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束与共产主义的兴起 3月7日 16章 -- 马前卒

共:💬6 🌺1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束与共产主义的兴起 3月7日 16章

十六 自由资本主义的衰落与垄断资本主义的兴起

称霸全球的工业自由资本主义不是任何人或神灵设计出来的。在工业革命爆发之时,自由资本主义比其他任何制度更适应工业革命带来的无限扩张空间,因此它能够在工业时代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把原来浮于表面且即将结束的海上优势发展成绝对性的世界霸权。既然自由资本主义兴盛的原因在于工业革命和大航海时代共同创造的,几乎是无限的扩张空间;到了1900年前后,当这个“无限空间”与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相对比不再无限的时候,客观条件的变化自然会促使新的制度来取代旧的上层建筑。

如果市场空间饱和或接近饱和,资本主义体系只有夺取竞争对手的市场空间才能顺利扩大利润。在全球市场被瓜分一空的情况下,各个资本主义体系的发展必须从跑马圈地式的扩张转为步步为营的推进。很显然,在这种外部竞争条件下,那些步伐一致,内耗较少的资本主义体系会占据优势。于是原本分散的企业在资本家的理智选择下逐渐聚拢起来。

为了利润,资本主义一向不择手段。到了19世纪后期,由于工业资本主义强国已不止一个,市场竞争绝不会停留在工商业领域。战争可以让资本集团以最直接的方式掠夺财富、占领市场空间、打击敌人生产能力和商业网络,所以,在全球范围内发动战争成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任务。众所周知,赢得战争需要统一的指挥、严格的纪律和长期的谋划,与战争相配合的政治、经济行动也一样。所以频繁的军事行动也迫使一向崇尚自由的资本家们协调他们的行动。

资本主义的这种变化趋势只与扩张空间与现有经济规模之间的比例有关,我们可以在工业革命以前的历史中找到类似的过程。在工业革命以前的荷兰霸权时代,西欧(尤其是荷兰)弱小的生产能力与庞大的世界市场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大部分利润依赖于转运其他地区的物资和贩运香料等奢侈品。因此,相对后来的资本主义体系,当时的资本主义体系(以荷兰为典型)的政治、经济组织形式非常松散,很大一部分军事力量属于各个公司而不是政府。在战争时期,企业仍然可以与敌国进行贸易,甚至独立发动战争,享有最大程度的“经济自由”。不过,在其他较大的资本主义强国崛起后,工业革命爆发以前,随着海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种政治结构成了荷兰霸权衰亡的重要因素(主要因素还是因为荷兰实在太小)。而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因为不再具有类似的发展条件(由一个人口、土地、生产能力都不多的小国控制世界经济),也不再让本国资本主义体系内的企业享有类似的“自由”。

工业经济的发展也是资本主义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随着重工业成为生产力(注意不是资本主义经济,除非有足够的购买力)发展的发动机,重工业的运行、发展特征也成为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外部条件。那些更适合重工业发展的资本主义制度会因为重工业在经济、军事领域的重要性而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相对农业时代的农业与和手工业,重工业和被重工业改造过的其他产业部门的几个显著特征改变了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

第一个特征是整体化

在农业时代,绝对技术水平低下,行业之间的技术壁垒很低。各个产业部门除了都要从农业取得剩余粮食以外,基本上是独立运行的。象造船、军工、炼铁等手工业部门可以在部门内部制造大部分工具,解决大部分技术问题并培养自身的技术人员。因此,只要有需求、资源和剩余粮食,大部分产业部门可以独立扩大规模和提高技术水平。在这种外部条件下,让各个行业的企业独立决定其生产规模和生产方式,显然更有利于其发展。

工业革命以后,重工业作为通用负熵流的来源和可提高负熵利用率的工业装备的来源,将所有产业部门联成一个整体。经济体系越来越复杂,分工越来越细。除非把生产能力降低到接近农业时代的水平,所有的工业部门都不可能独立运行、发展,只有和上下游产业部门相配合才能体现其效率。这和农业时代的规律截然不同。所以,没有哪个企业可以真正独立的作出经济决策,不依赖于上下游部门扩大生产规模或改变生产方式。

第二个特征是中间产品标准化。

农业时代的经济相对简单,大部分产业部门直接生产最终消费品,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物资交换相对较少,因此中间产品标准化对效率并没有多大影响。秦始皇把经济、文化上四分五裂的中国统一成一个国家,不过是车同轨、书同文,一统度量衡。其中只有统一车轮距算是对制成品的规格实行标准化,但也不是因为上下游产业的配合。另外,不论是最终消费品还是中间产品,农业时代的产品都是手工劳动的成果,考虑到手工劳动的不确定性,将中间产品标准化的成本也非常高。因此农业时代各个经济部门基本上是按照自身的物理特征制造简单的产品,这也是农业时代负熵利用效率低的重要原因。

