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振衰除蔽,务实避虚,变法图强,一代“宰相之杰”--张居正1 -- 居正

共:💬1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振衰除蔽,务实避虚,变法图强,一代“宰相之杰”--张居正3(上)

三. 千秋功业,彪炳青史

张居正继任首辅时,明王朝仍然是危机重重,目睹时局的败坏,忧心忡忡地写下这样的诗句:“风尘暗沧海,浮云满中州。目极心如煎,顾望但怀愁。”深切的忧患意识使张居正清醒地认识到,小修小补已无法挽救明朗的覆亡,只有进行大刀阔斧的全面改革,才能使国家真正走出困境。早在隆庆二年八月,他托《陈六事疏》中,从省议论、振纪纲、重沼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等六个方面提出改革政治的方案,其核心就是整饬吏治,富国强兵。他批评空作王霸之辩的人“不知王霸之辩、义利之间在心不在迹”,而误认为“仁义之为王,富强之为霸”。明确地把解决国家“财用大匮”作为自己的治国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巩固国防,整顿吏治。

(一)、任用名将,整饬军备,巩固国防

张居正在入阁之初就有重整军备的雄心,并一直以富国强兵为其施政的根本目标。隆庆年间,入阁不久的张居正在首辅徐阶和内阁重臣高拱的支持下,主持了固巩边防的工作。隆庆四年,鞑靼首领俺答进攻大同,计划称帝。张居正闻悉俺答的孙子把汉那吉,携妻比吉和乳母的丈夫阿力哥共十几人情求内附,大同巡抚方逢时和宣大总督王崇古决策受降。鉴于此事非同小可,张居正写信,要王祟古立刻把详情“密示”于他。原来,俺答的第三个儿子死时遗一小孩即把汉那吉,把汉那吉长大娶妻比吉,后爱上姑母之女三娘子并再娶。然而,身为外祖父的俺答也爱上了三娘子意据为己有。于是祖孙之间为一个小女子心中结怨,演出失恋青年离家投汉的一幕。张居正接到报告,再次写信给王崇古,要其妥善安排把汉那吉,并派人通报俺答:“中国之法,得虏酋若子孙首者,赏万金,爵通侯。吾非不能断汝孙之首以请赏,但彼慕义而来,又汝亲孙也,不忍杀之”。然后,指授方略,要王祟古、方逢时奏疏皇上纳降。朝中很多人极力反对,认为敌情叵测.果然俺答的骑兵如黑云压城至北方边境。王祟古早在张居正授意之下作好战事准备并以其孙要挟,俺答终于被迫妥协。张居正顺水推舟应俺答之求,礼送把双那吉回乡,俺答则把赵全等叛臣绑送明室。 把汉那吉穿着皇上官赐的大红丝袍回鞑靼帐幕。俺答见到非常感动,说以后不再侵犯大同,并决定请求封贡、互市,和明友好相处。隆庆五年,穆宗在后张居正等人的力劝下,诏封俺答为顺义王,并在沿边三镇开设马市,与鞑靼进行贸易,这样来自北方的鞑靼等游牧民族的大规模侵扰逐渐平息。

