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读史札记(3)--施琅?郑成功?康熙 -- 温相

共:💬55 🌺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几个问题

温相的文章旁征博引果然渊博。不过在下佩服之余,还是有几个问题。

温相介绍施琅,一开始就说他降清两次的事,显得施琅是个反复小人。在下读书虽然不多,但是施琅第一次降清是随着他的主将郑芝龙一起投降的。主将都投降了,作为家臣的施琅自然跟着一起投降。可以说施琅的觉悟不高,只知道有郑芝龙,不知道有朱皇帝,更不知道要保汉家衣冠,但是说他是军阀就有点对不上号了。这个事件里的军阀是郑芝龙,不是施琅,施琅只是军阀的部下而已。

施琅后来叛清倒也不是因为“满清对其人没有足够的重视”。满清对其是“重视”的,不过是把他和其主将郑芝龙一起当作潜在的造反对象来“重视”的。郑芝龙没有了利用价值之后的下场如何,史书写的相当明白。聪明如施琅者在当时自然也看的清楚。更何况还有一层民族大义在,叛清是自然而然的事。这类事在天下大乱时也相当正常。就算是号称“忠义无双”的关羽不是也曾降曹又叛曹?

投入郑成功部下后,施琅是立下了大功的。攻漳浦,破溪头寨,特别是袭取厦门。如果那一次没有施琅拼死夺回厦门,郑成功恐怕要死无葬身之地。然而事后,郑成功也没有对施琅有什么赏赐。施琅自然不会满意。

由于打退了荷兰人的关系,郑成功这个人的政治和军事才能被拔高了不少。其实郑成功刻薄寡恩,刚愎自用。有项羽的脾气而无项羽的才干。举兵之后四处碰壁。而对于才能超过他的部将如施琅就不免处处提防。施琅攻取厦门,功劳是大,在郑成功的心目中恐怕是“功高震主”而不是劳苦功高。两人的关系从此之后恶化,岂是偶然?

两人决裂的直接起因是杀曾德事件。施琅的亲兵曾德犯了军令当斩。曾德逃亡,跑到郑成功那里却被郑成功提拔为亲随。施琅咽不下这口气,擒而治之。成功得知后驰令勿杀,然施琅已斩之。这种杀由上级庇护的犯法者的事,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发生过。例如董宣杀湖阳公主家奴一事。然而明主如刘秀者赦免了董宣,郑成功却因此大怒。永历六年(1652)四月二十日,郑成功下令逮捕施琅及其父施大宣、其弟施显。

郑成功令下,施琅束手就擒,全无反抗。若是象温相所说施琅是个军阀,哪有这般容易被抓?施琅被逮后,交由忠定伯洪习山缚于一舟中。不多久,施琅用计逃脱。温相说郑成功得报施琅投降满清就此杀掉施琅的父亲和弟弟。这和事实稍微有一点出入。

施琅脱逃后先藏于副将苏茂家中,郑成功下令搜查,但不可得。然后施琅“去安平投施天福依(郑)芝豹,求为排解”。郑成功非但不接受调解,还在得知施琅逃入安平后派人去刺杀他。行刺失败,郑成功更为恼怒。竟将施琅的父亲施大宣、弟弟施显杀了,致使郑、施关系陷入不可挽回的境地。(见《台湾外纪》)

至此,施琅既不能回归郑氏,也不能久匿民间,剩下的当然只有投清为父兄报仇这一条路。也许有人会认为施琅只知道报私仇而不知道民族大义。不过说这些话的人恐怕忘了当时的国家和民族观念和现代并不相同。“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所谓的“夷夏之防”并不凌驾于“杀父之仇”之上。恰恰相反的是,为报“杀父之仇”而投降敌国在当时并不是什么会被谴责的行为。反而当时的人会认为理所当然。例如,伍子胥在楚平王杀了自己的父兄后逃到吴国。后来伍子胥灭楚,将楚平王掘墓鞭尸,一直为历代传颂。施琅的情况也正是这样。

当然,有人还可以说这是“以天下人的利益换取一己的私利。”不过,这“天下人的利益”怎样定义?当时天下粗定。难道只有反清复明才是“天下人的利益”?这“天下人的利益”实在是一块人人能用的用来谋取私利的遮羞布。所以,我还是赞同施琅的快意恩仇。

施琅降清后开头打了几仗后,一直投闲置散,为朝廷大臣猜忌。所以康熙将他调入京中任内大臣。直到三藩平定才放虎出栅,一举灭了郑氏。施琅在京期间,久经磨练,所以攻克台湾后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而不是光想报私仇的武夫了。所以虽然身负杀父之仇,但是也没干伍子胥掘墓鞭尸之类的事。

温相关于“施琅陷害姚启圣”一说不知何指?姚启圣一生有两次重大危机。一是康熙二年中举任广东香山知县后擅开海禁,走私图利,遂被罢官。另一次是康熙二十年,左都御史徐元文弹劾姚启圣“疏请借司库银十二万,经营取息,侵占民利;题报军前捐银十五万,皆?w军饷?K民膏而得。闽民极困,启圣不能存抚,拆毁民居,筑园亭水阁,日役千人,舞女歌?撼???房闼;又强取长泰戴氏女为妾。海坛进师,力为阻挠,及克厦门,又言当直取台湾。始欲养寇,继欲穷兵。吴兴祚、万正色平海奏功,启圣惭妒,妄谓正色与锦将仇天贵有约,让海坛而去。险诈欺诬,乞敕部严议”。这一次姚启圣上疏辩解得以免于追究。

后面这一次正是施琅平定台湾的前夕。这一年康熙放虎出栅,让施琅再任福建水师提督。姚启圣在福建日久,两人是否有摩擦,在下读书不多,倒要请教温相此事的本末。

姚启圣这个人的经历颇类后世的曾国藩。出身文人,功名却从武功上得来。平定台湾时,姚启圣要求与施琅共同出征,结果施琅不同意。官司打到康熙那里。康熙下令让姚启圣同行。等到打下台湾,施琅的捷报先送到北京,姚启圣的后到,姚启圣竟然没有得到半点赏赐,当年便郁郁而终。到了第二年,调查发现姚启圣修缮船舶、军械,浮冒帑金四万七千多两。于是要求追缴。康熙下令不予追究。温相口中的“施琅陷害姚启圣”或许指的是此事?

其实姚启圣这个人虽有才能却并不是个清官。他在当香山知县时就是因为擅开海禁,走私图利,而被罢官。而康熙二十年之事,虽然姚启圣上疏否认一切指控,也是由于大战在即,康熙不欲多生事端而作罢。事后康熙明知姚启圣为攻台作准备的功绩,却什么赏赐也没有,到姚启圣死后,康熙也没有继续追究那四万七千多两。也就算是功过两抵。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