工业革命以后,一方面主要的中间产品都由机器制造,经济体系内部的标准化有了可行性;另一方面机器的运行与效率也需要中间产品的标准化来保证。例如,含水量较多的粮食或规格与要求不合的木材在农业时代可能会降价出售,但不会有太大的损失,但尺寸或公差与定单不符的机器零件在工业时代却只能成为废铁。所以工业经济需要在中间产品中实行标准化,才能利用状态、品位不一的资源批量生产琳琅满目的廉价商品。

第三个特征是关键技术的出现。

这一特征在前面分析工业革命的时候已经指出过。工业时代的经济依赖于来自生物界以外的负熵流和远胜前代的负熵利用效率,因此能提供更多、更稳定的负熵流的技术和促进负熵利用效率的技术在经济体系内处于最基础的位置。比如工业革命中的蒸汽机和机床制造技术,第二次产业革命时代的炼油业、内燃机和电力设备制造技术,70年代的计算机技术等。其他一些次要技术的实现则有赖于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

农业时代各个产业部门独立运行,技术对生产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为一系列随机分布、互不联系的微小进步。因此,工业革命以前让各个产业部门乃至企业自主的决定科研投入(或决定不投入)比较符合当时的经济基础条件。工业革命以后,技术进步速度大大提高,少数工矿业部门的关键技术也体现出了超出其他技术的特殊地位。正如前面指出的,主要经济增长来源于越来越强大,利用率越来越高的负熵流,而不是现有资源的优化配置。所以,经济增长出现了关键领域,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有意识的对这些领域进行重点投资要比让各个企业或行业独立决定投资、发展方向要更有利一些。

工业的整体化、标准化、将投资集中于关键领域这在理论上都可以通过市场来实现。自由资本主义也可以完成这个任务。但是,现实世界中不存在市场经济的拥护者所想象的那种无摩擦的市场,人们交流信息、达成妥协、预测未来都需要付出代价,因此市场达到最优状态也是有成本的,如:时间、破产的企业、浪费的资源等等。特别是在工业整体化、标准化以后,任何一点微小的外界条件变化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引起整个工业生产体系最优状态的变化。如果这种变化非常频繁的话,让无数个独立的企业的独立决策通过市场组合成最优状态的成本可能会很高,甚至还没有转向最优状态最优点就已经再次移动了。

工业关键技术的迅速进步恰好提供了这种外部条件。新的关键技术不断涌现,负熵流的来源和可能利用方式持续提高,市场经济的信息交流即便得到了电报网的加强也无法跟上这种技术进步的步伐。由于工业关键技术的分布相对集中,其范畴、开发方式和影响都可以通过科学来进行预测,所以对经济进行集中指导甚至一定程度的计划成为可能。在这种统一指导下,人类以自己的理智为未来的经济发展作出计划,可能会有偏差甚至失误,但只要计划指导的范围不超出重工业和被重工业充分改造的经济部门,其精确性就可以在关键技术集中于少数领域的前提下得到保证。

在重工业部门和相关经济部门实行一定程度的计划经济在工业时代有两个优点:首先是有利于少数关键技术的开发,从而以打破旧经济模式,提高生产上限的方式促进了生产。其次是让经济结构在以高于市场调配的速度迅速达到一个接近暂时最优点的位置。由于工业革命以后新技术出现的速度越来越快,经济越来越复杂,人类理智以科学方法对新技术的预测精度越来越高。所以,虽然表面上看来计划经济损耗巨大,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有节制的计划经济会在长期发展中比纯粹市场经济更有效率。因为计划经济的有形损失往往会小于市场经济所未曾创造的那些“无形损失”。其实即便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即便是农业时代的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也是由远远超出家庭规模的企业而不是无数个体经营者组成的,其原因就在于局部范围内的计划经济运行成本远低于纯粹的市场经济。但只有到了工业革命充分展开以后,技术背景条件才使得计划经济可能在整个行业甚至国家的范围内优于自由市场经济。

英法等早期工业资本主义强权确实取得了很大的优势。但由于这些国家的上层阶级所拥有的工业力量是在无意中得到的,因此他们并没有充分的利用这种优势,把整个地球都变成自己的殖民地,消灭一切可能的竞争者。一些传统的强权仍能暂时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其中几个最终变成了新的工业资本主义强国。这些后来者的存在保证了工业资本主义并不是某些国家的专利,保证了资本主义中心地区内部存在竞争。所以,在技术背景与相对市场空间发生变化的时候,19世纪的世界上有足够的竞争压力促使整个工业资本主义随之改变,具体而言就是集团化、垄断化、军事化。一般称这个时代以后的资本主义为垄断资本主义(传统上又称为帝国主义,容易引起歧义,本书不用)。

