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坠落的红星:红色将帅蒙难记 -- 欧阳费劲

共:💬34 🌺4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权杖之争中的输家(1)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图哈切夫斯基元帅个人档案

出身:贵族 起步军衔:中尉 最高军衔:元帅

最高职务:第一副国防人民委员 死亡年龄:44岁

死亡方式:枪决 遇害时间:1937.6.12夜

一、从沙皇少尉到红军元帅

图哈切夫斯基出身于俄罗斯一个世袭贵族家庭。这个家族虽不是显赫的贵族,但也是一个历来是知识型、有高度文化修养的贵族世家。因此早年的图哈切夫斯基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并考入当时最好的军校之一---亚历山大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他被编入御林军谢苗诺夫团任少尉军官。同年9月谢苗诺夫团开赴前线,他因作战勇敢而获得六枚战斗奖章。1915年1月,在华沙附近的一场血战,谢苗诺夫团全军覆没,图哈切夫斯基也被德军俘虏。在俘虏营多次试图逃跑,终于在第五次获得成功。1917年10月图哈切夫斯基经瑞士、法国、英国回到了俄罗斯。而国内形势随着十月革命的爆发发生了重大变化,他本人也面临人生道路的抉择。

本来作为‘皇室的未来支柱’,以其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图哈切夫斯基应该是去谢苗诺夫团的后备营报到,或跟其他军官去顿河参加沙皇将军组建的志愿军。如果那样的话历史上就会少了一个赫赫有名红军元帅,多了一个死于内战忠于沙皇的无名小卒。

幸好图哈切夫斯基早年就具有自由平等思想,此时又遇到了他家的故交库利亚布科。库利亚布科是老布尔什维克了(时任全俄中央执委员会委员和莫斯科防御部队政委),在他的一翻苦口婆心之后,图哈切夫斯基成为了共产党人,并于1918年4月被分配到全俄中央执委员会军事部工作。从而开始了他火箭般的窜升。

总结图哈切夫斯基的崛起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历史机遇:十月革命之后,苏联立即遭到了国内外势力的围攻,而原沙皇军队的中高级军官们从他们的阶级立场出发,不是加入到对立面就是逃到了海外,空出了许多位置;而布尔什维克们仓促间取得政权,军事干部严重缺乏。于是在战火的洗礼中,一大批有文化,有军事才能的年轻军官迅速成长起来。图哈切夫斯基25岁任集团军司令,27升任方面军司令;31岁就任红军副总参谋长,32岁就是总参谋长;42岁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43岁成为军队的第二号人物。不仅仅是图哈切夫斯基,伏龙芝、伏罗希洛夫、叶戈罗夫、布柳赫尔、亚基尔等等都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迅速地崛起。

第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战术素养,图哈切夫斯基在国内战争期间表现出很强的组织能力和军事天才,先后打败了高尔察克、邓尼金和波兰军队。这个就不多说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图哈切夫斯基具有超前的眼光和探索求新的精神,比如1920年5月在与波兰军队的反击中首次密集使用了航空兵并获成功。这些都是因循守旧的沙皇将军和老骑兵伏罗希洛夫、布琼尼们不可比拟的。如果图哈切夫斯基不被冤杀,苏联红军按照他的建议进行改编,那么在1941年面对德军的闪电战,红军决不会被打成那个样子。当然,图哈切夫斯基也打过败战,而且是大败仗,又是在他上次被俘的华沙城下。这次华沙战役对他今后的命运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三,‘贵人’相助。库利亚布科不仅把他带进全俄中央执委员会军事部,而且还把他推荐给了列宁。列宁不止一次同图哈切夫斯基谈心,考查他的信念和知识。他很快取得了列宁信任(列宁看人非常的准),因此他的起点非常高,一出马就是集团军司令。再后来他又得到了‘军委主席’托洛茨基的欣赏和提拔,军委主席还让他成为了军委委员。注意,在早期提拔他的人当中没有斯大林,不仅如此,他们两个还因为华沙战败的责任问题发生了过节。也许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的悲惨结局就此注定。

二、哈切夫斯基元帅是德国间谍战的牺牲品吗?

谈到哈切夫斯基元帅之死,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是所谓德国情报机关的反间计:其过程主要是这样的:德国盖世太保模仿了哈切夫斯基的笔迹,伪造了一封透露哈切夫斯基同德国人谈判企图推翻斯大林的信件。接着盖世太保制造了反间谍机关大楼失火事件,从而使它落到了捷克斯洛伐克特工手里,最后通过和苏联关系友好的捷克斯洛伐克总统之手转交给斯大林。

然而,随着前苏联解体后一些档案的公开,一些学者对苏联版的这个‘蒋干盗书’的故事持怀疑态度。在叶利钦任职期间成立的总统平反委员会认真分析了“图哈切夫斯基案件”。在这个有许多卷的案卷中,没有一页提到1937年的调查掌握了来自德国的“图哈切夫斯基的材料”这种极为重要的证据。这份假信在审判图哈切夫斯基时没有拿出来当做物证,也没有在1937年6月1--4日军委扩大会议讨论图哈切夫斯基案件时被当成物证。

图哈切夫斯基死后40年,诗人费利克斯·丘耶夫采访了当时的二号人物莫洛托夫。当问及说什么是图哈切夫斯基的主要罪行时,莫回答:“成立反苏集团。”

采访者插话说:“可是有人说他是德国间谍。”

他作了这样的回答:

“这没有什么区别。图哈切夫斯基在1935年以前还有些害怕,行动比较迟缓,可是从1936年下半年起,也可能是从1936年年底起,他就加快了政变的准备,而且怎么也无法放手了。除了依靠德国人,他也没有别的办法。因此这种说法很像真的”

好一个“很像真的”!

如果存在那份指出图哈切夫斯基与德国总参谋部有关系的材料,那么战前仅次于斯大林的克里姆林宫二号人物莫洛托夫能不知道这份材料吗?莫洛托夫的记忆力非常好,但是他没有表现出了解德国人的这份材料。

现在公布的斯大林档案中有关图哈切夫斯基里通外国的材料多半是国外报刊的摘要。一直以来,在苏联有这样的一个传统:克格勃的间谍或苏联在外的记者要不停地向国内转发国外对苏联军事和政治领导人正反两个方面的反应。苏联领导人会根据需要利用这些材料在高层权力斗争中作为打击对立面的武器。其实,有关图哈切夫斯基的黑材料克格勃从1924年就开始整,有几次甚至整出了颇有‘说服力’证据送到了斯大林那里。然而并斯大林没有理会,反而不断提拔图哈切夫斯基提。

是不是有这种可能,这个故事是二战后原纳粹情报机关人员在回忆里为自我吹嘘而编造出来的?也或他们确实做了一些栽赃图哈切夫斯基的事而且自以为得逞呢?

斯大林是暴君,不是昏君,他不会犯明朝崇祯皇帝那样的低级错误;换句话说,对于大规模清洗军队而言,斯大林并不需要德国的公文夹。他有更充分的理由消灭他认为的敌人。

正方还有一个重要证据是赫鲁晓夫在苏共的22大上致闭幕词时也提到了所谓的红皮公文夹。要知道在当时,许多要为哈切夫斯基元帅之死负责的人还在苏共、苏军身据高位,把哈切夫斯基元帅之死归罪于敌人的反间计既可以为一些人开脱,也是为苏军内部的派系倾轧遮丑,更可能是为平反图哈切夫斯基案件减少一些阻力。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