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振衰除蔽,务实避虚,变法图强,一代“宰相之杰”--张居正1 -- 居正

共:💬1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回应萨苏--谈谈徐阶

徐阶,字子升,松江华亭人,嘉靖二年进士(探花),为人短小白皙,仪态端方,机警聪颖,善权略,阴重而不泄。嘉靖三十一年,徐阶入阁,开始了他长达十七年的内阁大学士任职,可以说徐阶的整个政治生涯中的最大亮点就是他斗倒了权势熏天的严嵩。徐阶的忍辱负重是其政治权谋斗争中的杀手锏,而“徐阶曲意事严嵩”也成了权谋术中的经典案例。

徐阶斗严嵩

严嵩和徐阶同任内阁大学士共事近十年,但徐阶因与严嵩的政敌夏言的关系不疏,且夏言曾举荐过徐阶,因而严嵩对徐阶不免有些提防,严嵩多次设计陷害徐阶,徐阶装聋作哑,从不与严嵩争执,甚至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严嵩的孙子,表面上十分恭顺。严世蕃对他多行无礼,他也忍气吞声。经过几次小小的试探,但徐阶终不敢公然与严嵩为敌,只是谨慎处事,严嵩也就逐渐放松了对徐阶攻势。严嵩父子的为非作歹,结党营私,贪赃枉法使徐阶也有心替国除奸,但他也亲眼目睹严嵩斗倒了夏言和杨继盛、沈练直言上谏的悲剧,深沉老道如徐阶者是不会轻易放出自己的杀招的,唯一选择只有忍耐和等待机会。深沉机变如张居正也会在年轻时按耐不住自己,上疏谏言,而得到的结果则是告病假回乡,沉寂三年后才重新步入政治中心的角逐。张居正是因为从他的官场导师徐阶那里在政治权谋方面获益匪浅,而使他最后能挤走政敌并施展自己政治抱负。

嘉靖四十一年,通过万寿宫失火事件,严嵩逐渐失去了世宗皇帝的眷恋,徐阶也逐渐得到了世宗的信任,此时御史林润、邹应龙在徐阶的支持下告发严嵩父子,皇帝逮捕严世蕃,勒令严嵩退休。其间细节还有一些轶闻传于世,姑且写来与大家共斟。

御使邹应龙痛恨严嵩父子的为非作歹和贪赃枉法,但鉴于御史或翰林上疏弹劾严嵩父子的折子后倒霉的肯定是他自己的实情和御史杨继盛公然上疏弹劾严嵩二十四款死罪而最后惨死的却是他自己还累及妻子的悲剧,迟迟不敢贸然行动。一夜,忽得一怪梦,梦中他自己骑马飞驰于乡间,远远的看见一座高山,山东边有一栋草楼 ,楼旁边水田间有一米堆,他一箭向米堆射去,突然米堆倒了,草楼倒了,紧接着高山也倒了。他从梦中惊醒,发觉全身已被冷汗湿透,他细细回想梦中情形,一下明白,原来是上苍在指点他为民除害,为国除奸。水田中的米堆是指“藩”字,严世藩别号“东楼”,而高山是指“嵩”字,当下连夜写成折子准备上疏弹劾严嵩父子数大罪状。因事关重大,次日他先将折子交与徐阶斟酌。邹应龙的这道折子受了徐阶的教诲,使得那上面既没有上纲上线,也没有什么流传千古的名句,主要是严世藩的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据说,严嵩看到这个折子后,大惊失色,千方百计要压下来。然而,徐阶早就把这道折子送到嘉靖皇帝的案头了。于是,一击之下,严嵩父子终于倒台了。严世蕃被捕下狱,严嵩勒令退休。

御史林润、法司黄光升认为,要告倒这个严世蕃,最具杀伤力的是其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以及设置冤狱,残害杨继盛、沈练罪,这两项,民愤极大,足以置死。徐阶不以为然,民愤对皇帝来讲,算个屁?他拿着他们的谳词,也就是给嘉靖皇帝的上书,问道:“诸公欲生之乎?”答曰:“必欲死之。” 徐阶冷冷一笑:“若是,适所以生之也。夫杨、沈之狱,嵩皆巧取上旨。今显及之,是彰上过也。必如是,诸君且不测,严公子骑款段出都门矣!”

