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南唐李煜和吴越国钱俶留下的历史启迪 -- jwangsci

共:💬31 🌺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同是盛世亡国君-李煜与钱俶

同是盛世亡国君:李煜与钱俶

--葛剑雄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三月,前南唐国主、三年前由“违命侯”改封为陇西郡公的李煜在开封一座住宅里结束了他四十二岁的生命。李煜留下了倾诉亡国哀怨的千古名篇,也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相传他是被宋太宗毒死的,尽管他死后被赠太师,追封为吴王,皇帝还为他“废朝三日”(停止上朝三天),以示哀悼。

  十年后的端拱元年(988年)八月二十四日,刚被改封为邓王的前吴越国主钱俶欢度六十大寿,朝廷特意派使者赐给贺礼和宴席。一向对朝廷极其恭敬的钱俶陪同使者饮至日暮,当夜突然死亡。他被追封为秦国王,谥为 “忠懿”,皇帝专门发布哀悼文告,为他废朝七日,还派特使护送他的灵柩归葬洛阳,可谓备极哀荣。此时离五代十国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被灭已近十年,投降宋朝的前国君中只剩下一位北汉主刘继元,但已在两年前被封为保康军节度使,安置在最闭塞的房州(今湖北房县),三年后身亡。

  在中国历史上,宋朝对待亡国之君大概是最优厚的。尽管有好几位都死得不明不白,但身后无不被追封厚葬,子孙安享荣华富贵。不过,因对待被统一的态度不同,这些前国王的际遇还是有很大差异的,李煜与钱俶就是不同的例子。

  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周世宗亲征南唐的淮南,至显德五年,完全占据了南唐江淮之间的土地,兵临长江。南唐主李璟求和,将江北的十四州六十县全部割让,划江为界,向后周称臣,在国内去帝号,称国主,用后周的年号,降到了一个属国的地位。赵匡胤代周建宋后,李璟继续保持恭顺,每年上贡大量金银土产。

  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对宋朝更加小心谨慎。为了追尊李璟为元宗皇帝,他派特使奉表请示,得到宋太祖批准后才实行。宋朝军队中有不少是原南唐的降人,宋朝要求将他们在南唐境内的亲属送去,李煜立即照办。每次得知宋朝出兵获胜或有喜庆之事,他必定派特使祝贺,并献上金银珍贵、粮食土产。见宋朝灭了南汉,他又主动请求除去国号,改“唐国主”和“江南国主”,请下诏书时直呼其名,国内的机构也全部降低规格。

  李煜这样做的唯一愿望,就是宋朝能够维持南唐的属国地位,让他继续做小国国君,但这无异与虎谋皮。南唐的服从没有能推迟宋朝的统一步骤,于开宝七年(974年)下诏,令李煜来开封朝见。李煜自然知道“入朝”是有去无回的,所以称病不奉诏,于是宋朝出兵讨伐。宋朝的借口是南唐表面顺从,暗底下在“缮甲募兵”备战,而李煜拒绝入朝就意味着公开决裂。但从宋军势如破竹,南唐军却毫无作为,李煜甚至根本不了解军事形势来看,这完全是宋朝制造的舆论。实际上,暗底下备战的恰恰是宋朝,不仅在长江中游造了数千艘战船,还经过精心观测,作了在长江上建浮桥的计划和演习。

  在大兵压境时,李煜还想寄希望于宋朝的怜悯,派堂弟李从镒等献上二十万匹绢、二十万斤茶叶及金银器物、王室用品等,结果李从镒等被扣。宋军兵临城下时,李煜派徐铉求见赵匡胤。徐铉说:“李煜无罪,陛下兵出无名。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赵匡胤的回答直截了当:“尔谓父子为两家,可乎?”(你说父子分成两家,行吗?)一个月后,南唐都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已危在旦夕,徐铉再次出使,最后一次请求保全南唐。他不断争辩,赵匡胤大怒,按着宝剑说:“不须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鼾睡邪!”这句历史名言,充分表达了赵匡胤统一天下的决心。统一是大势所趋,任何统一之战都是正义的,为了统一可以不择手段,使用任何借口,实际上已与“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一样,成为中国历史政治的不变信条。

