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谈一点现在对十五年前大事件及后果的感想 -- 黑岛人

共:💬519 🌺1598 🌵3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ZT)邓小平有过,赵紫阳有错3

四、没有赢家,两败俱伤

“六四”过后,人们很不理解邓家子女何以对赵紫阳恨得咬牙切齿,因为谁也不知道此中

的奥妙,不明白其间的利害关系。这是按照学术观念和道德标准永远也弄不明白的。人们

只知道把赵紫阳奉为英雄,把邓小平钉上耻辱柱。也许只有邓家的子女,才会深切地体味

到,其父亲在下令开枪的同时,也杀死了自己。就邓小平和学生运动而言,“六四”没有

赢家,双方两败俱伤。

这个两败俱伤的结局,赵紫阳有着不可推诿的责任。胡耀邦下台时,赵紫阳没有以跟胡耀

邦共进退来努力保住胡耀邦,已经很不明智了。此刻,在学潮面前,赵紫阳以更不明智的

方式,将学潮和邓小平同时置于死地。因为面对一九八九年的学潮,赵紫阳比邓小平更合

适也更可能成为学潮面前的周恩来。不论周恩来的历史功过如何,一九八九年的春夏之交

,是中国历史上最最需要周恩来的时刻。而且,最合适扮演这一历史角色的,就是赵紫阳

。要让学生退回学校,要让邓小平收回那只跳出口的猛虎,唯有挡住学生,劝退学生。而

要劝退学生,又必须让学生消除对邓小平的敌意。事实上,在学生和邓小平之间,并没有

真正的敌对关系。学生对学校里种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的痛恨、对学校里每天每时每刻都在

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欺负学生事件的积怨,远远超过对邓小平的不满。但是,愤怒就像爱情

一样,总是盲目的,非理性的,如同滔滔洪水,可以被引向任何一个地方。就此而言,赵

紫阳的一避再避,等于是一推再推,把邓小平毫无遮挡地推到了学潮面前。

从官场运作的角度来说,赵紫阳太聪明了。避得不动声色,推得不动声色。即便在最后聪

明反被聪明误之际,赵紫阳依然十分聪明地跑到广场上去,向学生告老还乡。悲壮的告别

,非但没有劝退学生,反而激怒了学生,使学生再也不可能离开广场。当善良的中国民众

此后一遍又一遍地赞颂赵紫阳的时候,他们很少有人想过,赵紫阳的向学生道别,等于是

把学生推到了邓小平的枪口上。同时,赵紫阳也以背对邓小平的方式在向邓小平示威:想

要开枪,那就开吧。反正子弹打不到老赵身上。

在戒严令即将下达的晚上,赵紫阳如同贾宝玉悬崖撒手那样地来了个广场撒手。赵紫阳反

对开枪,但不愿承担任何责任。赵紫阳既不想保护邓小平,也不怜惜学生。假设赵紫阳是

电视连续剧《天下粮仓》里那个有良心和良知的满清官员,他也许会跑到广场上就地坐下

,与学生共进退。假如赵紫阳以此一面劝退学生,一面暗示邓小平:你要开枪,就先打死

我。赵紫阳可能因此而在学生中获得至高无上的威望,同时又握有了与邓小平谈判的王牌

。但赵紫阳并不想担当。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担当,赵紫阳都不愿意。赵紫阳骨子里并不

是个力挽狂澜的英雄,而不过是个在官场上游刃有余的自私自保的官员。赵紫阳说完,溜

之大吉,扔下愤怒的学生,连同成千上万的无辜民众,听凭他们手无寸铁地面对同样愤怒

的邓小平和即将开进城里的军队。此刻的邓小平,已经不是心中有没有猛虎存在,而是已

经变成了那只叫做专制的猛虎。

赵紫阳之于邓小平的这种小聪明,在某种意义上,不下于当年张学良在西安对蒋介石的所

作所为。这类事件要是犯到毛泽东头上,当事人可能与刘少奇一般下场。然而,事过之后

,邓小平只是如同蒋介石软禁张学良一样地软禁了赵紫阳。这与其说是时代不同了,不如

说邓小平确实与晚年毛泽东不太一样。邓小平不会不意识到,他将当年对红卫兵的痛恨,

发泄到了一九八九年的学生们头上。相比之下,赵紫阳当然轻松多了。这不是无官一身轻

的轻,而是事不关己的轻。借用一个鲁迅的说法,则是一种做成了看客的轻。

本来是历史舞台上的主角,最后却凭借着官场上混出来的聪明,一步步地退到了观众席上

。赵紫阳由此获得了自保,也保住了跟邓家子女一样做了生意的赵家公子。在学生一片片

倒下的那天,赵紫阳没有被良心折磨得发疯。他可能还不无庆幸,因为他知道邓小平的日

子要比他难过得多了。再说,从权力中心退出之后,官场上的聪明也就不再需要了。退休

后的赵紫阳,单纯了许多。他需要做的最后一件事,无非是恪守自己的人格。赵紫阳以这

样的恪守,度过了他的晚年,最后得以善终。

一九八九年的赵紫阳,唯一的遗憾可能是没有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虽然“六四”学潮是这

一年全世界首屈一指的最大新闻和历史事件,但西方人却把和平奖颁给了跟“六四”毫无

关系的达赖喇嘛。这与其说是对达赖的大声褒奖,不如说是对赵紫阳的无声批评。西方文

明虽然与东方文化很不相同,但西方人还没有笨到连赵紫阳的聪明都看不出来的地步。

平心而论,邓小平并非“六四”惨案的唯一制造者。邓氏改革碰到如此一个劫难,也不完

全就是邓小平之过。假如胡耀邦不那么天真,假如赵紫阳又不过于聪明,那么邓氏改革也

许不会陷入两难的困境。改革的设计再出色,也得有娴熟的政治操作来执行。戊戌变法的

时候,李鸿章在政治上并非不赞同变法,但他看出康有为等人在政治上的眼高手低,志大

才疏,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只好很无奈地抽身走开。因为李鸿章明白,且不说光绪的能力

如何,就算光绪具有康熙那样的本事,也会断送在康有为式的乌托邦狂热里。

“六四”惨案,也许是中国历史命中注定的一劫。十七年过去,依然让人感觉刺痛。假如

说,历史的任何进展,都需要血祭,那么中国的民主前程,已经由“六四”一案,作了祭

奠。当年的马克思主义,是因为巴黎公社才走上了历史舞台。当年的中国共产党,也是因

为蒋介石的屠杀,才成为一股不可战胜的政治力量。从“六四”的血色中,应该看得见未

来的中国了。

2006年3月16日至3月22日写于纽约,5月8日改毕,以此权作来美国旅居8周年纪念。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