆续就会发上来了:)

--------------------------------------------------

就这样,经过波兰人和英国人的不懈努力,也多亏德国人在使用时的愚蠢和漫不经心,ENIGMA这貌似强大的加密魔盒,也终于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漏洞——全面破译ENIGMA的重大胜利,似乎就在眼前了。

只不过,由于机器设计的相当合理,ENIGMA在面对这些来自敌方和己方的双重威胁时,竟然也还能一直摇摇晃晃地支撑着;整部直接建筑在它上面的德国军事机器,更是大展身手。

1939年9月1日,160万纳粹德军开始进攻波兰;15天后,德军第8集团军已经兵临首都华沙城下,次日,波兰政府经罗马尼亚、法国巴黎,最终亡命海峡那边的伦敦;开战27天后,首都华沙被攻陷,12万波兰军队投降,波兰灭亡。

一时间,纳粹天下无敌的神话飘散到了整个世界;而布莱奇利庄园里的专家们更是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他们日以继夜地苦战,力争早日撕破这个“谜”。可是,战火一起,每天截收到的德军电文数量就直线上升;诺克斯的办法,也就是手工分析并破解,已经很难再应付了;何况,他的办法虽然可以破译AE,但是面对其它更多型号的ENIGMA,却也是一筹莫展。

正在一千五百公里外(从布莱奇利到华沙的地图距离)肆虐的飞机和炸弹,炮火和硝烟,令英国破译专家们心急如焚—— 一切的一切,都在呼唤更强有力的破译方式。

就在这时,真正的天皇巨星冉冉升起了;仿佛是上帝赠送给英国人的厚礼一般,一位二十七岁的年轻人,当仁不让地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他,就是我们整个故事中,第三位应该获得花环的阿兰·图灵(Alan Turing)。

点看全图

图 灵

毫无疑问,图灵是个极为聪明的人,而这一点看来似乎有点遗传——他的爷爷约翰·罗伯特·图灵(John Robert Turing)就有着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数学学位,而且当年成绩相当不赖,在他们同学中排名第17;到他父亲朱利叶斯·麦西森·图灵(Julius Mathison Turing)时似乎又成了隐性遗传,数学天分不见了,改拿了个牛津大学的文学和历史学位。

这位父亲是个公务员,在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公干过一段时间。就在那里,图灵被成功地孕育出来;而为了让小图灵能够有个比较好的生活环境,他父亲和母亲商议之后决定回英国生下他——其实他们的四个孩子,都是这么长大的。。。

1912年6月23日,图灵在伦敦西部的帕丁顿降生。顺便说一句,放眼东方,就在七天后,日本的明治天皇去世了,所谓的“明治时代”也从此彻底终结。

图灵的确是天赋异秉。他自己说过,小时候为了识字,曾经用了三个礼拜自己读完了一本叫Reading Without Tears的书——那意思,大概是读完了就基本识字了,而这,估计是他爹的遗传起了作用;同时,他又很喜欢和数字打交道,以至于走在街上,在每个路灯下都要停一下,去检查一下该路灯的编号——这一点,大概就是他爷爷的遗传了。。。

说是这么说,可图灵也经常被小问题困扰;比如左右,他就分不清楚,结果只好偷偷在左手大拇指上画个红点,自称“知道点(The Knowing Spot)”,以此来解决由方向带来的麻烦。

从他六岁上学起,图灵就逐渐显露出他在数学和逻辑方面的天才;不过一直到1926年,一件事情才真正让他出了名。

那是他到外地上中学的第一天;命运弄人,这天百事皆宜——比如宜于罢工——却不宜于远距离出行,因为什么公车都不开了。换是别人,这天大概也就在家睡懒觉了,什么时候人家开工再去也不迟啊——说到底,从家到学校,有九十多公里远,又有什么办法?