  开宝八年冬,江宁城破,李煜只得出宫门投降,与其宰相汤悦等四十五人被当作俘虏献往开封。赵匡胤倒没有太为难他,要他按传统办法——脱光上衣,反缚双手,脖子上挂着印绶,双膝跪地——请降,只让他穿戴白衣纱帽在宫城楼下听候处理,接着就免了他的罪,封他为光禄大夫、检校太傅、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前面的都是虚衔,最后一项虽为侯爵,却是一顶不光彩的政治帽子,到第二年宋太宗继位后才摘掉,改封为陇西郡公。

  李煜降宋后的日子并不好过。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他申诉生活困难,宋太宗下令增加他的月俸,并一次性补助了三百万钱。宋太宗新建崇文院(皇家图书馆),藏书八万卷,其中相当大部分是从南唐缴获的。有一天宋太宗到崇文院看书,召来李煜和前南汉国主刘鋹,令他们自由翻阅。太宗问李煜:“听说你在江南时喜欢读书,这里的不少书都是你原来的,你来朝廷后是否还经常读书?”李煜无言对答,只能叩头谢罪。他能说什么呢?如回答不读书,自然免不了受“乐不思蜀” 的刘阿斗(蜀汉后主刘禅)之讥;要说在经常读书,如果皇上再要他谈谈心得体会,岂不更难应付?如果宋太宗因此而起了疑心,那就更糟糕了。

  要是李煜像前南汉王刘鋹那样厚颜无耻,肯定会若无其事,或许还能回答得让宋太宗满意。在宋太宗出师进攻北汉都城晋阳前的一次宴会上,刘鋹站起来说:“朝廷的威力影响深远,四方分裂割据的头子今天都已在座。过两天平定了太原,刘继元又要来了。我是第一个归顺朝廷的,到时候应该拿根仪仗当各国降主的领班。” 说得宋太宗哈哈大笑。割不断故国情思、受不尽亡国之痛的李煜只能以泪洗面,写下哀婉的词句,苟延残生。

  作为君主,李煜当然算不上有为,但他还是识时务的。实际上在他继位之前,南唐除了服从后周和宋朝外,已经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南唐全盛时的辖境也不过今淮河以南的安徽、江苏、江西和湖北东部、福建西部,即使不考虑正统和僭伪、中央与地方的政治因素,仅以人力物力而言,要与后周抗衡也非易事。等得淮南丧失,与后周划江为界,双方的实力就更加相差悬殊。如果李煜真能“潜修战备”,倾南唐的国力抵御宋朝,总能支撑一段时间,造成宋军一些伤亡,但最终的覆灭还是不可避免的,百姓的生命财产损失更大。就在南唐举国投降时,江州指挥使胡则杀了刺史谢彦实,固守江州(今江西九江市)达四月之久,最后城破被杀。胡则的忠贞不二或许能成为道德的典范,他求仁得仁,可以死而无憾,但满城百姓却因此而全部被屠杀,成了他的殉葬品。要是李煜像胡则一样,整个南唐岂不都将沦为屠场!李煜的投降使宋军基本上兵不血刃地统一了南唐全境,在当时的形势下,这是他最明智的选择,也是他对历史最大的贡献。

  如果李煜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以收复淮南以至进军中原为己任,历史肯定会重写。或许他回天无术,但能像胡则那样视死如归,以身殉国,博得当世和后世一些赞誉;或许由于种种偶然因素,他能取得一时的成功,收复部分失地;甚至能像东晋的桓温一样逼近北方政权的首都;但至多只能为李氏政权延一时之命,为双方制造一些像胡则这样的忠臣烈士和悲欢离合的故事,而付出的代价却是玉石俱焚,留下无数的荒城废墟和冤魂白骨。

