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罗马英雄传系列之 中兴名将:贝利撒留和纳尔西斯 -- 顾剑

共:💬42 🌺10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罗马英雄传系列之 中兴名将:贝利撒留和纳尔西斯

可以说贝利撒留和纳尔西斯是“中兴名将” ,也可以说他们是“古罗马最后的名将” ,因为查士丁尼再征服之后,东罗马帝国的野心再也不是力图恢复整个帝国,而是局限於偏安一隅了。延续1千零50年的罗马执政官这个传统职务,也在查士丁尼朝最后消亡。此后的东罗马应该称为拜占廷帝国,而不是罗马帝国----尽管这两者之间并没有截然的分野。

第一章。时代背景

1. 帝国两分

伟大的罗马帝国在公元三世纪,由於内部纷争和外部民族大迁徙的挤压,经历了一段内外交困的时代,史称“三世纪危机” ,所幸这个世纪的末期,戴克里先皇帝出来重振国威,稳定内外局势,使罗马暂时摆脱近一个世纪的危机。在戴克里先大帝的改革措施当中,有一项是将帝国分为两部分,由东西两位皇帝“奥古斯都” 来统治,这两位奥古斯都皇帝之下,各有一位“凯撒” ,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助手,副统帅,兼法定继承人的意思,中国评书的话,大概叫“一字并肩王” 吧。帝国的分治在戴克里先时代,首先是军事形势的需要,到了后世,逐渐因为文化,民族等等差异而使东西两帝国渐行渐远。罗马是一个环绕地中海的国家,东西距离远大於南北。依靠了境内发达的战略道路网络,不列颠境内的军团,有时可以在两周之内强行军赶到多瑙河前线,但是要在帝国东西两线之间统一调动兵力,比如说从不列颠或者西班牙去叙利亚,那就很困难了。而三世纪和四世纪,罗马帝国生存的首要条件,就是有效地保卫帝国边境,而罗马皇帝呢,首先是一位军事司令官,这跟我们中国所理解的皇帝职责有所不同。因此东西两位皇帝分治,在军事上,也算顺理成章。

按照中国传统的政治观念,天下大一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皇帝呢,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是断断不能有两个的,一旦有两个皇帝,国家就分裂了,一定要拼个你死我活,最后达成混元一统不可。在四世纪的罗马,情况并非如此,东西帝国之间并非水火不容的关系,其实更多的是声气相通,互为奥援,而且东西帝国常常出现统一在一顶皇冠之下的情况。在戴克里先晚年退休之后,罗马诸军事将领争夺皇位,没过多久,君士坦丁大帝击败其他竞争者,不但登上皇位,而且是东西帝国的共主,他在欧亚交界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边上,古希腊殖民城邦拜占廷故城的遗址上,新建了君士坦丁堡,作为帝国的新都。君士坦丁大帝常常被说成是第一位皈依基督教的罗马皇帝,实际上君士坦丁在位期间,同情基督教,推行与基督教友好的政策是有的,颁布“米兰敕令” 宣布基督教为国教也是有的,但是他本人直到临死的最后一刻,才正式成为基督徒。

君士坦丁身后,罗马帝国相对平静了一段时间,公元378年,受到匈人压迫的哥特人移民进入帝国边境并发生起义,哥特人的骑兵大败罗马军团,这一年的阿德里安堡战役,成为骑兵取代步兵作为战场上决定性兵种的里程碑事件。但是罗马(加拜占廷帝国)两千年历史上山重水复的例子已经不止一次了,这次出来作定海神针的,是提奥多西皇帝,提奥多西在位期间击败哥特人的挑战,将东西两帝国重新统一于一顶皇冠之下,但他是罗马帝国最后一位两帝国共主,提奥多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别继承两个皇位。

2。三代风流

这时历史已经走到公元4世纪末和5世纪初,民族大迁徙对罗马世界的冲击波已经无可抵挡。大厦将倾,总是从内部最先崩坏,当年提奥多西大帝手下有两员大将,其中之一哥特人阿拉里克在提奥多西死后不久,举兵反罗马,而汪达尔人斯提里科出任西帝国军队总司令,忠心护主。斯提里科曾经屡次击败阿拉里克,可惜功高不赏,自古皆然,西罗马皇帝荷诺留自毁长城杀死了斯提里科,於是无人可以克制的一代枭雄阿拉里克,成为7百年来第一个举兵攻陷罗马的蛮族首领,此事发生于公元410年。

整个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风雨飘摇,终於倾覆。在这近百年的沧海横流之中,大致有三个时代:第一个阶段是阿拉里克和斯提里科的时代,以410年罗马的陷落为高潮,阿拉里克本人死于同一年。第二个阶段是匈王阿提拉,“最后的罗马人”埃提亚斯,以及汪达尔人盖撒里克的时代,第三个时代是法兰王克洛维和意大利王提奥多里克的时代。

阿提拉-埃提亚斯-盖撒里克时代在这个世纪中期。匈王阿提拉,上帝之鞭,434年即位,他的匈族骑兵两次入侵东帝国巴尔干半岛,曾经围困君士坦丁堡。在西方,阿提拉的兵锋直抵今天法国南部的奥尔良。西帝国朝廷权臣埃提亚斯联合西哥特王提奥多里克,在451年的沙隆会战击败了阿提拉最大规模的一次入侵,提奥多里克战死,阿提拉被暂时击退,第二年卷土重来,却在453年意外地死于迎娶新娘的婚床上。他死后,匈帝国分崩离析,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民族解体了,但是匈人作为勇敢的战士,有很多继续在罗马帝国的军队中服役,两百多年以后,还有罗马匈族雇佣兵的记载。(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罗马史上的Hun人,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匈奴人,实际上,现代历史学界对这个假说持否定态度。因此,我的文章中不用“匈奴” 这个通常的译法,而改用“匈人” ,以示区别。莫谈国史(神州遗少) 兄的大作“民族大迁徙史话” 中,用“胡人” 的译法,也是出於同样的原因)。

