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科普]漫谈小行星(根据n久以前出版的《小行星趣谈》改写) -- 多嘴的江南

共:💬204 🌺44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三、起名字的艺术(2、上“家谱”的权利)

2、上“家谱”的权利

每一个人总要有姓氏有名字,这是人们相互之间识别交往的标志,在中国更是上户口的条件之一。古时就算大部分女子没有名字,至少还有个姓氏。即使监狱里的犯人,也要用号码作标识。与人类的婴儿一出生就要取名然后申报户口一样,小行星也有这个手续。现在每年新发现的小行星是很多的,但它们只有在专门的机构中“登记注册”后,才算正式取得太阳系的“身份证”。这个专为小行星登记注册的专门机构,就是国际天文协会的小行星中心,另外,苏联解体之前,国际天文协会还委托苏联理论天文研究所每年出版一本《小行星星历表》(现在是否仍由俄罗斯人出版我就不太清楚了)。

《小行星星历表》的第一部分,是所有已知小行星的编号、名字和它们的轨道根数。其中,小行星的编号是按发现的先后顺序排列的(更确切地说是按小行星命名的顺序排列),名字则是由发现者或其他人起的。轨道根数则是其中最重要的标识,只有知道了小行星的轨道根数,人们才能随时可以在天空中找到小行星的踪迹。

最初的时候,小行星一经发现,就有权获得一个名字。但是这种过宽的“政策”有一个很大的弊病,就是只鼓励发现,没有考虑到后面更麻烦的跟踪观测和轨道计算,这样小行星的“失踪案”就随之而来,并且越来越多(我们在上一部分已经介绍过“失踪案”的例子),弄得后来的天文学家不知要花多少倍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这些“失踪者”。直到现在,星表上还有很多被标以字母L(Lost)的小行星,事实上,还有很多丢失的小行星是因为被后来者“冒名顶替”了,才没有被标上L(对中国来说最重要的小行星1125号“中华”就是这样的,我们先按下不表)。

因为这种教训,国际天文协会后来规定的小行星命名条件也越来越苛刻了。现在的规定时,要为新发现的小行星命名,必须要标出它的轨道,并再观测到以后的两次回归(即“冲日”,所谓冲日,是指当时地球的位置正好处于太阳和小行星之间,这时小行星处于与地球最近的位置,也就是相当于我们看到月球的满月)。这样,常常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每年新发现的小行星数量要比新获得编号的多得多了。

新观测到的小行星在获得正式编号和命名之前,通常会先给予一个“临时户口”,其方法类似于彗星。这个临时户口由观测到的年份与两个英文字母组成,第一个字母表示当年最初观测到该小行星是在哪个半月(从A排到Y,去掉I,一共24个字母),第二个字母表示它是这半个月中观测到的第几颗小行星。比如1943EA代表1943年3月上半月观测到的第一颗小行星,1975RB即是在175年9月上半月发现的第二颗小行星。这样的编号既便于查找又不至于混淆,也不想顺序编号那样会因丢失而造成空号。当然,观测者也可以自己给小行星起一个非正式的名字,比如P.O.331,就是紫金山天文台(P.O.是紫金山天文台的英文缩写)给自己观测到的第331颗小行星起的“小名”。

小行星临时编号

月 上半 下半

1 A B

2 C D

3 E F

4 G H

5 J K

6 L M

7 N O

8 P Q

9 R S

10 T U

11 V W

12 X Y

当我们在另外两次回归时观测到同一颗小行星时,就可以写出一个等式。比如经过20年的努力,我们对于P.O.316就写出了:1955DA=1965YN=1975SD,这时国际天文学会就会给它一个正式的编号2197,并授权发现者紫金山天文台给它命名,这就是现在的小行星“上海”。于是,“上海”才算真正在太阳系这个大家庭里拿到了户口,再也不用“暂住”了。

关键词(Tags): #小行星命名规则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