别人没有,图灵有。他的办法也很简单,就是骑上自行车,以14岁的少年心性,悍然踏上了漫漫求学路——等到他到了学校以后,消息轰动了当地的媒体,图灵就这么上了报纸。

可是他对那些不感兴趣,一时的热闹很快就过去了。

来到学校以后,图灵的感觉并不太好——这所中学是那种出了名的贵、出了名的传统的学校,老师们更喜欢讲授古典作品;甚至校长都给他的父母去信,认为他在学校呆下去纯粹是浪费时间——如果他们的儿子果真是一位科学家的话。

可是图灵心无旁骛,继续研究那些他喜欢的难题;1928年,他第一次接触到了爱因斯坦的研究成果,那就是对牛顿运动定律的质疑,而图灵,甚至继续外推了这个问题。

与此同时,他的情感之花也首次盛开了:他默默地爱上他的一个同学,名叫克里斯多夫·默克姆(Christopher Morcom);两个人都喜欢科学,一直是非常好的朋友。

一切都很好,除了默克姆也是个男孩子以外。。

点看全图

这就是图灵的心灵伴侣——默克姆

可惜,扫描的时候压不平,图片有点虚光

这种情感在今天仍然属于异类,更何况是在七十多年前的英国——图灵也很清楚这其中的利害,他并没有把自己对默克姆的爱慕倾诉给对方。

如果历史真的能够按照图灵所愿意的方向继续和发展下去,那么恐怕没有人会知道有什么结果了——但是一切终于结束了,起因,却不过是一杯牛奶。就是这杯产自病牛的牛奶,让默克姆患上了当年极为致命的牛型肺结核,尔后很快,就因为这个意外告别了人世。

单相思破灭的图灵,就这样遭到了人生第一次惨重打击。由于默克姆生前已经获得了剑桥大学的奖学金,于是图灵发奋学习,也把剑桥大学当作了自己的目标。他写信给默克姆的母亲,要来了一张默克姆的照片,贴在自己的书桌前,以此激励自己。

1931年,19岁的图灵如愿以偿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四年后的1934年,又以极为漂亮的成绩毕业并留校。而这时,图灵并不愿意去做他自己毫无兴趣的古典研究,因此失去了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奖学金,只能到自己的第二志愿——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工作。

点看全图

1934年的图灵,当时22岁

是金子,到哪里都要发光。进入国王学院的第二年,图灵就因为一篇论文声名大噪;在这篇论文里,他对高斯函数的错误进行了详细论述。也因为这篇论文,他被破格推选为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会员——跟我们上文提到的诺克斯一样——只不过,这一年他才23岁。

点看全图

图灵,和他在运动俱乐部的同好在一起

次年,图灵发表了一篇超一流的论文,从此奠定了他在数学界的地位;而为了说清楚是怎么回事,我们不妨把话题暂时往前扯几年——准确地说,是往前扯四年。

在从前,数学家们头脑里一直有个感觉,那就是针对任何一个数学命题,必然可以证明它是真的,或者它是假的。很多数学家一直在为证明这个感觉而努力工作,他们提出了种种方案,但是总不能尽如人意。

结果,杰出的奥地利数学家库尔特·哥德尔(Kurt Godel)提出了一个巨牛无比的定理,直接推翻了数学界中这一似乎“天生合理”的感觉;而这个定理,也就被称为“哥德尔不完备定理”。

稍细一点来说,哥德尔定理实际是由两个不完备定理组成的:

对每个丰富而可靠的数学形式系统S,

第一,在S中存在既不可证也不可否证,即不可判定的命题(第一不完备性定理);

第二,在S中不可证S的一致性(第二不完备性定理)。

这两条定理理解起来其实非常困难,没有足够的数学和逻辑基础,也只能如1001n这样外行看个热闹而已。但是数学家们不是外行,他们马上发现,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属于横空出世的那种全新的东西——它实际上是在说:数学不但是不完全的(Incomplete),而且是不可完全的(Incompletable)——之前人们试图构造“完美”的“全部数学的形式公理体系”的徒劳梦想,就此被彻底粉碎。

而这样的不完备定理,究竟又带来多大的震撼?详细说明太长,其实只要举出几个人名就够了——超级数学泰斗贝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阿尔弗雷德·怀特海(Alfred Whitehead)、路德维格·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希尔伯特(D.Hilbert)及著名数学家布劳威尔(L.E.J.Brouwer)、哈恩(Hans Hahn)和卡尔纳普(R.Carnap)——等等这些人的相关工作,现在都被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打翻在地了……

从数学上,哥德尔定理推翻了前人的错误;而它又被引入哲学及更广泛的领域,成为了一个人类理性思维的里程碑。而这篇划时代的论文,即《论〈数学原理〉及有关系统中的形式不可判定命题(I)(Uber formal unentscheidbare Satze der Principia Mathematica und verwandter Systeme, I.)》,发表的时间是1931年1月。

哥德尔的论文发表后,理所当然地轰动了整个数学界。一时间,受他论文的启发,各种新论文层出不穷;这其中,图灵对他理论的进一步扩展和阐述,则又达到了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高峰。