阿提拉的罗马对手埃提亚斯,在历史上被称为“最后的罗马人” ,也是一代传奇人物,早年阿提拉刚刚即位的时候,埃提亚斯还在匈人帝国作过人质,后来他在西罗马权倾朝野,是事实上的统治者。他依靠和匈人良好的关系,从阿提拉那里获得支持,连续击败朝廷里的政敌,以及西哥特人,布艮地人等蛮族,后来阿提拉入侵的时候,又反过来联合西哥特人击败了阿提拉。以埃提亚斯的才干和勇武,多年用兵于高卢和西班牙,颇有重新稳定摇摇欲坠的西帝国,再振国威的希望,可惜这个“最后的罗马人” 在阿提拉死后的第二年,被瓦伦提尼安皇帝亲手刺杀于宫廷之上。公允地说,埃提亚斯之死跟上一代的罗马英雄斯提里科还不完全一样,埃提亚斯一手遮天,权倾朝野,作为一代权臣,多少也有咎由自取之道。但是随着他的死亡,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命运,也就最终注定了。

这一代中另一位了不起的大英雄,是汪达尔王盖撒里克。盖撒里克也许不如阿提拉那么有名,但是事实上他的武功和业绩比阿提拉更加了不起,个人的观点,盖撒里克实在可以算作民族大迁徙数百年里,各蛮族领袖中的第一号牛人。汪达尔人也是北欧来的日尔曼民族,本来不是一个强国,在那个时代,蛮族的国家和国王是没有固定疆域的,一个民族就是一个国家,流浪到哪里算哪里,停下来就占地为王,打了败仗要么就举国逃难,要么就依附别人,或者举国(族) 屠灭。盖撒里克出道比阿提拉还早,428年当上汪达尔王,当时汪达尔还是在西班牙南部受西哥特人欺负的一个弱小民族,举族男女老幼不过8万人,能战之兵怎么算也不可能超过3万,可是就凭这点兵力,429年他带着族人渡海进入北非,两年之内征服北非大部,获得西罗马皇帝承认为北非之王,比之于圣经出埃及记实在有过之无不及。以后30年,当埃提亚斯和阿提拉在欧洲大陆上征战的时候,盖撒里克的汪达尔海军是整个西地中海的统治力量,将西西里,撒丁,科西嘉这些大岛尽数收入囊中。因为盖撒里克是个瘸子,有传说讲他选择作海上霸主,就是因为身有残疾不能骑马。埃提亚斯和阿提拉死后不久,455年,盖撒里克不甘心仅仅作他的海上霸主,於是领兵登陆意大利半岛,继当年的阿拉里克之后,又一次让罗马这座“永恒之城” 臣服于脚下。这还没完,再过13年,东罗马皇帝利奥发兵10万讨伐盖撒里克,先声夺人占领的黎波里,这是那个时代的无敌舰队,结果让盖撒里克在北非邦角外海用火船一阵杀败,落花流水,从此以后东帝国再也没有能力集结起如此规模的大军。477年,西罗马帝国正式灭亡之后的一年,盖撒里克以87岁高龄死去。

在盖撒里克,埃提亚斯,阿提拉这一代人之后,西罗马帝国于476年最终灭亡。其实要说“灭亡” 也不准确,从法理上讲,基本上各个蛮族都承认罗马帝国的至高权力,并没有一个朝代取而代之,只是476年最后一个西罗马皇帝罗慕洛被废后,再也没有一位西罗马皇帝,是个“空位时期” 而已。(罗慕洛倒没有被杀,他退位以后一直活到511年) 。所以三百多年以后,查理曼大帝加冕,理论上是继承的西罗马皇帝位,以后的“神圣罗马帝国” 也是同一道理,自称是西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实际上当然早就不是一码事了。

这个世纪的第三代风云人物,分别是西欧的法兰克国王克洛维,和意大利的东哥特国王提奥多里克大帝。提奥多里克还是克洛维的妹夫。克洛维国王是法兰克人墨洛温王朝的第5代国王,481年登位,当时离北非的汪达尔国王盖撒里克病逝已经有4年了。克洛维的征服,主要在西欧高卢地区,他先后征服了布艮第人,图林根人,把西哥特人赶到西班牙半岛,统治了法国的大部分地区。克洛维第一个以巴黎作为首都。和大多数蛮族国王一样,克洛维也在名义上承认东罗马皇帝为共主(西罗马已经没有皇帝了),他拥有东罗马皇帝安纳斯塔西斯赐予的罗马执政官头衔(后人考证应该是“同执政官” 衔) ,他还归依罗马天主教。

提奥多里克所属的东哥特人,原来是寄居在东罗马帝国境内,他从小在君士坦丁堡当过多年人质,东罗马的利奥和齐诺两任皇帝都很欣赏他(利奥就是派出无敌舰队征讨盖撒里克失败的那个),提奥多里克年纪轻轻就已经拥有了东罗马的军队司令官和执政官头衔。488年他回到自己的部落任东哥特国王,当时是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12年,比高卢的克洛维即位晚7年。提奥多里克即位之后,在齐诺皇帝的授意下,带领东哥特人西迁,打进意大利半岛,俘虏并杀死了灭亡西罗马帝国并自称意大利国王的Odoacer(他是赫卢利人,在废掉了西罗马皇帝以后,实际也被东罗马利奥皇帝册封为贵族,承认了意大利国王的地位) 。这样,提奥多里克这个东哥特国王,名义上是东罗马帝国皇帝的意大利总督,实际上就是独立的意大利国王。他有“大帝” 头衔,同时也是西班牙的西哥特摄政王。

这样,经过公元5世纪的三代兴亡更替,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的舞台已经搭好:基本上,汪达尔人盖撒里克的后代占有北非,东哥特人提奥多里克占有意大利,法兰克王克洛维统治高卢,西班牙则有西哥特人。这些国家都在名义上承认东罗马皇帝的宗主权。当6世纪我们故事的主人公贝利撒留和纳尔西斯出发西征北非意大利的时候,他们所面对的,就是盖撒里克和提奥多里克的后人。

