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柳芽摊饼 -- 爱莲

共:💬52 🌺5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柳芽摊饼

今天是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清明》,千百年来传诵不衰。

路上行人为何欲断魂呢?

清明是祭祖的日子。家家户户都到祖先的坟上去,拔一拔杂草,添几把新土,烧几褡纸钱,嗑几个响头,再拜上一拜。有更孝顺的还要嚎啕大哭一场。这个风俗在我家乡虽然不知是从何时兴起的,却一代接一代地给传了下来了。

我的家乡在清明节还有另一风俗,吃柳树嫩芽做的“摊饼”。

做这柳芽摊饼一定要用小麦面,元麦面、大麦面都不行。过年时,家里就把做摊饼的面粉留下来了。

采嫩柳树芽是十来岁的小孩的事情。在我的记忆中,我总是在清明那天早上,天刚蒙蒙亮,夸上个小竹蓝,到河沿上去找柳树,采柳芽。

初暖还寒,妈妈叮嘱“穿上小棉袄!”

哪里听得进去,批着件外套褂子,飞也似地冲出家门。

“小心,别滚到河里去!别爬树!”妈妈不放心,在背后喊着。

采柳芽跟采茶和采桑都不同。采茶从茶树的头上掐嫩头,采桑叶(桥木桑)则要爬到树上去。而柳树枝条纤细倒挂,常长在河沿近水的地方,站在河埂上就能够得着。一只手拉着柳枝垂下来的枝头,另一只手从上往下一撸就是一小把柳芽。二十来根柳枝撸下来就有小半蓝,这就足够做一回柳芽摊饼的了。可我每次都很贪,直到小蓝子快要装满了才称心,住手回家。

回到家里,撸柳牙的那只小手掌红红的,还有点发麻。顾不得手了,赶紧把采来的柳芽倒到筛子里,把褐色的芽鞘挑掉,留下碧青碧青的嫩芽。

洗干净,摧妈妈赶紧拌面糊糊。妈妈兜一瓢面粉放在瓷盆里,边搅和边往里加水,加水加到象稀饭那样,拌匀没有疙瘩了,再把我刚刚采来的柳牙搅拌到面糊糊里面去。

我给妈妈生上火,等锅热了,妈妈倒一小勺菜油到锅铲上, 用带着油的锅铲在锅沿上划一个圈儿,这样油就地顺着锅壁流下。再用锅铲的背在锅壁上圈两圈,油在锅壁上就均匀地铺开了。这一道油不能多,多了面糊糊沾不住。

锅热了,妈妈兜上一大勺带柳牙的面糊糊再沿着锅沿划一个圈儿,面糊糊贴着锅壁铺开来,空缺的地方再用锅铲的背补一补。稍候片刻,在凹底的铁锅里摊饼就成型了。

盖上锅盖,加把柴火。等上一小会儿再揭开锅盖,又加小半勺油、撒上些许盐。让锅开着,再加一把柴火,柳芽摊饼就熟了。

妈妈用锅铲的角在摊饼上先划一个十字再加一个交叉,这样一锅柳芽摊饼就被分成了八瓣,一层层地叠在盘子里。摊饼刚出锅时柳芽还是碧绿碧绿的,菜油的油花受热后胀成一颗颗汗珠一样的小泡泡,很烫。可弟弟妹妹早已等不及了,一人一块先上。我也不甘落后,抄上一块就大口大口地吃起来。然后是话很少的爸爸来上一块,妈妈总是最后一个吃。

八块很快就吃光了,再来一锅。一锅接一锅,直到大家都说不要了。

一年又一年,这柳芽摊饼一直吃到我离开家乡。

十几年后,妈妈随我到了北京。清明节的前一天,妈妈问我:“明天就是清明节了,北京有没有杨柳树?”

“京城这么大,哪能没有杨柳呢,未名湖边就有好多啊!”

第二天大早到湖边一看,那杨柳还在睡大觉呢,有柳无芽呀!这柳芽摊饼在北京就没吃成。

二十几年后,妈妈又随我来了美国。此时我的妈妈已升格做了奶奶,我的儿子眼看着就到了我小时候采柳芽的年龄了。昨天奶奶提醒说:“明天就是清明节了,再做一次柳芽摊饼吧。”

我灵机一动,这可是一个给儿子灌输点中华传统的好机会。睡觉前,我跟儿子说明天早晨带他去采柳芽。小家伙听了很兴奋,问了好多好的关于爸爸的小时候的问题才睡去。

今天早晨我把他叫醒,平时磨磨蹭蹭的他一个咕噜就爬起来了。我帮他穿上衣服,带他出门。孩子他妈在后面喊着:“再加一件衣服,小心别滚到河里去!”

何其相似!担心什么,有老爸我陪着呢。

采着柳芽,我告诉他这是爸爸老家的传统,柳芽摊饼是爸爸小时候最爱吃的东西。儿子听了好高兴,我也很欣慰,我这老家的传统在这异国他乡可以继承下去了。

一会儿工夫,就采了小半蓝子。儿子还没过够瘾,我说得赶紧回家啦,还要上学哪。我们父子俩回到家,奶奶已把一切准备就绪,三下五除二就熟练地做出了我小时爱吃的柳芽摊饼。

儿子已急不可耐,不管烫不烫,上来就是一大口:“爸爸,不好吃!”

我也来了一口,苦不堪言。

奶奶还不信,亲自吃了一口,“美国的柳芽怎么这么苦?”

月是故乡的明,柳芽也是故乡的亲!

关键词(Tags): #清明节#爱莲生活元宝推荐:emilyGerm,马鹿,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