在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大部分经济部门被少数寡头控制,甚至被某个大企业垄断。这种现象在重工业部门,尤其是军工部门尤其明显。随着竞争压力的增大和工业经济的发展,这些大规模企业集团以金融资本为粘合剂,不断的向上下游扩张、合并;内部的组织结构也在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的发展过程中逐步一体化、官僚化,最终把自由资本主义赶出了关键经济部门。在垄断组织发育比较充分的的日本和美国,几个最大的资本集团完全可以联手控制全国的经济命脉。在政治领域,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力量分散于小业主,所以而上层社会内部一度盛行民主、分权制度。在垄断资本主义成为主流以后,政治结构也向集权和专制演化,地方政府和议会的权利都被大大缩小,文官政府的权力与垄断集团和军官阶层紧密结合。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留下来的上层建筑在这个时代只是浮于表面的一层装饰品。

经过几十年的竞争,自由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中心地区不再是主流制度。当然,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条件和既有的资本主义体系运行惯性不同,各国发生这个转变的时间与转变速度也不完全相同。英国、法国的历史包袱重,既有体制的惯性大,所以转变较慢。美国、德国、日本等国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短,政府直接有意识的介入了工业化进程,所以转变较快,德、日等国的军事传统和专制倾向也加强了这一转变的速度和它们经济增长速度。在第二波工业化浪潮中出现的几个工业资本主义强国都具有军国主义和专制倾向,这绝不是,在19世纪中后期,经济发展空间与工业化生产能力之间的基本比例和重工业在经济内部的地位是被早期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所确定的外部条件,这决定了军国主义专制国家更容易(注意不是必然)在这个时代崛起。,

至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等边缘地区,它们分享工业财富的唯一方式就是出口来自农业-手工业和初期矿业的原料和农产品,这种经济基础决定了边缘地区的资本主义形式。资本主义制度在这些国家依然以自由资本主义的面貌出现。由于中心地区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刚刚结束,其上层建筑依然带有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色彩,所以在边缘地区从纯粹的稳定农业社会向经济殖民地转化的过程中,往往会有部分知识分子与买办相结合,以学习发达国家的名义来推行自由资本主义。不过,欧洲以自由资本主义触发工业革命并因此称霸的历史条件无法再现,这种缺乏根据的空想往往只是加强了既有资本主义工业国家的中心地位和殖民地的从属地位。

在中心地区,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是从1870年左右开始的。从1870年到1910年,虽然世界市场还未被完全瓜分,但随着剩余空间的减少,开发新市场的速度开始下降,一旦稍有波折,迅速发展的生产力就会追上市场边界。因此经济危机频繁发生,1873年就发生了一次前所未有的世界性危机。不过,既然世界市场还有开发的余地,随着危机销毁了部分过剩生产能力和新市场的开发,主要工业资本主义体系还可以在危机后向空白地区扩张,避免了直接冲突。但经济危机越来越频繁,市场竞争越来越强。到1900年左右,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均已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正如本书前面曾指出的,资本主义作为一种以追逐利润和无限扩张为本质特征的经济制度,为了实现自己的基本目标,从来不会拘泥于某种既有形式。西欧、美国、日本从自由资本主义转向垄断资本主义,完全是因为在新的发展条件下,以垄断化面貌出现的资本主义更能谋取利润和实现自身的扩张,从而在资本主义体系内部淘汰了那些拒绝变化的资本主义体系,并以竞争压力促使其他资本主义体系向垄断方向转化。

垄断资本主义毕竟还是资本主义,是一个必须获得利润和扩张的制度。它只是在工业化充分展开、生产力潜力直逼世界市场极限的19世纪末期比自由资本主义更具有竞争力。率先采取这一形式的工业资本主义体系会取得竞争优势,从其他资本主义体系的势力范围内夺取利润和扩张空间。但一旦所有的工业资本主义强国都已经转入这个发展阶段,除了日益增长的军备投入会吸纳一些过剩生产能力外,市场不足和生产相对过剩的严酷问题依然存在。在世界市场空间被全部占领开发后,无法向外部倾销产品的资本主义体系只能以全面战争的方式去争夺对手的殖民地,或干脆以摧毁对方工业体系的方式来减少自身生产能力的过剩。垄断资本主义并没有避免马克思主义做出的可怕预言,世界大战如期在19世纪的第二个10年爆发。

元宝推荐:铁手,电子赵括,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6
    •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束与共产主义的兴起 3月7日 16章 O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