3. 查士丁尼朝的开端和东方形势

贝利撒留和纳尔西斯是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的手下大将,他们的功业,就是“查士丁尼再征服”的功业。东罗马帝国在利奥皇帝无敌舰队讨伐盖撒里克失败以后,下一任皇帝是齐诺,就是他派遣提奥多里克打进意大利。齐诺之后的皇帝是安纳斯塔西斯(Anastasius) ,从491年即位,在位将近30年,进入了6世纪,期间帝国还比较稳定。主要是跟东方的萨珊波斯发生战争,还有来自北方斯拉夫人,保加利亚人的入侵。就是他在位与波斯战争期间,在东方防线修筑了达拉城(Dara) ,日后贝利撒留将在这里第一次崭露头角。

说起罗马的东方对手,话也很长了,可以从1千2百年前的希腊波斯战争说起:亚历山大大帝率领希腊同盟军灭亡了波斯帝国,建立起偌大的马其顿帝国,在伟人死后立刻分裂成埃及,叙利亚,马其顿本土等几块,因此,当后来罗马兴起,向东征服马其顿和希腊世界的时候,在东方的对手,是叙利亚的塞琉古王朝,这是亚历山大的部将塞琉古建立的,虽然地处亚洲,实际是希腊文化占主导的政权。公元前197年,汉尼拔的战胜者,罗马统帅西庇阿和他的弟弟卢修斯-西庇阿远征亚洲,击败了塞琉古王朝的安条克大帝(详见拙作“罗马统帅西庇阿:比拿破仑更伟大?”的结尾部分) 。安条克帝国的中兴被打断,罗马向东扩张,塞琉古王朝渐渐分崩离析,它的东边波斯高原上,早就兴起了一个帕提亚帝国,北部小亚细亚半岛黑海沿岸,兴起了本都王国。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个塞琉古王朝在被西庇阿打败以后还存活了将近2百年,尽管是苟延残喘。后起的强权本都王国,经过和罗马统帅苏拉,卢古卢斯,庞培等人的三次米特里达提斯战争都被征服了,塞琉古王朝还存活着。(我将在下一篇“苏拉和马略”的文章里详细介绍有关本都王国和米特里达提斯的情况) 。最后,还是“伟大的人” 庞培看这个王朝不顺眼,最终灭掉了它,叙利亚成为罗马的行省。

塞琉古王朝的东方领土,大部分为帕提亚所继承,当罗马征服本都并灭掉塞琉古王朝以后,就和帕提亚帝国迎头相撞。帕提亚最有名的胜利,就是用骑兵全歼克拉苏罗马军团的卡莱战役(Carrhae,公元前53年) ,其中弓箭轻骑兵在战斗初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以火力软化敌方防御的作用 。但是如果要从这一次战役就得出骑兵在那个世代就可以对重步兵占有战场优势了,那是荒谬的,因为卡莱战役之后数百年,处於进攻状态的一直是罗马帝国,直到公元2世纪,罗马军团三度占领帕提亚帝国首都泰西封(Ctesiphon) ,最后,帕提亚被东方波斯高原新兴的一个属国,萨珊朝波斯(第二波斯帝国)所代替。

萨珊波斯帝国始于公元224年,跟中晚期的罗马帝国在两河流域征战不休,双方多多少少维持一种均势状态,到我们故事发生的公元6世纪,已经三百年了,三百年来萨珊波斯和东罗马谁也灭不了谁,不断的战争,其性质多数只是大规模的边境冲突和劫掠而已,双方打打停停,均没有一举消灭对方的意思。

在安纳斯塔西斯皇帝朝的这次波斯战争继续了三年,然后停战。518年老皇帝临死的时候,没有儿子,有三个侄子,老皇帝想把皇位传给其中一个,据野史传说,老皇帝对三个侄子并无偏爱,想听从命运的安排。他安排了三把椅子,将传位诏书藏在其中一把椅子座位下面,然后叫来三个侄子,谁坐上那把内藏诏书的椅子,谁就是皇帝。结果天意弄人:有两个侄子居然是同性恋情人,坐在同一把椅子里,空下来的椅子,恰巧是藏诏书的那把。皇帝哭笑不得,又许了一个愿,说明天一早谁先走进这间宫殿,谁就是皇帝。结果第二天早上,第一个走进来的,是皇帝近卫军司令查士丁(Justin) 。这就是下一位罗马皇帝查士丁一世。

当然,这些只是假语村言而已,姑妄听之,作不得真,只能说明当时权力是和平交接的。事实上,古罗马皇帝近卫军司令拥有兵权,拥立皇帝甚至篡位的情况经常发生。这次皇位传与外人,将来在查士丁尼朝的奈克暴动中,还将引起麻烦。

安纳斯塔西斯老皇帝死于88岁,他的继承人查士丁一世即位的时候也不年轻了,是个68岁的老将军,起于行伍之间,出身寒微没受过教育,不识字,精力也已经不济。但他有个精力充沛而且博学的侄子作助手,那就是日后的查士丁尼皇帝。查士丁只在皇位上坐了9年,这期间,查士丁尼作为继承人的地位日益明显。518年查士丁尼获得罗马执政官头衔,不久任命为东方军团总司令,对付波斯,实际上查士丁尼一直在宫廷作事实上的摄政王,代替叔叔处理帝国政务,527年查士丁尼被正式任命为“凯撒”(副统帅接班人一字并肩王) ,4个月以后皇帝驾崩,44岁的查士丁尼正式登基。

查士丁尼皇帝后来也得享高寿,活了82岁,在位38年。他被称为“最后的罗马皇帝” ,因为他力图恢复罗马帝国的旧疆界,在他之后,东罗马帝国的野心,只满足于偏安一隅,只能称为“拜占廷帝国” ,不能称为“罗马帝国” 了。而且,查士丁尼是最后一位以拉丁语为母语的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朝不仅有贝利撒留的军事再征服,而且在政治,艺术,宗教,法律多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查士丁尼法典是今天西方法律系统的鼻祖,罗马法的集大成者,查士丁尼朝在君士坦丁堡建成的索非亚大教堂是建筑艺术和工程学的奇迹,始建于325年君士坦丁大帝朝,2百年来两次烧毁重建,其中包括532年查士丁尼朝的奈克暴动,最后终於重建完成就是在查士丁尼手中。它的大穹顶在整个欧洲中世纪都没有人能够复制,直到文艺复兴时代的佛罗伦萨教堂穹顶才有超越,索非亚教堂在1453年土耳其征服以后改为清真寺,现代土耳其将它世俗化成为博物馆,在一千年的时间里,它都是全世界最大的教堂,直到今天,以内部空间而论,仍然是世界第4大教堂。另外有传说,讲中国养蚕织丝的秘密,也是那个时代查士丁尼派间谍偷到欧洲去的,在这之前,欧洲人一直以为丝是从树上长出来的。当然,蚕的事情是野史。

