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ZT)中国名将评述 2 末世悲歌 -- 草鱼刀

共:💬5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ZT)中国名将评述 2 末世悲歌

王朝末代之名将真是悲哀,除了面对昏君、腐败的政府、士气低落的老弱残兵和强大又得民心的敌人之外,还要面临道义良心上的折磨,最后总是牺牲了自己,也亡了国家。名将杰出的军事才能成为国家最后的支柱,那个王朝的末日也不久矣,名将的慷慨热血只不过是末日挽歌罢了。

  《红楼梦》中探春的判词有这么一句:“生于末世运偏消”,极为感慨,探春才智过人,惜乎生不得时,精明强干派不上用场,徒惹烦恼。

  细数中国名将,忠心耿耿反被杀、不得善终者过半。无非是得其时不得其主,得其主不得又其时,难遂平生志。

  有的君主杀名将是在大功告成之后,名将失去利用价值,天下既无英雄用武之地,勉强算得上死得其所。可有的君王杀名将,偏是在大敌当前,还自毁长城,导致速亡,那就真叫人为之悲切了。

  李牧,赵国之良将也。

  赵国盛产良将,李牧绝非第一个,不过他是赵国的最后一个,在秦国纵横无敌之时,李牧领军奋力抵抗,七战七捷,秦国用反间计,赵王昏庸将李牧擒杀,李牧一死,赵军再无斗志,一溃千里,于是三月后赵亡。

  李牧之死与赵国之亡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赵国之衰败是长期战略失误所致,秦之统一已然势不可当,但李牧抗秦胜利给赵国带来最后一线生机。可是赵王亲手把唯一的希望丧送,赵国自然只剩下绝望了。李牧的被杀,昭示着赵国的灰飞烟灭。赵王最后一个战略错误终结了自己的国家。时隔千年,赵国之覆灭并不令人遗憾,而李牧之死却成为千古叹息。

  汉武之后,帝王没有不读《史记》引以为鉴的,可惜他们从来没有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一方面悲哀自己无忠臣良将可用,一方面又大肆杀戮忠臣良将,落得亡国下场。

  中国历史上幸福的名将各个相同,不幸的名将却各有各的不幸。

  当年赵王受奸人挑拨,决意抓回李牧受审,李牧选择了离开。

  要乖乖的束手就擒,回去任人宰割,谁都不愿意,“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那是对手无缚鸡之力的愚忠臣下说的;要领着赵军造反起义,既没有成功的可能,也有违臣子之道,只怕李牧想都没想过;剩下的还有一条路,那就是投敌。战国时期,才智之辈选择赏识自己的君主并不稀奇,没有今天这么多封建思想束缚,孔夫子也曾周游列国,廉颇还投奔过魏国和楚国。秦始皇既是爱才之人,想来以李牧的本事,不说深得信任掌握大军,至少混个将军、立下汗马功劳,保全自己绰绰有余。可是大概李牧并不愿意与昔日并肩作战的赵军兵戈相向吧,所以选择了只身离去,只是这一刻走得太迟了,但是李牧又怎么能和张良相比呢?汉初之张良急流勇退,潇洒从容的离去毕竟还是在大功告成之后啊。

  想起沈从文初到北京,穷困潦倒,无以为生,求助于郁达夫,郁达夫悲愤之际,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建议沈从文去偷盗,又或者当兵,那个时候中国环境恶劣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真是无可选择,而中国末代名将之时局惟艰,生亦难,死亦难,服从命令难,抗拒命令更难。

  南宋岳飞,十二道金牌召回,那是帝王大发雷霆,兴师问罪,要他的脑袋。岳飞是该回去,还是不该回去?思来想去,天下虽大,竟无岳飞可逃生之处。假若历史重来一遍,岳飞还是没得选择,若不回,成抗旨;若造反,成叛逆;若投敌,成汉奸;若离去,只怕依旧逃不了李牧的命运。最后只能献上自己性命,成就千古名声。

  明末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感慨自己无岳飞可用,却偏偏效仿杀岳飞的赵构斩了名将袁崇焕。