  比起李煜来,钱俶更识时务,知天命。但也是形势所迫,不得不然。他的祖父钱镠趁镇压黄巢之机据有吴越,只是利用中原王朝无暇旁顾割据自保。吴越的辖境只有今浙江省、上海市和江苏苏州,后期虽占有福建福州以北,但北界已与后周和宋隔江相望,毫无作军事对抗的可能。所以钱俶始终服从中原王朝,被后汉封为东南面兵马都元帅、镇海镇东军节度使、杭越等州大都督、吴越国王,被后周授予天下兵马都元帅,又被赵匡胤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他不仅在名义上不敢僭越,就是在行动上也积极拥护中原王朝。后汉乾祐三年(950年),南唐派查文徽进攻福州,钱俶出兵俘获查文徽,并向汉朝报捷。后周显德三年,周世宗征淮南,命他出兵配合,他派偏将吴程包围毗陵(今江苏常州),攻下关城,活捉了刺史赵仁泽;又派路彦铢围宣城(今安徽宣州)。虽然后来常州又被南唐军收复,周世宗也因南唐求和而令他班师,但他不顾唇亡齿寒,唯中原王朝之命是听的忠心,赢得了朝廷的格外恩宠。

  宋朝代周后,钱俶每年上贡的数额又有增加,并在乾德元年(963年)派儿子惟濬进贡。但这些都不会影响赵匡胤的统一时间表,开宝五年(972年),他让吴越使臣黄夷简给钱俶带去口信:“你回去告诉你们元帅,经常训练军队。江南(南唐)态度倔强,不愿入朝,我将发兵讨伐,元帅应当帮助我,不要听信别人说什么‘皮之不存,毛将安附’”。赵匡胤还命有关部门在薰风门外造了大住宅,占地几个街坊,建筑宏丽,家具用品一应齐全。他召见吴越的进奉使钱文贽,告诉他: “朕数年前就令学士承旨陶谷起草了诏书,最近在城南建了离宫,赐名‘礼贤宅’,等着李煜和你的主人,谁先来朝见就赐给他。”赵匡胤将诏书的副本交给钱文贽,命他赐给钱俶战马和羊,并传达谕旨。

  开宝七年冬,宋军出师征南唐。赵匡胤派内客省使丁德裕封钱俶为升州东面招抚制置使,赐战马二百匹和旌旗剑甲,又命丁德裕率一千名禁军为钱俶当“前锋”,将吴越军队完全置于监控之下。李煜给他送去一封信:“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一旦明天子易地酬勋(换一个地方答谢你的功劳),王亦大梁(开封)一布衣耳!”钱俶非但不予答复,还将此信上交朝廷,以示忠诚不贰。钱俶不顾大臣们的劝阻,亲自率五万大军攻下南唐的常州,又派大将沈承礼随宋军攻下润州(今江苏镇江),进兵金陵(江宁)。其实,赵匡胤并不在乎吴越这点兵力,要钱俶出兵,无非是要考验他的服从程度,并趁机控制他的军队。

  赵匡胤令这位立了大功的元帅在平定南唐后“暂来与朕相见”,保证让他及时返回,不会久留,并表示自己已经“三执圭币”在上帝前立过誓,决不会食言。开宝九年二月,钱俶只得带着妻子孙氏、儿子惟濬入朝。赵匡胤以最隆重的礼遇接待,派皇子德昭到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南)迎候。在钱俶到达之前,赵匡胤亲自到礼贤宅检查接待的准备工作。钱俶一到开封,就成为礼贤宅的主人。尽管李煜已在此前来到开封,但已是亡国之君,自然丧失了入住礼贤宅的资格。

