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束与共产主义的兴起 2月13日更新 14章 -- 马前卒

共:💬3 🌺2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15章

十五 工业自由资本主义的兴盛

前面详细讨论了工业革命的内容,还对本文内的“资本主义”概念进行了定义。读者应该能理解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是2个概念。比较符合逻辑的描述是:工业革命是一个能引起人类力量爆发式提升的事件,因此它很容易和那些适应了扩张的上层建筑结合,资本主义、军事帝国或一神论宗教都是可能的候选者。前面作者设想了另外两种符合逻辑的工业革命可能性,正好分别与军事帝国和一神论宗教相对应。不过,在真实的历史中,西欧在工业革命前夕恰好处于一个因占据海外空白地区而产生的工(手工)商业繁荣时期,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充分,所以促进并利用工业革命的上层建筑主要是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机构。残余军事贵族的扩张掠夺欲望或基督教惟我独尊的传教活动和工业革命有一定的互相促进,但相对灵活的资本主义制度而言,还是处于绝对的附属地位。

只要有扩张空间,资本主义就能从中找到牟利的机会。工业革命最终创造了压倒一切手工业的生产能力,又以低廉的交通成本把全世界都连通成一个大市场,这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好时机。对于西欧和北美东部的资本主义制度(最初限于英国和比利时)而言,它们暂时垄断了工业革命的成果,因此可以独享农业世界的庞大购买力,所以资本主义在这两个地区特别繁盛,其他地区的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沦为这两个中心地区牟利的附属品。

中心地区暂时占有着近乎无限的利润空间,一切内部矛盾都可以用向外扩张(军事或商业)的方式来化解。很显然,由于利润和购买力来自似乎没有尽头的世界市场,上层社会与其为了瓜分利益而内斗,还不如直接用商品和大炮去征服更多的地区。资本家们不希望别人来分享自己的利益,也基本不干涉同行的牟利活动,所以西欧北美盛行的是崇尚绝对自由和私有产权的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因此,在本章标题中,作者将这一时期的经济史概括为“工业自由资本主义的兴盛”。

19世纪的工业资本主义体系要获得利润并扩张,一般要经历如下的典型过程。首先生产消费品的资本家用资本从殖民地或本土取得(购买或夺取)资源,利用已有的重工业体系生产机器。然后用类似的方式取得原料,在本土雇佣人力,用机器制造商品,商品一部分在本土大部分运到国外销售。商品换来了大于原始资本的现金或直接换取一部分原料,这些现金和原料成了新的资本。资本家再利用这些新资本雇佣更多的人力,向重工业体系订购更多的机器,扩大自己的生产能力,资本和生产能力同步扩张。同时,重工业部门的资本家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机器订货,从而获得了不断增长的利润,这些利润也成为重工业的资本,被用来雇佣人力、开发矿山,制造更多的机器和重工业部门自己所需要的工业母机,或者用来开发下一代重工业装备。在这种循环中,重工业部门的生产能力和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反过来促进了一般消费品生产部门的效率。

以上描述的只是这种牟利循环中最基本的部分,在19世纪这个社会达尔文主义盛行的年代,为了让这种循环进行的更快、更有效,西欧和北美的资本家(包括被他们控制的政府)还有许多其他花样。比如,商品可能不直接去换取现金,而是先拿到非洲,向因被有意挑动而互相攻击的部落购买黑人,然后把这些黑人贩卖到美洲种植园做奴隶。种植园支付的奴隶款可以带回国内,也可以就地购买棉花等原料。卖出商品,输入原料和现金的循环中插入一个奴隶贸易只是为了更高的利润率。为了保证殖民地或充当市场的传统文明接受这种贸易,装备了蒸汽船和机关枪的远征军时刻准备着去镇压反抗、强迫别国开放市场,有的时候还要驱赶一下竞争者。由政府或公司派出的商业间谍深入大陆腹地搜集市场和原材料的情报。传教士在军队的保护下,在世界各地建立教堂,既传教,也间接的推广西方的商品,还为各国政府或大公司做公关。至于精炼毒品,以外交手段间接控制土地等手段,这里就不一一枚举了。总之,为了贩卖商品和获得原材料,工业资本家是不择手段的。