  赵构杀岳飞,还有奸臣秦侩做替罪羊。袁崇焕之被擒,正值皇太极兵临城下之际,崇祯听信流言,自作主张抓下袁崇焕,于是明军失去总指挥,歼敌战变成了被歼战,好不容易牢里的袁崇焕写信给自己部下奋力杀敌退了清兵,崇祯就迫不及待的要了袁崇焕的性命,崇祯皇帝真是想把责任推诿给别人都不行。

  岳飞逝世后,南宋还保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繁荣安定,最后还有接位的南宋皇帝替岳飞翻案。可袁崇焕死后,崇祯没过上十几年就亡国了,遗书以为臣子无能皆可杀,至死不悟,最后还是大清皇帝为袁崇焕洗清了冤屈。

  更不值的是,岳飞的冤屈,天下人都知道,而袁崇焕身受凌迟酷刑,在押送刑场路上,北京城的老百姓把他当成汉奸卖国贼,争先恐后生食其肉,直达肚肠。要说委屈,袁崇焕真是比岳飞更委屈百倍啊。

  岳飞、袁崇焕忠心耿耿,奋不顾身为国战斗,最后倒落得如此收场,这难道便是忠诚的代价吗?

  要说悲愤,历史上有位名将只怕比袁崇焕更加悲愤,那便是一夜白头的伍子胥。

  伍子胥算不上职业军人,不过他是难得的政治和军事人才,其经历坎坷,颇具传奇色彩。

  伍子胥本是楚国人,他家是楚国的世族,颇有威望。伍子胥的父亲伍奢为太子太傅,另有一个费无忌为少傅。楚国大王楚平王为太子取老婆,选择了秦国一个女子,那个女的长得很漂亮,费无忌就出主意让楚平王抢了儿媳妇做老婆,因为这件事得罪了太子。费无忌既然得到楚平王的宠信,就先下手为强,陷害太子,逼得太子逃往宋国,再回过头来对付伍奢一家,伍奢和伍子胥的哥哥伍尚被杀,只剩下伍子胥逃了性命。

  伍子胥跑到宋国找到太子,又一起来到郑国,福无双至,祸不单行,郑国把太子杀掉,伍子胥又只身逃到了吴国,乞讨于市,为公子光所用,从此开始了和吴国一起兴衰成败的命运。

  伍子胥效忠公子光,当时是吴国是吴王僚掌权,伍子胥推荐刺客专诸用鱼肠宝剑杀了吴王僚,帮助公子光夺得权位,是为吴王阖庐。

  吴楚争霸,楚国是泱泱大国,吴国却很弱小,阖庐一代雄主,伍子胥文武双全,君臣相得,伍子胥又七荐兵圣孙武,努力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改革,为吴楚争霸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伍子胥和孙武的配合下,五破楚军,攻入了楚国国都。

  其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慷慨悲歌之士,为报家仇,更为一吐多年怨气,“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

  太史公司马迁很看得起伍子胥,以为“王者尚不能行之於臣下,况同列乎!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於後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白公如不自立为君者,其功谋亦不可胜道者哉!”

  阖庐死后,伍子胥辅助阖庐之子夫差破越军,擒越王勾践。伍子胥这辈子笼罩在复仇阴影之下,大概是看出勾践的坚毅隐忍和他有些相似之处吧,力劝夫差杀死勾践。夫差这个人志大才疏,好大喜功,受小人挑拨,又爱上越国送来的西施,根本听不进伍子胥的意见,久而久之,对伍子胥恨之入骨,竟逼伍子胥自尽,伍子胥感慨万千,悲愤的说:“我死后把我的眼珠挖出来放到吴国城门上,我要看到越国的军队灭亡吴国。”

  伍子胥果然准确的预言到了吴国的命运。吴被越灭亡的时候,夫差感叹说:“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可惜悔之晚矣。

  像伍子胥这样的国士无双,遇楚国之昏君楚平王,惨遭杀身之祸,而楚国有国都被破之劫,楚王有鞭尸之难;一旦得遇明主阖庐,则国富军强,荐名侠、名将,霸业天下;而后不幸遇夫差,夫差不用,杀伍子胥,遂亡国。一人之存亡兴衰,决定了一国之存亡兴衰啊。

  古代用人往往系于君主的眼光判断,千里马从来不缺乏,缺乏的是能做得了主的伯乐啊。

  只有天下有昏君,忠诚就成了愚忠的代名词。或许在王朝的末世,选择了忠诚,就选择了悲惨的结局吧。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