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从战略角度看抗战中国战场的一点浅见 -- 萨苏

共:💬199 🌺9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略略回答您的三个问题

第一个,平汉线合围问题。首先抗战中日军合围不是没有成功的战例,只是我们不愿意承认罢了,南京会战就是一个典型的被迂回合围的例子。徐州会战是一个侥幸突围的例子。说明日军在一定条件下确实有这种能力。而南昌会战,桂南会战,远征军第一次滇缅作战,保定会战,中原会战则说明日军依靠其机动能力,具备大规模穿插和遮断中国军队集团的能力,其结果即便不能歼灭,也可以轻易达到战役目标,这几次作战中国军队被打掉番号的大部队的确不多,但战斗力的急剧下降是有目共睹的。

可以想象如果日军主力采从北向南攻击,在华北平原上,日军的机动能力和火力优势更容易发挥,组织防御无疑被沿长江节节防守困难得多。那时,长江一线无非是一条横向的线性防线而已,一旦切断上海,南京地区的中国军事,工业力量连后撤都不可能。实际上即便改变了日军的进攻方向,这个从北向南的威胁依然十分巨大,中国方面用被迫构成黄泛区的方法才减轻了这一威胁。绕是如此,武汉最后弃守,关键还是因为日军从北面击败胡宗南,占领了柳林,不从武汉撤退就有被切断的危险。假如双方是沿着长江顶牛,那么战斗一定还会延续更长的时间。

中国方面没有出现大规模被围歼的局面,实际上有很大程度上正是日军攻击为从东向西的原因。因为沿江的池沼,山地限制,日军的机动能力被大大限制,重炮的搬运问题也造成日军火力优势的下降。这种时候,两军在山地复杂地形中穿插能力颇为近似,要想大规模围歼中国军队就不象在平原上那样容易了。

第二,淞沪会战的有生力量消耗问题。这个问题应该从两面看,一方面反映了蒋介石的指挥能力问题,对九国公约存在幻想,对淞沪的撤退出尔反尔,造成坐等崩溃的局面。此外,老蒋不愧是日本训练出来的军人,日本人在上海投入大量兵力,是因为中国方面重兵突袭日军驻日海军陆战队,为了面子日军立即将上海方面的骚扰牵制改为了决战,而。。。老蒋呢?因为头脑发热,为了“寸土不让”和“国际观瞻”,把预定在吴福线的作战搬到毫无准备,日军舰炮射程内的上海进行了,结果自然是伤亡惨重。老蒋出昏招肯定不是从内战开始。另一方面,中国是个老大国,也正是上海三个月的抵抗,唤起了各方真正的动员,并争取了动员所需要的时间,从而在战略上为持久战做出了贡献。淞沪会战损失虽然大,但并非一无是处。日军在淞沪方面本来只是牵制攻击,并无进攻南京的计划。

第三,打烂东南沿海的坛坛罐罐。这个无话可说,一个国家的工业布局就是这样,本身就不合理,其沿海工业城市既没有能力保持,在一场长期大规模的战争中,肯定是敌方的首要目标之一,被很快摧毁是正常的,不被摧毁才是不正常的。这个是中国当时畸形发展的恶果,倒不是这场战役的问题了。

一家之言,就教方家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