隆庆二年,谭纶调任蓟辽保定总督兼理粮饷。(谭纶,字子理,号二华,宜黄县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抗倭名将。谭纶历事三朝,主持兵事三十年,不仅骁勇善战,威震沙场, 更能知人善任,因才授事,抗倭戍边屡建奇功,赢得了将士们的 衷心爱戴。他与戚继光共事齐名, 世称“谭戚”。)不久,戚继光被任命为总理蓟昌保定练兵事务一职,蓟州、昌平、保定一带的总兵以下武将均受其节制。戚继光在蓟镇大张旗鼓地训练士卒、建立新军、修筑长城,更新装备。谭纶与戚继光上任后,对于巩固边防的建议与举措,得到了张居正的大力支持。他们为巩固北部边防而殚精竭虑,使蓟辽边防大为改观。万历元年,戚继光率部击败了朵颜部酋长董狐狸,迫使董狐狸投降。两年后,董狐狸与其弟长秃再次入犯,亦被戚继光击败,长秃也被明军活捉。董狐狸只得再次投降,发誓朵颜部永不入犯。之后,蒙古诸部慑于戚继光的才略,一直不敢在蓟镇一带生事。戚继光防卫蓟镇十余年,并未立下多少战功。正如《孙子兵法》所言:“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戚继光以其百战百胜的威名,以其军容严整、骁勇善战的部队,以坚不可摧的防御工事,以精良的武器装备,使敌人望风丧胆,真正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一军事家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戚继光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对他极力支持的张居正和一直提携重用他的谭纶,张居正为戚继光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创造了一个极为宽松的环境。戚继光莅任不久,就发觉他自己只需要专心于军备而不必参与政治。因为凡是应当安排的事,都已经由总督和大学士安排妥帖;如果事情连他们都无法安排,当然也不必多费唇舌。以大学土的身分,张居正不仅没有权力公然颁发指令,甚至不能公开讨论制度的改组。他所采用的方式是用私人函件授意亲信如此如此地向皇帝提出建议。这些建议送到内阁票拟,他就得以名正言顺地代替皇帝作出同意的批复。环境和才能加在一起,造成了张居正的权威。但是他还是需要小心从事。帝国的官僚政治已经发展到登峰造极,成千成万的官僚,在维护成宪的名义下保持各方面的平衡,掩盖自己不可告人的私利。要公然宣布改组军事制度,就等于邀请别人对自己攻击。因此张居正不得不采取这种迂回的方式。反正皇帝站在他这一边,不论别人是否识破真相,只要举不出违背成宪的理由,则公开的攻击和私下的流言都可以不在话下。蓟州军镇的全面改革,按照这样的程序顺利地开始进行。戚继光最初的计划由于计划过大,在政治上和技术上都有许多不易解决的问题,因而未能实现。但是中枢政府批准了他的另一项建议,即把他在浙江所训练的一部分士兵调至蓟州,以后扩充为2万人。张居正对戚继光极度信任,企图赋予他以这一军区统筹全局的权力,所以才拟议设立“总理蓟州军务”的官衔,以和其他各军镇的总兵区别。无奈这一官衔在本朝史无前例,各种议论就纷至沓来,乃不得已而作罢。这一计划不能实现,张居正找出了另一种办法,即把蓟州辖境内的其他高级将领调往别镇,以免遇事掣肘。这时谭纶又建议该区的文官不得干预军事训练,并且主张戚继光在3年的练兵期内可以不受监察官的批评。后者显然又为文官们制造了违反成宪的口实,引起猛烈反对。皇帝的朱笔批示接受了兵部和都察院的建议,要求监察官明白练兵的重要,责成他们“和衷共济”,并把他们对蓟州防区的巡视限为每年一次;对谭纶和戚继光则希望他们“稍宽以文法,乃得自展”。事实上,凡是故意和戚继光为难的文官,后来都被张居正不动声色地陆续迁调。蓟州军开始训练,就接受了优厚的财政接济以购买军马、制造火器及战车。这种和其他军镇的不平等待遇,惹来了大量的反感。接着又有一连串的矛盾跟着产生,诸如北兵和南兵的磨擦、军职的继承者和其他出身者的争执、因循守旧和锐意革新的冲突。张居正当然对这些情况了然于胸,在他写给谭、戚两个人的私人信件里,再三叮咛他们务必谦恭退让,不要居功自傲。他警告戚继光说,“北人积愤于南兵久矣”,他们“多方罗致,务在挫辱之”,所以“务从谦抑,毋自启海”。有一次蒙古部队打算犯边,就在战事一触即发之际,俺答却放弃了原来的企图,下令掉头北撤。这一出人意外的事件,在张居正看来完全是由于谭、戚二人部署有方,才使俺答踌躇不前;然而邻近的两镇却把功劳据为已有。张居正虽然认为这种冒功邀赏可笑而且可耻,但是他却通知谭纶,他已经以皇帝的名义承认了这两镇的自我吹嘘,他也不让兵部查清事情的真相,以免纠缠争辩。他要求谭纶在奏折中不仅不要争功,反而要把功劳归于其他二镇。张居正这种做法,表面上是损三益人,具有大政治家的风度;但是仔细研究,却仍是有阴有阳,无助于矛盾的根本解决。那怕是二人表现出无以复加的谦抑,各镇之间的利害关系也决不能因此冰消瓦解。因之内阁愈想公正平衡,旁人看来则在一明一暗之间有亲有疏,按担更多。以后反对张居正的人认为蓟州练兵是他培植私人的政治资本,也就毫不足为奇了。