分析这种典型资本循环,我们可以注意到,这种循环的规模取决于四个条件:重工业规模、工业资源(包括能源和原材料)的供应、购买力、人力。具体而言:重工业的规模决定了机器产量和商品产量;工业资源不够的话,轻重工业都无法充分开工;购买力的多少限定了销量;人力多少则决定最多有多少台机器可以有人操作,对包括轻工业在内的整个工业体系大小做出了限制。这四个条件分布在整个循环链上,必须同时存在才能让循环得以进行,对于欧美列强而言,整个国家的工业资本主义利润总额就取决于四个条件中最弱的一个。作者接下来就以这个结论为基础,剖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各强国的兴衰。另外,同以往的时代一样,战争依然是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偶然性的重要来源,也将被纳入作者的讨论。

对于中等以上的国家,人力并不是大问题。因为在2次世界大战到来以前,没有哪个中等国家的工业经济已经完全吃掉了农业社会的人力。由于西欧可以用工业品从海外换粮食,随后重工业又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率与亩产,所以,只要总人口足以应付工业规模的扩大,人力并不是大问题。真正被人力所限制的工业化国家只有比利时这个小国。比利时工业化较早,从相对比例上看甚至略微领先英国,但本土面积和人口都实在不足以支持与其他强国(哪怕是没有完成工业化的强国)的竞争,所以被排斥在历史舞台的主角以外,并最终失去了它在工业化初期的地位。

资源限制在19世纪也并不严重,早期的现代工业体系只需要煤铁两种主要矿石资源,其余的原材料由包括农业在内的传统产业部门供给。由于煤矿和铁矿都是分布广泛的主要矿产,所以主要的工业化国家当时并不缺制造机器的原料,至少可以通过贸易或殖民战争弄到足够的煤铁。而相对弱小的重工业部门,传统产业部门所能提供的原材料近乎无限,稀缺的是机器而不是资源。当然,矿产资源的质量问题也有一些次要影响:英国威尔士无烟煤优秀的燃烧特性对英国工业和海军发展都很有利,出产优质煤炭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在普法战争中易手也影响了德国和法国的经济发展。

到1900年前后,西欧强国的重工业规模已经扩大到了本土的煤铁资源无法满足的程度。重工业水平的提高也增加了必需资源的种类,如石油、稀有金属、钨、锡、橡胶、金刚石等。特别是石油的出现,不光可以充当能源,给工业带来了更方便利用的负熵流,还可以经化学加工为塑料、尼龙、化纤等材料,成了重要性仅次于金属的工业原料,被称为“工业血液”。不过,大部分新资源在全球的分布很不均衡,没有哪个国家能同时占有工业所需的全部矿产,因此资源开始成为限制某些国家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德国、日本、意大利等缺乏殖民地的后发工业强国尤其如此。而英国法国占有广阔的殖民地,俄国、美国国土广大,资源供应不仅可以基本满足本国需要,还可以出口关键资源给德、日等国换取垄断利润。这种鲜明的对比是两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诱因,也是决定两次世界大战结果的重要原因。但在黄金时代,资源问题不是决定历史走向的主要因素。

重工业规模取决于工业化的开始时间与社会结构所容许的增长速度。英国先于所有同级竞争对手约2代人开始建设现代工业,因此在19世纪中后期成为世界工厂,更坚实地握有世界霸权。这一事实充分反映了重工业的威力,因为按照农业社会的发展规律,英国本来已经在19世纪进入相对衰落周期,但现代工业的出现帮助英国把霸权维系到20世纪初。

从1790年到1800年,由于肥沃的土地、造船的木材可以近乎无限供应,人口繁衍和移民迁入都异常迅速,手工业技术也很方便的达到了农业社会的上限(这个上限本来就很低,从0开始追赶也不需要多长时间),因此美国在农业-手工业所确定的经济实力上迅速赶上了传统强国。同时,俄罗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在19世纪中期,美国商船吨位已经与英国并驾齐驱,;俄罗斯则吞并了整个游牧地带,屡屡南下挑衅中国、波斯等传统农业地区。俄美两国以边区的资源为后盾,即将把英国这个这个农业-手工业时代的海岛强国推下世界霸主的位置。就在这时,工业革命作为一个超出农业社会规律的事件改变了这个趋势:重工业体系为英国商人生产出了划时代的蒸汽轮船,为英国工厂主生产了压倒一切手工业的机器厂,为军队生产了新式的铁甲战舰和标准化的大炮,还训练了大量习惯于工业化秩序的人员。到了19世纪中叶,在19世纪早期因规模小而未能起决定性作用的重工业部门终于强大起来,造出了足够的军舰、大炮和产品,其数量足以扭转世界格局。英国因此继续保持全球海权和更低廉的生产成本,能够维持其霸权。直到1916年,英国还能够在日德兰大海战中,以压倒性的优势取得最后一次战略胜利。在分析这一段历史时,读者特别要注意区分1850-1860年,也就是工业革命充分展开前后,英国全球霸权的不同基础。