4。查士丁尼再征服的宗教背景

在宗教方面,我们知道今天的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是基督教会东西分裂的结果,但是教会的正式分裂是在1054年,我们的故事之后好几百年的事情了。6世纪的基督教会还是统一的,罗马大主教(教皇)是地位最高的主教,但还远没有中世纪教皇的权威,教会在罗马皇帝的监督和主持下,皇帝对宗教事务有很大发言权。实际上,536年查士丁尼主持下召开的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宗教大会通过决议,宣布教会不可以做违背皇帝意志和命令的事情。(不过中世纪基督教会分裂以后,无论罗马天主教还是东正教会,都不承认分裂前第一至第七次宗教大会) 。

在没有进行现代的世俗化之前,基督教和其他一神教一样,对其他宗教和自身的异端没有多少容忍度,道理很简单,一神教的性质就是排它的。我想,无论读者是否基督教徒,都可以同意我这句话。因此,即便在东西教会大分裂之前,基督教会的历史,就充满了分裂和斗争。两百年前君士坦丁大帝刚归依基督教的时代,就有公元325年第一次尼西亚(Nicaea) 宗教大会,通过教令宣布阿里乌斯教派为异端邪说。阿里乌斯教派(Arianism) 由亚历山大主教阿里乌斯(Arius)开创,相信圣父上帝和圣子耶稣不是同时存在的,耶稣是上帝创造的,而正统的三位一体信仰则认为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同时存在。有一点英语文献的语言歧义值得在这里指出:这个阿里乌斯开创的教派,跟随他的名字稍加变化,拼成Arianism,而信徒,则是Arian,跟民族学上的“雅利安人” 恰巧拼写相同。但是这个教派跟希特勒所说的“纯雅利安人” 那个民族概念,根本不是一码事。所以我在文章中宁可用“阿里乌斯派” ,而不用更贴切的音译“阿里安派” 或“雅利安派” ,就是为了怕在汉语中再引起不必要的张冠李戴。

本来宣布了异端邪说,好象盖棺论定,可那是罗马信奉基督教的早期,连罗马皇帝的信仰都不坚定,君士坦丁大帝的继承人,君士坦丁尼乌斯皇帝,本身就信阿里乌斯派,再后面的裘里安皇帝又信回了罗马传统多神教,再后面378年死于阿德里安堡战役的瓦伦斯皇帝,又是一个阿里乌斯派。直到阿德里安堡战役以后,提奥多西大帝,三位一体的正统派才在罗马宫廷站稳。

上层的“思想混乱” 状态,不可避免会影响到民间。在公元4,5世纪涌入罗马帝国疆界的日尔曼蛮族,大多数都归依基督教,但大多数都是阿里乌斯派。到查士丁尼朝之前,除了高卢的克洛维带领法兰克人归依罗马天主教主流派以外,意大利的东哥特人,北非的汪达尔人,西班牙的西哥特人,高卢和意大利的布艮第人,这些都是阿里安教派。糟糕的是,查士丁尼是严格的三一主义者,而且对宗教事务非常热心,矢志要用武力推行正统信仰。所以,查士丁尼朝的再征服,多少也带有一千多年后德意志三十年战争那样的宗教圣战色彩。

5。贝利撒留时代的军事体制

在公元6世纪,古典时代曾令人闻名丧胆的罗马重步兵军团体制,早已经不行了,当时罗马军队都已经不用军团的称号了。但是罗马两千年,其军事力量的强大,不在於某一种体制,而在於不停地创新不停地学习,在於它的“变” 。阿德里安堡战役以后一百年,骑兵成为罗马军队的主要力量,蛮族雇佣兵也在罗马军队中占据重要地位。东罗马-拜占廷帝国处於欧亚大陆的中心地位,在多年跟西方日尔曼蛮族,北方匈奴等游牧民族,东方波斯帝国的不断征战中,学到不少东西为我所用:传统长矛重骑兵是军队主力,披锁子甲,一手持矛一手持盾,也有双手合持长矛的重骑兵。当时还没有马蹬。骑兵编制大约3百到4百名骑兵编为一个中队。除了罗马军队本身的重骑兵,还有很多蛮族骑兵,比如萨尔马特人(Sarmartian),就是罗马重骑兵很好的来源。有一种说法,英国亚瑟王的原型,就是在罗马驻不列颠军队服役的萨尔马特人重骑兵,大家看最近的电影“亚瑟王” 的开头,编剧就是采信的这个说法。

步兵原本是罗马的拿手好戏,现在的素质下降得很厉害,因为骑兵的地位已经高于步兵,体力好装备好的士兵都去当骑兵了,有时一场胜仗下来,缴获敌人的马匹,也会有很多步兵变成骑兵。但在罗马军队中,步兵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因为罗马的制胜法宝是联合兵种作战,步兵起到骑兵的出发基地和抵抗核心作用。步兵用密集方阵作战,有矛兵,弓兵,和盾兵混编,盾长1米5,盾兵站在前两排,作战时形成盾墙矛林,所有的盾手和矛手都有剑,可以近身格斗。方阵内是标枪手和弓箭手。勇敢而坚定的重步兵方阵,在战斗中仍然可以抵挡重骑兵冲锋。从作战理论上讲,那个时代的骑兵,仍然不能有效地破解重步兵方阵,但实际上,因为骑兵地位的提高,素质高的士兵都去了骑兵,步兵素质比较低,所以实战表现出来的,往往是步兵方阵抵挡不住骑兵冲击。步兵防护很好,不仅有重盾,还有装甲,但并非方阵中人人有甲,一般来说,只是前几排才有。