1936年5月28日,图灵发表了他一生中堪称最为重要的论文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可判定问题上的应用(On Computable Numbers, with an Application to the Entscheidungsproblem)》

图灵手稿,剑桥大学电子文档

这篇论文,直接奠定了他在数学界中的地位;在这里,也请允许1001n用外行的语言简单地介绍一下吧。

为了说明后面的问题,图灵化繁为简,首先引入了“虚拟机器”的概念。这样的虚拟机器不是一个,而是很多个;每个作用不同,比如有的能够做加法,有的则专攻减法,总之功能是五花八门——在此基础上,设想有无限个但可数的这样的“虚拟机器”,并分别用自然数予以命名,比如1号机器,2号机器,等等。

那么,比如1号机器专做加法,2号机器专做减法;那么,为了做加法,我们就要去找1号机器,输入适合的加数和被加数,然后观察结果——当然,2号机器乃至N号机器,也都是这么用。

然后他明确指出,理论上存在着这样一台超级虚拟机器,即所谓的“万能机器”,可以不断通过改造它的内部结构,达到模拟任意一台虚拟机器的目的,进而完成各种复杂的工作。

例如,当我们需要做加法的时候,这台万能机器就可以模拟为1号机器,做减法时则模拟为2号机器……以此类推。今天我们看到这个结果,或许很好理解——这不就是一台电脑嘛,模拟器游戏玩多少年了,有什么啊。可是不要忘记,那个时代不要说电脑,就连集成电路,不,退回到晶体管——那会儿,就连晶体管还没诞生呢。。

这台“万能机器”的想法,确实是很是令人神往。但是这只是一个理论上的存在,而且,图灵的论文也不是为了证明,世界上该有这么一台万能机器。图灵真正的贡献在后面——他发现即便真有这样一台“万能机器”,它也照样会有个过不去的坎儿。

那就是:给定某个具体问题,并因此确定要模拟的“虚拟机器”对象以后,这台万能机器是不是就总能得出最后的结果呢?

图灵证明,未必——换言之,一旦机器计算出最终结果,就将自动停机的话,那么针对某个问题,根本无法预言万能机器是不是最终必然停机;而这,就是著名的“停机问题”。

“停机问题”实质上是以西方人擅长的打比方的办法,来阐述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一个例子;也就是说,“是否肯定会计算出结果”这个命题,本身就是“不可判定”的。

如果仅此而已,图灵的想法不过是进一步把哥德尔问题形象化而已。但是他的思路,也就是“通过对所有特定机器的模拟来实现所有功能”,实际上已经在数学上,构建了现代计算机的理论基础——这,才是这篇论文最最牛叉的地方。

而这时候的图灵,差二十六天才满24岁。

之后的两年,也就是1937年和1938年,他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师从丘奇(Alonzo Church),并在1938年获得了博士学位。这两年的日子对图灵来说是非常幸福的,原因也不难理解——大学对同性恋的态度相当宽容,即便他同时与几位男子交往,也不会遭到什么干预;除此以外,图灵的业余生活,应该说也过的不错。

1937年年底的12月21日,迪斯尼公司推出了有史以来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动画电影《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当即轰动了全世界;几个月以后的1938年10月,剑桥大学也放映了这部电影。

或许是心地单纯的人都喜欢童话吧,图灵也跑去看了。结果,这部电影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特别是片中巫婆把苹果泡入毒药那一段,图灵简直看得着了迷。以后很久很久,他都会情不自禁地复述老巫婆当时的喃喃自语:

Dip the apple in the brew

Let the Sleeping Death seep through

苹果蘸毒

让死之沉睡渗入

还别说,这两句话确实是琅琅上口,反复吟诵,倒也真有些味道啊。

到了这时,图灵那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也已经发生了变化:一个月以前的1938年9月,由于他出类拔萃的数学能力,政府密码学校看上了他,而他也答应利用业余时间,从事一些相关工作。

点看全图

1939年夏天,图灵和朋友在享受战前最后的悠闲暑假

时间转眼即逝。随着纳粹的炸弹在波兰境内炸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就在开战的第四天,也就是1939年9月4日,图灵正式加入了庄园,开始全身心投入密码破译工作。

随着这个27岁的年轻人的到来,整个密码分析学的手段,即将发生质的飞跃了。

关键词(Tags): #密码#破译#ENIGMA#布莱奇利#图灵元宝推荐:不爱吱声,晨枫,海天,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