不过,英国的工业革命是在无意中被触发的。在英国霸权衰落以前,连英国人自己也不是很清楚自己的真正优势与别国的威胁所在。控制着全球海运物流的英国不仅可以向经济殖民地倾销工业品获利,还可以通过垄断物资转运、特产专卖、限制殖民地工业甚至贩卖毒品等方式获得高额利润,对重工业的发展并没有特别的热心。由于殖民地多且零散,早期的机器工业尚不能灵活调整组合,批量生产的工业品相对成熟手工业品优势不大,所以英国的重工业发展赶不上市场扩张,这种问题长期积累下来,最后成了英国衰落的关键原因。同时期的德国日本作为后发国家,资本家对现代工业的力量认识较深刻,在暂时没有足够的国外购买力的情况下依然倾向于发展重工业,用于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和军事工业,所以取得了较高的重工业增长速度。作者应该记得前面曾指出重工业和军事力量之间有很大的相关性,德国和日本因此在较低的工业利润下建设了强大的军队,并用军队来争夺殖民地和利润。

法国一直是欧洲传统强国,长期拥有欧洲最繁盛的农业-手工业,同时是欧洲文化中心。即便是英国、西班牙这样的一等强国,其驻外大使一般也要以法语为工作语言,让自己的妻子和孩子穿巴黎时装。法国的这种优势使它在文化产品和奢侈品生产两方面处于准垄断地位,短期内生产文化产品或奢侈品往往比发展冷冰冰的工业对法国资本家更有利。法国大革命中,贵族受到沉重打击,地产被卖给农民,精英阶层无法象他们的英国同行那样,把小农户从土地上赶进工厂,这提高了工业的成本。另外,发达的手工业同样阻碍了法国重工业的扩大与升级。例如,在1900年前后,法国资本家依然以法国技师心灵手巧,可以用手工造出世界上最好的汽车为荣。只是在不久以后的1914年,手工技巧不如法国的美国人福特就建立了汽车生产线,用钢铁的精确来抵消法国人的手工技术,还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工业革命爆发在英国,法国在大国中第二个投入工业化,但英、法重工业发展相对缓慢,这是前面指出的多方面原因所致。作者在这里必须再次指出,这与国民优秀与否或领导人是否明智无关。即便在工业革命爆发以后,也没有人可以预测到工业进步能一直持续下去,压倒一切农业社会的遗产,没有人会预计到重工业部门最终成了利润的重要条件和现代军队的基础。到本章叙述的时代为止,历史惯性和客观的物质条件(或者再包含一些运气)决定了各国重工业的发展速度。

德国和日本比较类似,都是在英国的重工业部门充分显露威力后才开始在外围地区进行工业化的。这两个国家的资产阶级充分认识到了重工业在经济和军事上的威力,明确制订了有限发展重工业的目标。因为德、日相对落后,所以被英国放心的拉为盟友,协助英国保持地区秩序。两国的共同特征是在工业化的关键时期与头号工业强国结盟,得到了技术和工业母机的支持。另外,虽然没有广阔的海外市场,但两国国内都有过剩而强大的军事贵族势力,军国主义势力以军事订货支持了重工业以超出消费品工业的速度发展。在1890年前后,德国的重工业已经相当成熟,在不拥有海权和广阔殖民地的前提下还是争夺到了一些市场空间,在某些项目上甚至领先英国。

美国的前身是一个非主流移民建立的殖民地,文化积累少,地广人稀,手工业水平相对低,人力成本相对高。一旦英国的经验证明了发展重工业可以大大节约人力,没有什么内部因素会阻止重工业以接近理想状态的速度扩张。当然,后面要提到的购买力不足偶尔是个问题。至于其他殖民地,此时要么在大国的严密控制下不得发展工商业,要么被西欧溢出的军事贵族所控制,为了上层社会的利益而积极发展农牧业和矿业。由于资源相对人口暂时过剩,这些殖民地过的也不一定很差。阿根廷就曾经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富国,“象阿根廷一样富”,这句口号从19世纪到喊第一次世界大战。没有独立重工业的澳大利亚到今天还很富裕