罗马军队还从波斯人那里学到了一样西方蛮族没有的法宝:重骑兵弓箭手。西方蛮族只有步兵弓箭手,而罗马的装甲骑兵有部分是装备弓箭的,除了用弓箭远程杀伤敌人,他们还可以象普通重骑兵一样,用长矛冲锋。这些骑兵弓箭手有装甲保护,除了配备弓箭,也配备长矛和刀剑,有一面小圆盾,一般挂在左肩上,不用占手。最初罗马骑兵的马匹是没有装甲保护的,后来在长期同波斯-萨尔马特等东方军队的战斗中,学到了马甲。

罗马军队中还有为数不少的弓箭轻骑兵,一般是由匈人,赫卢利人(Heruli)充任。赫卢利人是匈人和西徐亚人(Scythian)的混合民族,也擅长骑射。

以上是6世纪贝利撒留所统帅的罗马军队的兵种组成。编制情况呢?罗马军队由3部分组成,一般的罗马正规军叫Numeri,为罗马作战的各民族雇佣兵叫作Federatii,他们仍然运用本民族的装备和作战方式打仗,而罗马的精锐是近卫军Buceuarii,这是私人性质的军队,每个将领都有自己的近卫军,皇帝也有近卫军,从常规部队中精选勇士组成,基本都是骑兵,装备精良,能够被选入近卫军是一个战士的荣耀。每个将领的近卫军规模不等,只要你有钱有战功,有人愿意跟你,就可以招募,象贝利撒留本人的近卫军,最高峰的时候竟达到7千人,要知道,他在北非和意大利作战时候的全军总数,也从没有超过1万6千人呢。

在这个时代中,其实东罗马帝国的军事实力,是东西方各个强权中最强的,一方面因为它处於中央地位,博采东西方众长,善於学习,另一方面也因为罗马人善於思考总结,把从各个民族学来的战术总结成教条,教给罗马将军们。贝利撒留的作战方式跟纳尔西斯的作战方式就颇有不同,贝利撒留受游牧民族作战方式的影响更深,往往用小股游骑兵打前阵,然后再用步骑兵主力突击,但他与游牧民族不同的是,他的先头游骑是精锐的装甲重骑兵,而部队主力也是联合兵种,步兵骑兵互相掩护。而纳尔西斯,则擅长于打防守反击,更多发挥联合兵种作战的优势。在他们的时代之后不久,公元7世纪的拜占廷皇帝莫里斯,写出了“战略学” 一书,实际上是罗马帝国战术条令的集成,再后来,9世纪利奥皇帝出版了“战术学” 一书。这说明罗马人善於思考,融汇东西方的战争经验。战略学成书的时间,仅仅晚于贝利撒留的时代几十年,书中无疑大量采用了前代最杰出两位名将贝利撒留和纳尔西斯的战争经验。

但是公元6-7世纪罗马帝国的军事体制有多少是由贝利撒留本人所独创的,我们今天很难辨别。毕竟,查士丁尼朝再征服历史的最权威来源,普洛柯比乌斯的“战争史” 和“秘史” 没有在军队编制和装备方面多作描写,而且他是贝利撒留的幕僚,他的战争史一书讲到贝利撒留去职就没有了,后面纳尔西斯作战的资料,还要去找不同的来源(主要是7世纪拜占廷历史学家Agathias的Digest of Justinian)。这正如我们说古罗马军团“马略改革” ,其实新的军团编制有多少是马略本人的创造,有多少是他采纳了前人的实践,还有多少其实是别人的改革措施,我们今天也很难说清。这跟近代的古斯塔夫-阿道夫改革不同,瑞典国王的军令政令,清清楚楚都有流传,而古代这些军事改革,在古人的那一两部权威通史中,都不作正面的系统描述。

好了,在我大费口舌,概述了查士丁尼朝的开端,他的东西方政治地理形势,理清楚各个主要蛮族的头绪,简介了宗教背景,并描述了军事体制和作战方式之后,舞台总算搭好,红地毯终於铺平,灯光亮起,是我们的两位英雄主角粉墨登场的时候了。

第二章 少年得意

每一个时代有它宠爱的英雄形像,象亚历山大大帝,在各个时代被不同的人们作出不同的诠释,他的形像从神圣,到大英雄,到超人,到幸运儿,再到自我怀疑的同性恋者,变化不知凡几。又例如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他在近代军事史的贡献很长时间被人们忘却,直到最近一百年才抬高到“近代军事之父” 的地位。贝利撒留则正好相反:关于他的研究著作近百年很少出现,反而在中世纪到近代,贝利撒留似乎是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的宠儿。关于他的书,绝大多数根本就是文学作品,比如现在在图书馆如果你打入“Belisarius” 检索的话,最常出现的书,是“贝利撒留伯爵” ,那是二十世纪初的三幕戏剧。把一个被几百年文学作品浪漫化的人物还原,谈何容易。

贝利撒留505年前后生于色雷斯的日尔曼尼亚城(Germania in Thrace) ,换句话说,跟斯巴达克是同乡。今天色雷斯地区属於保加利亚,土耳其,和希腊。贝利撒留比6百年前的斯巴达克要幸运多了,在公元前100多年斯巴达克出生的时候,色雷斯是罗马的敌人,斯巴达克因罗马的征服而作了奴隶。而贝利撒留的时代,色雷斯已经是东罗马帝国的心脏地带,贝利撒留天然是罗马公民身份。这就涉及到一个“究竟谁是罗马人” 的问题。最初罗马还是小城邦的时候,罗马人是罗马城的自由民,后来渐渐有很多意大利联盟城邦和个人,因为战功或别的贡献,而被奖授罗马公民身份。再后来,在苏拉和马略的时代,经过“同盟战争” ,所有的意大利盟邦都被授予罗马公民权。(我下一篇文章会详细写马略和苏拉) 。又到帝国时代,罗马公民权进一步扩大,212年卡拉卡拉皇帝正式下令授予所有帝国境内的合法居民罗马公民权。也就是说,现在“罗马人” 可以是任何族裔,不必是罗马城的市民。贝利撒留是色雷斯人,纳尔西斯是亚美尼亚人,皇帝查士丁尼是依利里亚人(现在南斯拉夫),皇后提奥多拉是塞浦路斯或者叙利亚人,等等等等。