张居正任首辅的十年间,可以说一直将戚继光倚为干城,对戚继光言听计从。朝内不时有人想与戚继光为难,但都被张居正或罢黜或调离。戚继光对张居正无疑是充满感激之情的。1578年,张居正的父亲病故,张居正赴江陵奔丧,戚继光特意派出一队士兵护卫张居正南行。张居正此行已是扈从如云,当然用不着戚继光的士兵作为卫士。为了领情,张居正只留下了六名士兵。临行前,张居正怕戚继光受朝官们的欺负,特意安排他的学生梁梦龙担任戚继光的直接上司――蓟辽总督。为此,他还写信安慰戚继光说,梁梦龙是其门生,他们的师生关系最好,由梁梦龙担任蓟辽总督,决不会对戚继光不利。戚继光与张居正的关系正如谈迁在《国榷》中所说:“非戚将军附江陵(张居正是湖北江陵人,故云)也,江陵自重将军耳。”是张居正欣赏戚继光的军事才能而器重之,而并戚继光刻意去依附张居正。戚继光给张居正送礼,是出于对知己或者说是对张居正知遇之恩的一种报答,无可厚非。然而,当张居正于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去世后,戚继光失去了强有力的靠山。有人散布谣言,说戚继光与张居正的关系极不正常,很可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戚继光手下有个将领,揭发戚继光曾连夜派人给张居正送信,并发出疑问:“意欲何为?莫非反状乎?”戚继光与张居正关系好固然是事实,但说戚继光有助张居正谋反之意,却也难以服众。万历皇帝也不相信戚继光有“助逆”行为,但他与一些大臣都有类似的看法,即戚继光在北京北部统帅数万雄兵,即使没有谋反之心,也有谋反的能力。于是,一纸调令,便将镇守蓟镇长达成十六年的戚继光调到倭患早已荡平的广东任镇守,郁郁不得志,三年后即告老还乡。

不敢向戚继光进犯,并不说明蒙古兵从此与明王朝化干戈为玉帛了。万历三年(1575年)之后,蒙古土蛮部避开戚继光,不断进犯辽宁东部一带。在辽东,张居正任张学颜为辽东巡抚,并突破成规起用行伍出身的李成梁为镇边大将。李成梁是一位英勇非凡、威名赫赫的守辽名将,他纵横北方边塞四十余年,前后镇守辽东近三十年,力压各方北方游牧部落,使辽东成了一道坚固的屏障。在与土蛮部的作战中,也总是胜多败少。因此,戚继光的防区内数年没有战事,而李成梁这里却捷报频传。隔上一段时间,朝内便有了李成梁表功的捷报。于是李成梁不断得到赏赐,官衔也越来越高,直至被封为宁远伯。

张居正制定的军事方略为:对西北主封贡互市,对东北主攻战,对介于东西之间的京师屏障-蓟州则主固守。戚继光居中坐镇蓟门,威振敌胆,使敌莫敢入;李成梁在辽东,奋勇抗击,战功赫赫;在西北则利用鞑靼上层的矛盾,分化瓦解,进行封贡互市,使长期处于战争状态的北方从此息兵休息,军民乐业。同时对沿海入侵的倭寇,张居正把它作为用兵的重点,分段设防,修整兵船,严申海禁,造成戈艇连云,全面抗击的阵势。张居正对南北督抚人选,皆仔细斟酌,大胆提拔,重新选用,使戚继光、谭纶、王崇古、方逢时、李成梁、张学颜等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文官武将都被委以重任。在张居正当国期间,基本实现了肃清外患,巩固国防的目标。边防的巩固使张居正可以把注意力转向国内问题。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