旧大陆还有一些暂时未被工业国家征服的古老农业文明。那些力量太弱小,离西欧较近的地区即便想发展独立的重工业,也立刻会被西欧的远征军制止。英国对埃及工业化的干涉就是个例子。象中国、朝鲜、土耳其本土、波斯这些地区或因距离遥远,或因农业文明实力强大而很难被干涉,中国和土耳其还能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击败西欧工业国家的军队,暂时还拥有一定的独立性。不过,正如前面几章解答为什么西欧以外的地区未能爆发工业革命一样,两国发展成熟的农业社会制度在原有的轨迹下运转良好,既然还没有受到工业文明根本性的挑战,自然也没有进行工业革命的动力。再考虑到成熟农业地区稠密人口对节约人力的机器的抵制(美洲作物带来的人口上升空间已基本耗尽),这些形式上独立的传统文明没有建立任何独立重工业。

在决定19世纪工业资本主义发展速度的四个条件中,最重要的限制条件是购买力。从前面的讨论读者可以看到,人力和资源的限制在早期并不显著;在某些国家,重工业本身也很容易实现指数化的增长,因此扩大生产力并不难。但产品只有在被卖掉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利润,让资本在循环中扩大,所以能否为工业经济的产品找到销路成为了关键所在。

本文前面几章对资本主义的运行过程进行了探讨,一个重要结论就是资本主义无法从体系内部找到足够的购买力,否则扩张的主导要素(资本)就不能获得利润。具体到本章所讨论的早期工业资本主义,操作机器的劳动力来自传统的农业社会,相对早期弱小的工业经济而言可以近无限供应。而符合现代工业要求的机器、能源和技术(具体而言就是工程师与高级技工)主要来自工业自身,只能从0开始逐步积累,所以属于稀缺品,可以充当资本。在这种客观条件下,绝大多数由工业革命带来的利益被少数有能力投资的富人所占有,劳动者只能得到比农业时代差不多的收入。(考虑到工业化早期城市基础设施的简陋和城市文化的贫乏,普通工人的生存状态可能还比不上原来的自耕农)显然,由于工业资本主义内部的财富分配如此两极化,穷人即便花光他们的工资(事实上他们确实花光了)也无法买下多少商品,富人占有大量财富却只需要用其中的一小部分就足以过上奢侈的生活。工业资本主义自身只能消费一小部分工业产品,必须向这个体系以外寻求购买力。

工业经济以外的购买力只有3种来源:未能工业化的殖民地、直接能进入流通的贵金属矿山或其替代品,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传统农业文明社会。殖民地土地资源充足,可以用农牧产品或地产、矿产交换工业品,占有贵金属矿山的独立地区可以直接用硬通货购买,传统农业文明则可以同时提供农产品和贵金属。另外,某些地区出产皮毛和钻石等奢侈品,这些奢侈品价格昂贵,容易携带和保存,因此也能产生与黄金类似的效果。南非的钻石、西伯利亚的貂皮也可以用来交换西欧的过剩产品。19世纪各个工业资本主义体系的发展速度就取决于是否能占有或垄断这些市场。

英国占有最广大的殖民地,其中有地广人稀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有富产黄金、钻石、象牙的南非、西非殖民地,还有人口众多的印度。英国一度基本垄断了这些地区的工业品供应。英国还有世界第一的舰队、商船队、全球军事基地网,可以随意的进入中国、拉丁美洲等地的市场,必要时还可以阻止竞争对手向海外进行经济扩张。因此,英国在早期工业国中市场压力最小,工业资本主义可以相对自由的扩张。通过限制殖民地产业发展,向新殖民地倾销,转卖商品等方式,英国即便在工业不再领先的时候还可以获得高额利润。这些利润支持了英国资本主义的霸权,从拿破仑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流强国”几乎成了特指英国的一个专有名词。

