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双休日曲阜、泰山两地游(北京出团) -- 老票

共:💬24 🌺1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旁边注解是“秦皇或者汉武”,没说和武则天有关系

不过谁知道呢,泰山上很多文化注解都是这些年弄得,感觉可信程度很有怀疑。

外链出处

泰山玉皇顶玉皇庙门前有一座高6 米,宽1.2 米,厚O.9 米的石碑。碑顶上

有石覆盖,石色黄白,形制古朴浑厚。奇怪的是,碑上没有一个字,因而被人称

为“泰山无字碑”。正因为它没有留下文字,所以此碑究竟是何时、何人所立,

便成为一个疑问。

有关此碑,人们曾作多种推测。明、清两代,有不少人认为它是秦始皇所立,

立碑之意在于焚书。他们在赋诗吟咏时表述了上述看法。如明代王在晋称:“东

海长流石未枯,山灵爱宝隐元符;纵教烈焰焚经史,致使秦碑字也无。”清代乾

隆皇帝更断言:“本意欲焚书,立碑故无字;虽云以身先,大是不经事。”不过,

核以史实,这种看法颇难成立。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二十八年

(前219 ),秦始皇第二次出巡,与原鲁国的儒生讨论封禅望祭山川的事情,于

是“上泰山,立石,封,祠祀。……刻所立石,其辞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

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同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

东极”。可见,秦始皇在泰山上所立之碑是刻有文字的,并不是无字碑。再说,

焚书之举是秦始皇在三十四年(前213 )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议后施行,因而不可

能在六年之前就有了焚书的计划,并为此立无字碑。

于是,又有人提出另一种推测,认为此碑原本是有字碑,后经过长期的风雨

侵蚀,原有的文字被风化剥落殆尽,以致成了无字碑。但这一看法也有问题。从

现存的无字碑看,风化的情况并不严重。而且它在宋代已被称为无字碑,秦代所

立的有字泰山碑,在宋代尚能辨认出一百四十六字,如果无字碑也是秦代所立,

那么到宋代不可能剥蚀得一字不存。

由于上述两种说法都难以成立,又有人推测,此碑很可能是汉武帝所立。据

《史记。封禅书》记载,元封元年(前110 ),汉武帝前往泰山封禅,“东上泰

山,泰山之草木叶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巅”。可见,汉武帝确实曾在泰山

顶上立过石碑,而且史书上没有说他曾“刻石”,因此说“无字碑”为汉武帝所

立,不是没有理由的。清代顾炎武即在《山东考古志补录。辨无字碑为汉碑》中,

否定无字碑为秦碑的说法,力主无字碑系汉武帝所立。他论证说,《史记》记载

秦始皇刻石,无不先言立石,后言刻石,“立”和“刻”都作了明确记载。如果

秦始皇在泰山别立一座不刻文辞的无字碑,《史记》不可能不加记载。同样,如

果汉武帝在泰山立石后,又刻上文辞,《史记》、《汉书》也不可能不记载。顾

炎武的看法是颇有说服力的,但人们对此说还是存有一些疑问,好大喜功的汉武

帝,怎么会只立一座无字碑,而不利用这一机会在碑上刻以文辞为自己歌功颂德

呢?这毕竟与汉武帝的性格不太符合。显然,在找到确凿的证据以前,无字碑之

谜还无法真正解开。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