还在查士丁尼即位前两年,年轻的贝利撒留就是查士丁尼近卫军的军官,在查士丁尼527年即位前后,罗马与第二波斯帝国的边界战端又启,当时还算中级军官的贝利撒留和另一名青年军官西塔斯(Sittas) 分头指挥两支罗马骑兵冲进波斯疆界,进行袭扰作战。史书上记载当时两名将校都是血气方刚,刚刚二十岁,胡子还没有长齐。当时罗马的东部边疆与波斯接壤的战线,大约可以划分为三个战区:从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向东渡过博斯普鲁斯海峡,进入小亚细亚半岛,是罗马帝国也是今天土耳其的核心地带,出了小亚细亚半岛根部再向东就是边界,北部夹在黑海和里海之间的高加索山麓,那是亚美尼亚地区,当时亚美尼亚分为两部分,罗马和萨珊波斯各统治一半,这是北战区。中间,从小亚细亚向正东方向,是两河流域的上游,今天伊拉克的地方,那就是中部战区。出小亚细亚半岛向南拐弯,地中海东岸的叙利亚,巴勒斯坦,那是南战区。贝利撒留和西塔斯两度出击袭扰波斯边境,都是在北战区的亚美尼亚,第一次满载而归,第二次却受到挫折,被波斯的亚美尼亚将军纳尔西斯三兄弟所击败。纳尔西斯应当是当时很普通的一个亚美尼亚名字,这个纳尔西斯,不是本文的主人公“哥特人之锤” 太监名将纳尔西斯。史书对这次挫败语焉不详,但是从事后推断,似乎并非贝利撒留本人的战术错误,因为之后不久,贝利撒留就升任东部前线重镇达拉(Daras)的总督。达拉城是整个罗马防线的支撑点,又过几个月,贝利撒留更升任整个东线的总司令,从中级军官一跃跻身帝国最高级将领之列。而曾经击败他的纳尔西斯,则从波斯倒戈投奔罗马了(Again,此纳尔西斯非彼纳尔西斯)。

在那个时代,攻城很难,在边界筑城则被视为是一种挑衅行动。贝利撒留刚到达拉不久,就奉命在达拉城外修造明登堡(Mindon) ,进一步完善边境防御体系,这是波斯皇帝卡巴德(Kobad或者Cabades,萨珊波斯帝国第17位皇帝) 所不能容忍的,贝利撒留以两万余罗马军保护筑城,而波斯统帅米拉纳(Mirranes) 带两倍于此的兵力前来进攻,发生了贝利撒留军事生涯的第一场大规模会战,达拉战役。这次战役之前,贝利撒留采取防御姿态,预先安排战场,他在战场的构造上颇费了一番心思:城墙下面挖一道平行的深壕,布置步兵在城头火力掩护下防守,主战壕两端再垂直向前挖两条短战壕,短战壕尽头再横向伸出平行的战壕,两翼平行工事背后以精锐的骑兵防守,而两段垂直短壕则掩护了匈人骑兵作为预备队。最后,在整个战线左侧最外端,布置600名赫卢利骑兵(Heruli) 埋伏在一座小山的反斜面。这个阵势发挥两重作用:一是故作疑兵计,波斯人认为正面战壕是一个陷阱,不敢进攻贝利撒留薄弱的步兵防御,而径直进攻两翼;二是壕沟工事限制了波斯骑兵的数量优势,作战过程中米拉纳一直是用波斯重骑兵作轮番冲锋,好象无法展开全部的兵力,左右两翼也无法策应。而且波斯的阵形逆风。激战中,罗马阵形左右垂直工事背后的匈族骑兵突然出击,从内翼向两侧迂回,打击在两侧波斯骑兵的背上,同时事先埋伏的赫卢利骑兵突然杀出,由外翼打击波斯军背后,吃惊的波斯军队很快溃败。

达拉战役之后,卡巴德皇帝问计于波斯附庸,萨拉森国王阿尔蒙达(Almundar) 。萨拉森人就是阿拉伯人,仅仅100年以后阿拉伯人将灭亡萨珊波斯。萨拉森王阿尔蒙达自告奋勇,率领1万5千波斯和阿拉伯联军,分别由他本人和Azarethes指挥,从战线南侧翼奔袭叙利亚。这是个大胆行险的奇袭计划,因为从东线南翼进攻,要穿越叙利亚的沙漠,没有后勤供应线,也没有重要的城镇作补给基地,如果不能速胜的话就很危险。贝利撒留听说叙利亚遭到攻击的时候,也很清楚这一点,他的反应很快,带两万罗马军星夜南下幼发拉底河,抢占附近城市。但是贝利撒留并不打算作战,他一生作战的风格就是特别会节约兵力,不作无谓的伤亡。实际上贝利撒留是打算挡住敌人,等敌人食水用尽再看战机,如果没有会战的机会,也可以自然将敌逼退。果然阿拉伯人看到无法占领城市只好开始撤退。但是贝利撒留的部下坐不住了。贝利撒留手下那个时期的罗马军队,跟以前令行禁止的罗马军团可不一样,那是个雇佣兵性质的军队,不但蛮族士兵是雇佣兵,就连精锐的将领私人近卫军也是雇佣兵,劫掠战利品是他们最佳的生财之道,如果严肃军纪,不让他们劫掠,军队是要哗变的。这次罗马军队看到有便宜可占,舍不得放走敌人,要求乘胜出击,贝利撒留起初无论如何不答应,因为他能看出敌人虽退但并不慌乱。可是最终他费劲口舌也制止不住部下,只好领兵在阿拉伯/波斯联军渡河的时候半渡而击,结果骑兵突击竟然被敌人杀败,贝利撒留手下的依索里亚骑兵溃逃(Isaurian,小亚细亚半岛安纳托利亚高原南部)。贝利撒留最后依靠亲自率领的罗马步兵方阵抵挡住波斯军队的反攻,将敌人顶过河去,再退出战斗。这次战役除了说明贝利撒留一贯的节约兵力的指挥风格以外,也可以看出,坚定的步兵方阵,仍然可以有效抵挡重骑兵的冲击。