美国的情况比较特殊。美国的独立其实是法国和英国两个欧洲国家争霸的副产品。在法国的正规军、军饷和舰队将英国派往北美的军队耗的精疲力尽以后,英国决定把这片缺乏特产的土地留给那些小农场主的民兵,以便抽出力量投入收益更大的其他地区。于是美国得以成为第一个独立的主要殖民地。虽然英国官吏和亲英的大地产主被赶走了,但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地广人稀的美国以农业立国,出口粮食、棉花和资源,进口制成品仍然是有着最佳的短期效益,因而也是美国最容易走上的道路。事实上,1789年美国制订的进口关税只在5-15%之间,平均为9%,远不够在旧大陆的繁荣手工业和英国正在工业化的经济面前保护本土产业。美国的未来似乎与其他先后在政治上独立,在经济上保持依附地位的殖民地没什么两样。

不过,作为英国异端分子的接纳地和英帝国第一个独立的殖民地,美国在刚建国的大半个世纪中一直和英国关系紧张,和战不定。拥有海权的英国常常会干涉美国与其他地区的贸易往来,客观上阻止了美国出口农产品换取工业品。一旦海上大宗贸易被切断,9%的关税立刻变为无限大,美国本土的工业从无到有的开始发展。由于这一时期的工业门槛还比较低,而且新移民中不乏在工业革命前夕从英国本土移居美国的技术工人,美国工商业很快在这块人力成本高昂的土地上模仿英国建立了重工业体系,1807年美国人率先造出蒸汽轮船,1817年已有多家工厂以机器生产蒸汽机,1840年前后,蒸汽机和机床已经是商品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工商业利润丰厚,所以原来以地产为根基的美国上层社会也纷纷把资产投入工业。由于美国上层社会从保护性关税中尝到了甜头,在后来局势缓和的时候,被工商业税收所左右的美国政府反而提高了关税,继续阻止外国(主要指英国)工业品入侵。1816年关税率提高到7.5-30%,1824年的平均关税率已经达到40%,1818年再提高到45%。在这种条件下,美国工业资本主义体系得以基本垄断本土的购买力,只有南方因为残余大地产和奴隶制庄园较多,才保留了一些依附于外国的农业地区。在1861年爆发的南北战争中,北方主流社会以重工业和人力彻底压倒南军的军事素养,荡平了与外国工业体系结合的大地产,把全国都变成本土工业资本主义的市场。

在美国最初的13州殖民地与太平洋之间,有着700万平方公里富饶的土地。这些土地上人口稀少,一部分由鞭长莫及的西欧强国在名义上领有,一部分是落后的印第安人的家园。通过威胁、欺诈、战争、屠杀、强行购买等方式,美国很轻松的占有了这些土地。与其他殖民地不同,这些土地在被开发之初不属于任何贵族或奴隶主。为了开发中西部,美国政府允许开发者以很低的代价占有自己开垦的土地,许多大企业和空头公司利用这一政策发了财,但确实有大批无产者因此拥有了自己的耕地。迅速繁衍的人口与大量外来移民、重工业提供的农业机械、无限供应的可开垦土地,这三者结合造就了一个庞大的、由农民自己占有大量过剩农产品的社会。在其他宗主国上层社会未被破坏的殖民地,同样数量庞大的过剩农产品基本由少数地产主占有,因此只能形成少数购买力。在美国,这样一个财富分配相对平均、不断扩张的农业社会可以在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买下本国的所有工业品。

除了富裕农民的购买力,西部其他资源的开发也提供了一些购买力,最重要的就是贵金属。富饶的美国西部存在大量金银矿藏,西进的移民狂热的开采这些无主财富,很大一部分的贵金属被分散到普通采矿者手中。由于美国上层社会没有能力在当时的西部建立秩序,所以即便某些富矿被先到的公司或幸运的个人所占据,狂热的淘金者依然会藐视一切产权去采矿。与农业剩余相类似,这种分散的硬通货形成的购买力百倍于它们集中于少数人的状态。

虽然早期的美国无法象英国那样把商品倾销到全世界,但美国的特殊社会结构和地理条件给它带来了超出任何国家的本土购买力。因此,仅仅靠本土市场的支持,美国的工业资本主义及其重工业核心就能够以物理定律所允许的极限发展近一个世纪。在19世纪,美国资本集团由于拥有足够的国内购买力,所以并不急于用暴力夺取海外市场,这反映在外交政策上就是著名的“门户开放”政策——不愿意在海外独立付出代价的美国资本集团满足于和其他先行扩张的殖民者分享市场,而不是以武力排斥其他强国,将市场变成自己垄断的殖民地。一般认为,1898年美西战争是美国工业资本主义被迫寻求海外剩余购买力的标志,但在这以前,美国工业产已超过了英国、德国之和,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当然物质和硬通货储备还远不如已称霸百年的英国)。