  为了能平安归国,钱俶随带巨额财宝物资,不断贡献:赵匡胤在崇德殿接见,贡白金四万两、绢五万匹。赐宴长春殿,贡白金二万两、绢三万匹、乳香二万斤。为了祝贺平南唐,献白金五万两、钱十万贯、绵一百八十万两、茶八万五千斤、犀角象牙二百株、香药三百斤。赵匡胤驾临他的住处,又贡白金十万两、绵五万匹、乳香五万斤,以赞助郊祭典礼。赵匡胤特赐钱俶“剑履上殿,书诏不名”,即可以带着佩剑上殿朝见,皇帝下诏书时只称他为吴越国王而不用名字。赵匡胤又封钱俶的妻子为吴越国王妃,宰相提醒他从来没有异姓诸侯王的妻子封妃的制度,他说:“那就从我朝开始,以显示特殊的恩宠。”作为回报,钱俶又献上白金六万两、绢六万匹。有一次赵匡胤举行家宴,只有他的两位弟弟光义(宋太宗)和光美(廷美,秦王)在座,赵匡胤让钱俶与他们行兄弟之礼,吓得钱俶伏地叩地,哭着推辞。到了四月,赵匡胤说:“天气快热了,你可以早些回去。”钱俶表示今后愿意每三年来朝见一次,赵匡胤却说:“路途遥远,还是等我下诏再来吧!”只留下了他的儿子惟濬。据说,临别时赵匡胤赐给钱俶一个密封的包袱,让他在路上俏俏打开看,钱俶一看,竟是宋朝群臣要求将他留下而上奏的章疏,吓得他出了一身冷汗,对赵匡胤也更加感激。

  其实取消吴越国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赵匡胤之所以不急于留下钱俶,最主要的原因还不在于守信用,而是因为在吴越之南还有一个割据福建漳州、泉州的陈洪进,如果能用和平手段同时解决这两个割据政权自然再好不过了。只是赵匡胤这位太祖皇帝来不及看到他统一大计的最终实现,在毫无先兆的情况下突然去世。

  两年后的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三月,钱俶再次被要求入朝,他带去了更多的金银财富和土产礼品,宋太宗也格外隆重接待。四月,同时被要求入朝的陈洪进向朝廷献出了漳、泉二州,钱俶赶快请求撤销封他的吴越国王、天下兵马大元帅,将军队交给朝廷,并允许他回国,遭到拒绝。钱俶不得不作出最后抉择,上表献出所辖的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宋太宗立即恩准,封钱俶为淮海国王,钱氏子弟和下属都厚加封赏,盛极一时。不久,1044艘大船组成的船队将钱氏直系亲属和境内官吏全部送往开封。至此,五代以来南方的割据政权全部消灭。

  钱俶识时务的抉择使他入宋后的处境与李煜截然不同,他是所有亡国之君中唯一被封为王爵,并且一直保持到死的。钱氏子孙世代显贵,成为少有的大族。他的死虽然使人怀疑是皇帝下的毒手,但入宋后享了十年的荣华富贵,又活了六十岁(在当时已属高龄),应该心满意足了。更应该看到,由于吴越国故地一直未受到战乱破坏,从唐朝后期开始的经济开发一直在继续,苏南、浙北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到宋朝就有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常(州)熟,天下足”的民谚。明清时,苏南、浙北不仅在经济上继续领先于全国,还成为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总结历史,我们不能不肯定宋朝和钱俶双方所作的贡献。

  三

  宋朝对被消灭的割据政权君主,无论主动归降或战败被俘,一概不杀,都授予爵位。但这些人大多显然未得善终: `#cTn!

  湖南周保权,建隆四年(963年)被俘,雍熙三年(986年)卒,34岁。

  荆南高继冲,建隆四年降,开宝六年(973年)卒,31岁。

  后蜀孟昶,乾德三年(965年)降,到开封后数日卒,47岁。

  南汉刘鋹,开宝四年(971年)降,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卒,39岁。

  北汉刘继元,太平兴国四年降,淳化二年(991年)卒,年不详。但刘继元死前几年已被“封”于房州,实际已被隔离。

  南唐李煜和吴越钱俶,已见前述。

  尽管今天已经无法找到确切的史料根据,但这些降王的死因是可想而知的。

  只有漳泉陈洪进,太平兴国三年献地,雍熙二年病卒,72岁,算是寿终正寝的。

  但从安史之乱后开始,实际延续了二百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在宋朝境内从此结束了。而那些被宋朝用种种不同手段消灭的割据政权,没有一个再能复辟,或出现反复,没有一位降王再被分裂割据势力利用。比起其他朝代来,宋朝的内部是最安定的,从来没有出现过有影响的分裂割据,连较大规模的农民战争也没有发生,宋朝的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或许我们今天还没有能够充分估价。

  想到这些,我们就只能充分肯定宋朝的统一政策,而没有必要再追究那些降王是这样死的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