此次战役之后不久,波斯皇帝卡巴德病逝于83岁,新皇年幼,朝中政争,根基不稳,於是波斯和罗马又一次达成停战协定。贝利撒留取得过一次大的胜利,但是总的战绩有胜有负,还真看不出以后那种名将的霸气来。其实这跟当时罗马与波斯冲突的大气候有关,双方打了几百年边界战争,谁也消灭不了谁,最近几十年基本都是罗马吃亏,很少主动采取进攻行动,象贝利撒留那样的进取精神和战绩,已经是非常罕见了。要知道当时贝利撒留还只有26岁,“简在帝心” ,深受赏识,基本已经内定为未来西方征服战争的统帅。

第三章 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

战争结束后,贝利撒留回到君士坦丁堡结婚,新娘安东妮娅(Antonia) 是一个比他大22岁的寡妇,当时已经48岁了。没有人能够解释为什么贝利撒留对妻子的宠爱和忠诚一生不衰,到了迷恋的地步,尤其是安东妮娅并不忠诚,后来还与人通奸,而此事也为贝利撒留获知。难怪就连吉本也在他的巨著“罗马帝国衰亡史” 中用一种很委婉的笔调困惑地评价“他对於她的耐心与忠诚,要么是在一个男人的性格之上”(大概是指高贵的骑士式的忠诚) ;“要么是在男人的性格之下”(大概指的是懦弱) 。但是至少安东妮娅对于贝利撒留政治上还有一些帮助,就象18世纪英国名将马尔巴勒公爵丘吉尔的妻子萨拉一样,她是皇后提奥多拉的密友(萨拉是英国安妮女王的密友) ,可以通过皇后间接地对皇帝和宫廷产生影响。

说起这位提奥多拉皇后,也是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人物:她出身寒微,父亲Acacius是君士坦丁堡大斗兽场的动物饲养员(喂熊的),后来她当了女演员,演出过很受欢迎的喜剧和马戏,属於演艺圈明星一流的人物,要说这也不算怎么丢人的事情,江青也当过电影明星的。不过在那个时代,演员并不象现代是高等的职业。真正令人惊讶的是,提奥多拉还在亚历山大城当过妓女,而且很有名,而且从亚历山大城一路高张艳帜经过叙利亚到了君士坦丁堡,换句话说,东罗马帝国最强大的皇帝的皇后,曾经是国际级的名妓。这罗马帝国的社会风气是不是太开通了一点?皇帝顶戴无数顶绿帽居然满不在乎,这在中国人看来是完全不可想象的。唯一的解释,也许是她比皇帝小20岁,青春魅力不可抵挡吧?

但也正因为提奥多拉皇后在社会底层历练过多年,见过生活的困苦,所以意志非常坚强,比皇帝本人还强,为人处世也有手腕,皇帝和皇后经常在朝政方面扮演不同角色唱双簧,配合默契,比如皇帝支持基督教正统派严厉镇压异端,皇后就扮演怀柔派对一体论异端(Monophysite) 取亲和态度;京城里的暴民流氓集团分蓝绿两党,皇帝明里支持蓝党,皇后就支持绿党,结果是帝后分别控制京城里的流氓势力。其实如果撇开“生活作风问题” 看,提奥多拉皇后在政治上不失为皇帝的贤内助,起过很大的正面作用。我个人倾向于猜测皇帝选皇后时是有这方面考虑的:查士丁尼最大的能耐就是知人善任,他本人的才能并非如何突出,但是军事上从籍籍无名间一手提拔了贝利撒留,又从身边的老仆人中派了一个纳尔西斯,结果两个都是绝代名将;他所委派的编订“查士丁尼法典” 的人,重建索菲亚教堂的建筑师,等等都是很有才干的人,也确实每人都干出了一番青史留名的大事业来。可见这个查士丁尼的眼光不是一般的强。也许他选择提奥多拉是有政治考虑的呢?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猜测。

查士丁尼朝的事情,似乎总是能给人以不可思议的“惊喜” 。现在,皇帝夫妇,贝利撒留夫妇都已经聚集在京城,又一幕悲喜剧上演了,这就是尼卡(Nica或者Nike)暴动。

没错,就是Nike暴动,当今世界最大体育用品公司的品牌,“耐克”暴动。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公元532年发生在帝国京城的这场暴动,本就是两群体育迷的暴动。尼卡是希腊神话中胜利女神的名字,主掌战争和体育竞技的胜利,那么古代体育迷暴动和现代的体育用品公司品牌恰巧用了同一个典故,也可以理解。实际上,60-70年代美军的“奈克” 防空导弹,也是用的这个名字。1863年从希腊Samothrace岛出土的一尊带翼胜利女神像,尽管残破了没有头,但是雕像迎风飞舞的衣摺所体现的美妙线条,已经足以使之成为古希腊雕塑最高成就的代表作之一,现在是传世之宝,收藏在法国卢浮宫。

这个尼卡暴动最令人迷惑不解的地方,是它不象历史上那些农民起义,奴隶起义,城市平民暴动,它似乎没有明显的阶级矛盾或利益诉求作为政治动机(除了抗税)。蓝党和绿党还可以说在体育运动之外也代表了政党和阶层的不同,但是暴动不是在两党之间,而是两党联合起来暴动,完全是整个城市的暴民运动,而又没有一定政治目标(立新皇帝是暴动以后才临时想起的目标) 。

仰仗电影“斯巴达克” 还是“角斗士” 之功 ,现在大概是个人就知道,古罗马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通俗性娱乐活动,就是角斗。其实同时赛车也很流行,看电影“宾虚传” 就知道,其中的赛车一段是经典镜头,那部电影至今还是影史上奥斯卡获奖数冠军(和“泰坦尼克号” 并列。切!) 。角斗这种野蛮的运动在君士坦丁大帝时候已经被禁止了,后来偶尔死灰复燃,罗马城的最后一次角斗发生在404年。在查士丁尼的时代,角斗早已绝迹,赛车就更加流行。从罗马共和国时代,就有红白两支车队,后来在早期罗马帝国时代,总共有4支车队,分别是蓝,绿,红,白,就象现在F1的法拉利,麦克拉伦(好象现在译成迈凯伦) ,威廉姆斯,雷诺,各自都有自己的赞助者和车迷。到后来,历史较久的红白反而并入了蓝绿阵营,於是剩下两大对立车队。但罗马时代蓝党绿党跟今天的一级方程式赛车可不同,那是经常有暴力冲突的,也许更象足球流氓,再作时髦一点的比方,好比超级女声在台上PK,台下的玉米,盒饭,凉粉,笔迷这些人打起来了,而且从场内打到街上,再打到酒馆,旅店,甚至打到宫里,连皇帝和皇后也卷入,你可以想象吗?到最后,几乎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分蓝绿阵营,在街上看见不同阵营的人拔刀就可以砍,而如果法官跟你是同一阵营的话,你还会无罪释放。这是种可怕的,泛社会化的政治传染病,两党的成员后来也有了政治分野,往往某一行业的人,大多数都加入某一党。没有任何现代的例子,可以比拟这种卷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暴民政治,也许当年全国范围的武斗,有点近似。可是就连武斗也有一点比不上:你可以想象当年的保皇派和造反派竟然联起手来,对付最高统治者么?而这确实在尼卡暴动中发生了。