法国的海外殖民地位居第二,但其绝对数量远不能和英国相比。(定居人口之比为2.2亿/不到1千万)在法国大革命将本土大地产分给小农以后,法国本土的农业也能提供一定的购买力,只是人均购买力远不如土地资源丰富的美国。至于在传统农业文明中的商业扩张,法国起步也较早,但海权一直被英国压制,所以也没有起到太大影响。不过,前面曾经提到法国第二个开始工业革命,但重工业发展不快,奢侈品出口和文化产业繁盛,所以生产过剩的压力并不大。另外,法国传统上是欧洲第一强国,积累的资本虽然无法被本国工业经济完全吸纳,但至少可以进入别国获得利息,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工业滞后的损失。在上述因素及后面要提到的战争因素综合影响下,法国一方面保持了工业强国的地位,另一方面相对地位在整个19世纪呈下滑趋势。

德国和日本都是后发工业化国家,这决定了它们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拥有与英国霸权并存的垄断殖民地。如前所述,两国勉力建成的重工业体系必须在政府和军队订货的支持下才得以存活、发展。不过,在无法从国外输入资源的情况下,政府和军队订货所支付的货款要么是凭空发行的纸币,要么是征收自平民的实物赋税(劳动力或农产品),这两种方式都意味着在工业化的同时降低平民的生活水平。两国修筑了铁路,建立了现代化军队,但德国工人的工资只有英、美、法工人的1/5到4/5,日本农民的生活水平甚至不如 中国农民,这带来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和革命的土壤。为了释放矛盾避免革命,为了挑战英国霸权,为了获得购买力,两国原本就过剩的残余军事贵族积极筹备战争,把有限的资源集中于军事建设。这就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

日本和德国的环境也不完全一致。德国(统一后的德国)农业较发达,可开垦荒地较多,又和弱小的东欧诸国接壤,因此尚能释放部分社会矛盾,提供少许购买力。德国开始工业化时先被英国当做牵制法国的工具在海外市场上得到了一些回报;然后恰逢英国以强大的实力为后盾,在世界范围内实行部分自由贸易的年代,获得了一些市场空间。因此德国发展相对顺利,大部分重工业潜在生产能力可以转化为消费品生产获得利润。到19世纪末,德国已经成为第二大工业国,在化工产品、机械生产等领域占有优势。不过德国既不拥有海权也没有海外殖民地,维系生产所必需的市场和资源都仰赖于别国,因此德国工业实力的增长让德国和它潜在的敌人都忧虑不已。

日本本土资源贫乏,工业化起步最晚,错过了竞争相对缓和的年代,早期的工业化资本只能来自对本国各个阶层的剥夺,如减少武士俸禄、增加田赋等。这引发了武士阶层的叛乱与平民的频繁暴动。日本资本集团不得不以提前发动军事冒险,以争夺市场与资源。不过,与德国相比,日本最幸运的一点是近邻中没有其他工业化强国。俄罗斯的远东领土在当时还不足以支持大规模的军队,唯一具有全球大规模远征能力的英国则因日本可以帮助它控制远东而与之结盟。有利的周边环境和使日本成为了第一个发动大规模战争的后发工业国。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并击败了经济规模是自己10倍的大清国,1904年日本又赶在西伯利亚大铁路全线通车前发动日俄战争,将俄国势力赶回黑龙江流域。通过两次以微弱优势取胜的的军事冒险,日本获得了辽河流域、朝鲜、台湾作为殖民地,以及中国内地的部分市场,这使日本始终在危机边缘的工业资本主义得以维系发展。不过,对于日本飞速发展的重工业而言,这些市场还远远不够。

意大利、俄罗斯、奥地利也是后发工业化国家。不过这几个国家并不是单一民族国家,内部矛盾重重、又缺乏足够的殖民地(以有购买力的人口计),因此相对衰弱。只有俄罗斯因其广阔的国土尚能保持一流大国的地位。(不过,依然在局部战场被日本痛打)这里不再详细论述其发展历程。