历史的经验使徐阶明白,这些年来,所有劾奏严氏父子者,无一不败的原因,就在于揭发严嵩、严世蕃的贪赃枉法、聚敛钱财、量值卖官、残害忠良的罪行时,总是不可回避的一点,这个世宗皇帝倘非昏庸失察,任用非人,便是包庇佑护,纵容贪臣。不过不直点他的名,话说得尽量婉转而已。世宗皇帝是个自负自信,爆躁易怒的人,强迫他接受这份上书,等于默认自己过去错了,是绝不肯接受的。结果,碰上这样一个混账帝王,贪者无罪,反贪者倒弄得一身不是。所以,徐阶不主张告严世番贪污下的金山银山,那让世宗皇帝挂不住脸,眼皮子底下,出了巨贪,绝不是最高统治者的脸上光彩的事;同样,更不主张告严嵩父子制造冤狱,滥杀无辜,无论如何,推出午朝门外斩首,总是奉旨行事,世宗皇帝有其推卸不掉的责任。当皇帝的只有圣明,怎么能有错?哪怕99%错了,只有1%勉强说对,也要大言不惭声称英明正确的,所以,想达到告倒严世蕃的目的,一定要把世宗皇帝完全撇开。

于是,徐阶建议,要想割下严世蕃的脑袋,只能告他以下四条:一,严世蕃在他老家江西南昌,盖了一座“制拟王者”的府邸。二,严世蕃在京城与宗人朱某某,“阴伺非常,多聚亡命”。三,严世蕃之门下客罗龙文,组死党五百人,“谋为世蕃外投日本”,在进行着武装训练。四,严世蕃之部曲牛信,本在山海卫把守边关,近忽“弃伍北走”,企图“诱致外兵,共相响应”。 这四条罪状,每一条都是犯上作乱,跟皇上过不去的。一,盖府邸“制拟王者”,什么意思?是不是有想当皇帝的野心?二,与姓朱的宗人搞地下串连,是不是要篡权夺位?另立新主?三,倭寇为明代心腹之患,组成反革命武装,里通外国,投奔日本,是何居心?四,勾结边外觊觎我大明江山的异族,起内应外合的作用,一旦得势,哪还得了? 据说,严世蕃最初听林润、黄光升要上书,他拿到谳词第一稿副本,一看,哈哈大笑,“谓其党曰:“无恐,狱且解。”等到这纸奏书上达天听以后,世蕃闻,诧曰:“死矣!”于是,一击之下,树倒猢狲散,严世藩最终落了个斩首弃市,而严嵩也流落贫困,贫病交加而死。中国的官场历来黑暗腐败,看来欲加之罪和“莫须有”也不完全是秦桧的专利,能否达到目的则完全取决于能否揣摩准上意并执行之。

徐阶与张居正、高拱

还在嘉靖年间,严嵩任首辅期间,张居正与高拱是国子监的同事。高拱比张居正大十三岁,先六年考中进士。两人都怀有大志,以身许国,意欲创立经邦济世的伟业。由于同气相求,他们很快就成为政友。其时严嵩势焰熏天,高、张两人对他的倒行逆施多有不满。与严嵩同在内阁的次辅徐阶,看中高、张两人的才能,遂招揽到自己门下。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徐阶才扳倒严嵩出任首辅。次年,徐阶推荐高拱入阁,张居正出任礼部尚书。应该说,徐阶、高拱、张居正三人都是明中晚期难得的俊杰,三人在首辅任内,都政声卓著。但权力与爱情一样,都是不能与别人分享的。对最高权力的觊觎,终使三人反目成仇。先是高拱依靠言官的势力挤走了徐阶,后来张居正又依靠宦官的势力排斥了高拱,这正好似:“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三人的政见没有多大分歧,不同的只是他们执政的谋略与魄力。徐阶人情练达,处事圆滑,处处透露着江浙人行事精明的风格;高拱为人正派,但心胸狭窄,缺乏大政治家应有的宽容;比之徐阶与高拱,张居正则深藏不露,既有着“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那种耐心,又有着挟雷带电的霹雳手段。比之徐阶,他严谨过之而辣劲十足;比之高拱,他沉稳有余又不言而威。徐阶是张居正的官场导师,从未构成矛盾,而张居正与高拱则从朋友变成对手,张、高两人的关系,可谓“十年政友,千古冤家”。

关于海瑞

海瑞抬棺冒死上疏,指责嘉靖皇帝宠信小人,迷信道术,收刮民脂民膏,又大兴土木,使得民不聊生。言辞十分激烈,使得世宗暴跳如雷,下令将海瑞下狱,世宗本想处死海瑞,但又怕背上“残害忠良”的罪名,于是只好将海瑞关在大牢。世宗死后,徐阶出任内阁首辅,海瑞因为上书而被系狱中,刑部主张判处绞刑,徐阶将此事压置。所以说徐阶于海瑞有救命之恩。徐阶制仕后,海瑞强迫他退田和逮捕徐阶弟弟徐院的事,萨兄已提及,这里就不再赘述。

海瑞的操守,海瑞的精神,海瑞的风骨的确值得佩服和敬仰,“海青天”也已幻化为弱势群体渴望社会公正的主持正义的象征。但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海瑞只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从政者,他要求所有的人都具有和他一样的操守,实在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现实中的海瑞也碰得头破血流。海瑞的政治方针是极左的,他主张恢复洪武旧制,对腐败深恶痛绝,且行事刚直,毫无变通,套用一个现代的形容:一个极左的老愤青(当然,他还身体力行自己的政治方针,不是仅仅空谈和指责他人),这也许是为什么当与海瑞关系尚可的张居正当政时,海瑞却一直没有得到机会的原因吧。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