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乱谈衬衫和飞机 -- 库尔斯克号

共:💬3 🌺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乱谈衬衫和飞机

乱谈衬衫和飞机

(今天喝了一点酒,脑子里面冒出些念头,现写出来请大家指正。)

薄部长的一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的言论虽然平息了欧盟诸国的对华反倾销呼声,却在国内一石激起千层浪。众人都在极力要求产业升级和国际化,生怕被外国人占了便宜,仿佛不把中国的制造业移到海外,就会被外国企业掠夺了劳动力价值。

事情真的有这么严重么?中国需要产业升级不假,可有必要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像甩包袱一样甩掉么?

国际化的缘起其实是为了更加有效的利用资源,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来说,由于地域和人口的限制,特别是昂贵的劳动力成本,与其在国内构筑整个产业结构金字塔,不如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金字塔的顶端,而把那些费力不讨好的基础工业移至国外,从而降低成本,扩大收益。(关于国际化的比较优势的理论,因不属于本篇议论范围,暂不讨论)

在国际化的潮流中,欧美企业纷纷将劳动力密集型的加工业移至国外。由于中国的外汇汇率,经济水平,政策支持,以及庞大的人口基数所导致的低廉的劳动力价格等因素,中国成为了国外企业投资的重点。换句话说,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不是由外国企业决定的,而是由市场竞争决定的。

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国内企业已有了长足的发展,许多品牌已进入国际市场,我们是不是也要效仿西方的国际化,将加工业移至境外,从而摘掉“世界工厂”的帽子呢?

中国的国情其实是很特殊的,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经验,当我们学习国外的国际化经验的时候,一个应该被注意到的问题是中国的人口和领土面积。以中国占世界近四分之一的人口和领土面积世界第三来说,中国其实是有能力也有必要构筑整个的产业结构金字塔。就算经济已经腾飞的现在,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仍然具有竞争力。不过不同于十几年前简单的劳动力密集型生产,现在中国的低廉的劳动力价格来源于科学的管理和经验丰富的员工所带来的高效率生产。

低廉的劳动力价格是中国制造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还不是最主要原因。有研究表明,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很大程度来上源于大片的工业园区所营造的集合效应。不同于福特在上个世纪初所采取的集团化生产,这种由诸多中小企业构成的供应链极具活力:每一个小企业都专精于某一零部件的生产,由市场决定价格,由于企业规模小,所以对市场反应灵敏。庞大的工业区为这种集合化生产提供了条件,而便利的交通基础设施又将诸多的工业区连接在一起,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工业体系,这种集合化生产极大的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效率,又没有产生过多地冗余机构。由集团化到国际化,再有国际化到集合化,历史就是一个轮回。无论怎样,还是那句老话:黑猫白猫,能抓住耗子的就是好猫。不同国情就决定了不同的发展方式,没有必要一味照搬国际经验。

由此可见,中国的加工业和制造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实力来迎接产业结构升级,我们还在等什么呢?

知识产业之所以叫知识产业,这是因为与知识管理分不开,中国所缺少的不仅仅是先进的技术,还有刺激革新的机制,以及一整套以市场为核心的研发系统和关于工业生产和市场研究的知识管理系统。国外的国际化也并不是将基础工业完全抛弃,他们已经将那近百年积累的制造业和基础工业的经验转化为知识和制度而留存下来,而这些知识和制度在他们的国际化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再说说高科技,国内其实也有很强的研发实力,只是不能很好的将高科技和市场结合起来,经常是国家耗费了很大精力,金钱和时间研发出来的科技找不到市场。在这种情况下研发出的高科技,除了证明“人家有,我也有”外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建立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研发机制对于“中国制造”的发展尤为重要。

我们其实在用短短的二、三十年时间在追赶西方近百年的发展,中国的发展速度和成果足以令我们自豪。在这个时候,我们不应被眼前的成果冲昏了头脑,自以为已经和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我们应看到差距,那近百年的知识积累,不是我们短时间能赶上的。为了“中国制造”的长期发展,我们要做的事还有许多:学习,借鉴,积累,还有最重要的——思考。国外的经验毕竟只适合国外的环境,在中国,我们还需要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机制。至于产业结构升级,不需要政府拔苗助长。苹果熟了自然会掉下来,我们要做的只是等待。

小子胡言,敬请拍砖

PS: 小子读书不细,不知有没有人论证过:在供应链中,离终极消费者越远的企业,其议价能力越小。请各位老大指点。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3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