在全球化的工业资本主义时代,战争对历史走向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农业时代,这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中得到了集中体现。不过,即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平静年代,战争的影响也不可忽视。这些局部战争基本可分成三种:工业强国之间的直接冲突,如普法战争,工业强国为争夺殖民地而爆发的海外战争,如日俄战争,工业强国征服非工业国为殖民地的战争,如甲午战争。还有一些战争兼有几种性质,如布尔战争中英国打败了德国暗中支持的布尔人,日俄战争中英国美国提供贷款军费支持日本人等。

鉴于现代工业与军事力量的紧密联系,那些重工业发展超出消费品生产和利润增长的国家虽然存在经常性的经济危机,却往往能在短期冲突中取得与其经济水平不相称的战果,从而抵偿一些经济危机的压力。普法战争、日俄战争的结果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反过来,在布尔战争中,重工业发展不及下游产业的英国虽然最终通过长期战争获得全胜,但也元气大伤,暴露了其弱点和实力极限。英国从此从不可侵犯的世界霸主,变成了后发工业国觊觎的目标,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重工业的重要性。其实,重工业作为军民通用的负熵流来源,在简单劳动力可以无限供应的年代是潜在财富和潜在力量的来源,但资本主义这种利润至上的制度却不断限制重工业发展,只有在一切规则都被破坏的战争年代才能正视它的意义和真正的增长潜力。这种矛盾反映了这一时期工业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的致命问题,后面将对此进行详细讨论。

本章从重工业、资源、购买力、人力和军事冲突五个方面分析了19世纪工业资本主义强国的发展历程。之所以作者忽视了其他地区的发展,是因为工业革命带来了压倒一切农业社会的力量。在这个时代里不能掌握现代工业力量的地区已基本沦为殖民地与半殖民地(政治方面有名义上的独立地位),附属于主要地区的历史;尚未被控制的地区则在原有的轨道上运行,等待着工业世界来接收。西欧、美国和日本,这三个地区在工业革命爆发时恰好具有适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所以率先进入了工业社会。在这个强国俱乐部里,虽然内部冲突不断,但由于庞大的传统农业世界和新大陆富裕的农民可以提供足够的购买力,而且加入工业竞争的国家有限,所以世界性战争一直没有爆发,世界经济一直在高速增长。不过,这个经济增长只对少数国家内的少数人口有意义,其余的人口基本保持原来的生活水平。由于社会动荡,原有的社会结构被打破,文化体系被推翻,在大部分人的实际感受中,生活水平可能还不如传统农业社会。

现代工业的力量实在强大,只要几个工业强权之间不爆发全面战争,骚动的下层人民(世界范围内)可以被控制了工业力量的上层社会轻松控制。即便中国、印度这两个人口最多的农业地区出现规模大如太平天国、义和团、土兵成建制起义的反抗,为数不多的工业化军队也可以迅速予以镇压。所以,在那些能够分享工业化收益的资产阶级、买办、传统上层阶级和中产阶级看来,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黄金时代。

现代自由资本主义的源头不在工业社会。西欧在工业革命以前数百年的扩张虽然没有脱出农业社会的经济水平,却使中心区可以向边缘、空白地区释放矛盾。于是自由资本主义在少数发达西欧国家成了暂时的主流政治形式。工业革命作为一个特别的历史事件让西欧继续保持它的经济中心地位,从非工业化地区获得利润,于是西欧自由资本主义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得以继续发展,同时向其他地区扩展或被其他地区所仿效。这一制度有许多致命矛盾和问题,但只要工业生产力还能够在无限的市场中自由扩展,只要还有源源不断的利润流入中心地区,已经获得先发优势的工业自由资本主义就能继续它的黄金时代——直到这个体系碰到市场的边界,在真实历史中就是1914年。

矛盾的总爆发还有待时日,但战争和死神已经在黄金时代的辉煌外表下达成了协议,等待着利润不再增长的那一天。日后两次空前残酷的世界大战、美苏冷战、第三世界的独立等重大事件都可以在这个“黄金时代”找到某种程度上的必然性。当时的世界并不是没有人认识到这一切,英国一个叫马克思的穷学者已经用他锐利的目光解剖了这个社会,指出了矛盾所在,对未来做出了预言。尽管在今天看来,马克思的理论因其时代局限性而有许多关键问题,但黄金时代的资产阶级很快就会悲哀的发现:他的“可怕”预言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下面一章作者就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分析这个工业自由主义的矛盾。

元宝推荐:电子赵括,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