一切开始于公元532年1月11日,君士坦丁堡当时人口60万。那天是本年度新任执政官就职庆典,照例又发生了蓝党和绿党之间的体育流氓斗殴事件,君士坦丁堡市长出面弹压,逮捕7名暴徒,倒也公平,绿蓝都有,经审判罪名成立,判处绞刑。第二天行刑也是合该有事,吊死了5个,还有两位命大,居然绞索断裂,人掉下来了,於是两个囚犯趁官兵惊愕之时抱头鼠窜,逃进教堂寻求庇护。那个时代的教堂是神圣的,任你是大奸大恶之徒,只要有本事逃进教堂,当局就不能抓人(大家看过“巴黎圣母院” 吧?)。巧的是这两位幸运儿一个蓝党一个绿党,於是两党联合向皇帝求情,要求特别赦免这两位。查士丁尼起初只答应赦免死刑,暴民不答应,非要皇帝答应完全赦免。僵局维持了到13日,大竞技场又举行比赛,暴动发生了。

君士坦丁堡的大竞技场始建于203年,可以容纳6万观众,跑道长639步,大约合100米的样子,宽79码(25米),就建在皇宫旁边,皇帝可以从宫殿里他的包厢出面,接受竞技场看台观众的欢呼(又一个不可理喻:皇上住处紧邻6万人体育场,就象把工体建在中南海边上,不嫌吵吗?) 。举行大型比赛的惯例一般是一天24场赛车,幕间休息加演斗兽,这天查士丁尼也在包厢观看比赛,看台上已经不时响起对皇帝不敬的大声呼喝。比到第22场,看台上“蓝” “绿” 加油的呼声,渐渐汇集成同一个声音“尼卡,尼卡” ,全场观众联合起来,冲倒警卫,放火焚烧竞技场,然后冲出竞技场,暴动瞬间波及全城。在我的想象中,这个场景就象“胜利大逃亡” 结尾那个法国人民起义的情节一样。

暴民们将宏伟的索非亚教堂付之一炬,在街上到处竖立街垒,并围困皇宫,部分宫殿已经起火。当时君士坦丁堡是个大城,人口60-100万,暴乱来势汹汹,而皇帝手中只有3500禁军,而且这些禁军平时在城里呆长了,本身就跟蓝绿两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皇帝也不敢完全信任。暴民们这时提出了政治条件,先是罢免财政大臣卡帕多西亚人约翰(John the Capadocian,他执行皇帝的高税收政策很不得人心) ,罢免编撰查士丁尼法典的大法官Tribonian,再后来,干脆罢免皇帝,提出推戴前皇帝安纳斯塔西斯的侄子海帕提斯(Hypatius)登基。皇帝对付突发事件信心不足,在诸将领,元老,大臣的会议上,提出离城暂避风头再做打算。这时,意志坚强的提奥多拉皇后起了决定性作用,她坚决反对皇帝动摇,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我相信皇权是最好的坟墓” 。因为皇后的力主,大家决定抵抗到底。这是贝利撒留和纳尔西斯第一次合作,也典型地反应他们两人不同的风格:27岁的青年将军贝利撒留,提宝剑出宫召集城里各处卫戍部队和近卫军,54岁的老总管太监纳尔西斯拎着钱袋出后门,去收买蓝党领袖作分化工作。这两位还真是配合默契,等纳尔西斯离间了两个党派,让蓝党的一部分人从风暴的中心大竞技场撤出去(那个时代的天安门广场) ,贝利撒留一马当先冲进竞技场,大开杀戒,据说那一天在大竞技场杀了3万人之多。1月18日,尼卡暴乱平息,伪帝海帕提斯就擒被杀。

其实这个海帕提斯也是个被迫“黄袍加身” 的倒酶蛋:我们知道前帝安纳斯塔西斯没有传位给三个侄子的任何一个,而传位给近卫军司令查士丁,查士丁再传位自己的侄子查士丁尼。作为那三个侄子之一(我不知道他是否乱伦同性恋那两个之一) ,海帕提斯也是罗马元老院成员,地位尊崇,那天御前会议他也参加了,当听到外面暴徒拥护海帕提斯的声音,查士丁尼让他出宫去安抚群众,当时也是信任他的,但他的妻子是个明白人,拉住他的袍子死活不让他出去,结果等海帕提斯一出宫,黄袍加身就身不由己了。他又没有赵匡胤那样的手段那样的幸运,暴乱平息,这个胆敢篡位的伪帝,自然是不能留在世上。其实我们也不能排除查士丁尼借题发挥,先陷人于不义再杀人的可能性。毕竟,政治是黑暗和狠毒的,你自己是否老实人,是否冤枉并不重要,“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谁让你的地位客观上对皇权造成隐患呢?

虽然蓝党和绿党随后还将延续几百年,但是尼卡暴乱的平息,客观上稳定了帝国内部,而东疆与波斯的战事也随着波斯皇帝去世而告一段落,查士丁尼的眼睛盯向西方,准备开始他久已筹划的恢复伟业,在这个中兴运动中,年轻的贝利撒留将是一柄出鞘的宝剑。查士丁尼正在等待机会,而机会就在最合适的时候送上门来。

机会来自北非。

(未完待续)

元宝推荐:铁手,海天, 通宝推:松阿察,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