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黑白】 二:当湖的十局 -- 小人书

共:💬16 🌺2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黑白】 二:当湖的十局

【黑白】 二:当湖的十局

当湖,又名宕湖,就是浙江平湖。乾隆四年,国手范西屏和施襄夏应张永年之邀,在当湖对弈13局。其中的11局棋谱流传至今,世称“当湖十局”。

据说这是一个空前的高峰。陈祖德在他的名作《当湖十局细解》前言里说,他是在重病的恢复阶段完成这个评注本的。他解释说,他实在不能推辞编辑的要求,因为他实在不想把这个机会让给别人。他从少年时就为之心驰神往,这是“当湖十局”。

有一次去中国棋院玩儿,我打算带一本书去请棋手们签名。在两本书之间犹豫了半天,我带去了《忘忧清乐集》。于是这本《忘忧清乐集》的扉页上就签满了当今国手们的名字。可后来我总是想,那天,为什么就没有带《当湖十局》呢?

范西屏和施襄夏同为俞长侯的学生,同被称为“天下的棋圣”。范西屏比施襄夏大一岁,下“当湖十局”的时候,范西屏31岁,施襄夏30岁。传说中的范西屏总是一派道骨仙风的模样,天资聪颖,思维敏捷。施襄夏却是木讷寡言,所谓“性拙喜静”。这恰好也是围棋给人的两个基本印象吧。静如处子,动如脱兔。修施襄夏之身,悟范西屏之性,清乐而忘忧,仿佛是自古的教条。

以我的水平,完全看不懂“当湖十局”。可是,那里面确实也没有什么通常意义上的修身养性啊。惨烈的搏杀令人发指,有所谓“杀力十三段”之称。再说,棋盘上哪会有什么“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优哉游哉,聊复尔耳”的好事儿呢 ---- 那个苏东坡,纯粹不懂装懂,净是胡说八道。在范西屏和施襄夏庞大精深的算路笼罩之下,有的只是满盘的硝烟,无穷无尽的伏击、躲闪、恶斗、挣扎。。。一招一式都是阴狠毒辣,而且勾带连环。

棋,真的是神仙的游戏么?那神仙的形像真是丰满可爱多了,就像古希腊的众神,充满人性。琴棋书画,琴好像是女的,棋好像是男的。比起琴、书、画,以及诗歌文章等等,棋的表现力其实也是最弱的,可谓单纯。说实话,我觉得它只有一种表现:杀 ---- 谁也别想逃避,都是死路一条。

为什么要掩盖呢?为什么要妆扮起一副“优哉游哉,聊复尔耳”的样子?为什么一提起棋,就想着焚香抚琴,怡情冶性,轻幽飘渺,宁静致远?为什么要温文尔雅,面带笑容,道貌岸然?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棋子落枰的声音是清脆的么?李昌镐不会同意这个说法的。他经常被“老虎”依田纪基落子时的重击吓得浑身哆嗦,以至于糊里糊涂地葬送好局。

也许在松下竹间,有清风明月;童子抱琴,红袖添香;闻花香,听流水,坐地观天;你我都觉得应该平心静气,应该对宇宙和人生作一个深刻的沉思。也许,我们会说:闲着没事儿,来一盘儿吧。

好,来一盘儿吧。我喜欢范西屏和施襄夏,还有一切棋手。在棋盘上,没有人可以掩饰,没有地方躲藏。对于流过身边的东西,大家见解不同。有的人看见是清泉,有的人看见是浊水,仿佛代表着觉悟的高低,立场的不同。可是大家都知道,流动在每个人体内的,毕竟还是一样的东西:鲜血。

简简单单的黑白分明,本性毕露之下的粉身碎骨,就是棋圣的人生,你我的追求。

真的能这样生活么?就好像 ---- 当湖的十局?

--------------------------------------------------------------------------------

附资料:【当湖十局】(联众围棋 -- 中国古代围棋历史文献)

清代的围棋无比繁荣,产生过许多围棋高手,其中尤以范西屏、施襄夏煌煌然踞于诸位“高手”之上。

西屏和襄夏两位大师,无疑都有是棋艺方面难得的天才。所谓“落子乃有仙气,此中无复尘机,是殆天授之能,迥非凡手可及”。说是天才,乃是就他们所能达到的高度而言,当然不是”天授之能”,而是他们努力奋斗的结果。因此,两位大师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有许多启人深思的东西,值得研究。我感觉有如下三点:一、两位大师自幼都受到围棋的熏陶,这是与他们各自的家长爱好围棋分不开的。二、都有受教于名师。三、都有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形成迥然不同听风格和流派。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缺少个性和独创性,那就不会有所成就。反之,个性愈鲜明,创造性愈特殊,成就也就愈大。围棋艺术自然也不会例外。

范、施年岁相仿,同乡同里,都有出生在爱好围棋的家庭,又都受教于同一位老师,这是他们的相同之处。可以说,两位大师在他们的棋艺生涯事,起点基本是一样的。但也略有不同,即西屏自幼天资聪颖,而襄夏则“性拙喜静”。由于这一点差异,襄夏成为“天下第一手”的时间,竟比西屏晚了将近十五年。然而他毕竟赶了上来,终于和西屏站到同一高度。这也说明,天资虽然必不可少,但也并非唯一决定的因素。两面位大师起点尽管基本相同,但个性和创造性却绝不相同,完全是“分道扬镳”,自成一家。按道理两人同受教于俞长候,耳濡目染,自会受到较深的影响,然而在他们身上和棋艺风格中,他们又自创一格。“雏凤清于老凤声”是艺术家取得成功的第一步。关于范、施的棋艺风格,这里想强调一点,即一位是感觉型的代表,一位是长考型的代表,春兰秋菊,各擅胜场。

西屏与襄夏从学俞长侯时,时常角技争先,但其沿求达到国手阶段,未曾留谱。二人成名后时分时聚,年青时曾在北京对弈十局,可惜世无遗谱。又据杭世骏《海城杂咏》云:“疏帘清簟镇相持,燕寝同看落迟。刻记得仙郎夸管领,范封兼辖两棋师。”自注云:“范、施两生弈品皆海内第一手,林凤溪宰邑时,尝邀至官阁决胜云。”据《海宁州志》记载:林凤溪任海宁县官始于雍正十一年三月,乾隆元年四月交卸。可知范、施在这三年中也曾角逐过一次,但也未留下谱局可资研讨。晚年二人同在扬州作客多年,未见有人撮合对局之举。因此,“当湖十局”便成为两位大师留下的唯一对局记录了。当湖又名拓湖,即浙江平湖别称。乾隆四年(1739),平湖县世家张永年延聘范、施到家教棋。永年字丹必,家中五世善弈,永年及其子孝坡、香谷皆能文工弈,有“拓湖三张”之称。后来曾将范、施授子谱选录二十八局,辑为《三张弈谱》行世。本年范、施曾应主人的请求,进行十局对抗比赛,这就是”当湖十局”的由来。然而“当湖十局”不见《三张弈谱》收录,甚至序文也求曾道及,今人不免奇怪。直到同治年间,永年玄孙张金圻有《坐隐居谈弈理诗刊七古一篇,才提到此事。诗刊中有云:乾隆之季施范鸣,条理始终集大成。地灵人杰主宗盟,神乎技矣四筵尺。瞬息万变斗机巧,疾逾鹰眼健鹰爪。以征解征洵厅观,借劫酿劫谁分晓。三江两浙数十州,大开旗鼓东南陬。当湖客舍十三局,旁观当作传灯录。念我先人雅好棋,棋中授受见而知。诗中叙述渊洙,出自家乘,当可作为信史。由此可知,范、施两雄实在当湖对弈十三局。目今传世之“当湖十局”,西屏执白先行六局,似于理不合,想必后人辑谱时有所遗漏而致。

按我国明、清之际的习惯,高手相约,一般以十局棋为轮,净胜局每领先四局者,交手棋份即提高一格。吴清源称”擂争十局棋”是一场悬崖上的白刃格斗。特别是在争夺棋界第一把交椅的擂争胜负中,胜者名扬四海,败者则可能一蹶不振。当年西屏三十一岁,襄夏三十岁,正精力弥满,所向无敌之际。对于襄夏,无疑含有向天下第一高手挑战的意味;对于西屏,则是一场精神压力极大的卫冕战。徐星友评黄龙士、盛大有对对局云:“大抵劲敌当前,机锋相追,则智虑周详,若非劲敌,虽胜亦乏精彩。”这是指龙士与大有年岁悬殊,棋力亦有高下之分,因而龙士虽胜,胜之不武。星友下一步指出:“求其两相对垒,年务相当,各极所长,绝无遗憾,上下古今,殊不可多得也。”这种说法也可移作”当湖十局”的评价,范、施年力相当,又同是“天下第一高手”,可谓二美具、两难并,他们之间的对局角逐,势必呕心沥血,竭力施展平生绝技。从棋局看,可说是出神入化,景象万千,关键之处杀法精妙,惊心动魄,将中国围棋的传统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 “当湖十局”不仅是范、施的绝诣,也是我国古代对子局的极峰。反映了我国棋艺水平当时 所达到的高超境界。 钱保塘《范施十局序》云:“昔《抱朴子》言,善围棋者,世谓之棋圣。若两先生者,真无愧棋圣之名,虽寥寥十局,妙绝今古。” 《海昌二妙集》评曰:“劲所屈盘,首尾作一笔书,力量之大,非范、施相遇,不能有此伟观。”

范、施两位大师在《当湖十局》中的艺术造诣,是我国棋艺发展长河中的精品,体现出华夏民族的智慧与才华,包罗丰富内涵,正如所有伟大的艺术品一样,围棋纵然不断地向前展,《当湖十局》的魅力,将始终闪烁光辉。

谭盾【棋馆古琴】

[MP=320,240]http://202.101.235.123/8yh_200duenbede3//g/35/7.Wma[/MP]

元宝推荐:雪个,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