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插队故事(一)出发 -- njyd

共:💬166 🌺44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插队故事(五)草原上的生活、实用技术和匠人(上)

  中华文化遗产日刚过去,先写这个主题凑个热闹。

  草原上牧民应用的技术可以说是原生态的,这个词现在正风行一时。

  牧民可以说是半商业半自给自足,所以应用技术主要集中在牧业生产和生活上。

  生活为先。

  衣:

  当地不生产棉花,当然布只能外购。羊绒自己无法加工,只能卖掉。绵羊毛是大大的,除了一些新派人物和干部外,几乎人手一只纺线锤,开会学习、劳动休息时个个都在纺线,有人还能一边走路一边操作,经常可以看见牧民一边放羊一边纺线。

  纺锤是倒丁字形,一竖就是根粗铁丝头上弯个钩,一横要重可以惯性大些,一般用草原上特有的一种硬木,(树名叫黑格来。这种树生长很慢,据说要上百年才能长到一人多高。树形也不正,不能成大块木材。木色黑红,木质又硬又重,在水里是沉下去的。)有用牛、驴腿骨的更好。

  纺线时用手象玩陀螺一样一捻,两只手从一团羊毛中连续往外拉,羊毛要先用柳条打松,拉出的毛就缠成线。一定长度后绕在铁丝上,纺出的线用来织毛衣、裤、袜。牧民都穿这种毛衣,所以供销社中见不到羊毛衫。织毛衣全部是男人的事,手法也与内地不一样,内地是右手心向上,他们是向下。

  冬天只穿不上面子的光板带毛皮衣皮裤,现在这种时髦的光亮皮装在那儿是没有的,棉衣裤在那儿很难抵御冬天的严寒。做皮衣是高技术,只能请外来匠人制做,熟皮子所花时间较长所以只能是自己的事。羊皮剥下后晒干保存,要加工时先放在水里几天泡软,然后浸在一种玉米粉发酵液中N天,时间到后洗净晒干就行了。熟牛皮也这样干,这种方法熟好的皮质量不太好,但里面没有有毒化学物质,水一泡就变软,再多煮煮就能吃,中国以前民间的熟皮方法应该与此类似。所以网上流传的一篇质疑红军长征时吃皮鞋的帖子只能表现出作者的城里人无知。

  冬天穿的一种毡靴也要请匠人。

  食:

  牧区蔬菜只有酸菜、土豆,牧民每天要喝大量的茶,大概能补充维生素。茶是易于保存的砖茶,我从内蒙带回一块放了五六年也还能煮茶喝,一点也没有异味。说煮是因为砖茶是压成一块块的,很硬,开水泡不开。要敲下一块来放在壶里煮开才行,煮开后放点盐。制砖茶是用平常摘茶剩下的劣质茶叶,还夹杂着不少梗子,但喝惯了味道还不错。往往煮好后往里点些牛羊奶(养什么牲畜点什么奶),这就是奶茶。有时还加点酥油,就成了酥油茶。

  早歺和在野外时喝炒米或吃青稞面,说喝是因为吃时把炒米泡在茶里,当然也可以是奶茶或酥油茶,也可以加点捞岱子(音,以下此类都是蒙语译音)和奶皮。青稞面是青稞炒面用茶和了吃。

  中晚饭有忽辽饭、面条、油炸饼等。经常也吃肉,都是大块煮肉没有其他做法。煮肉时只有盐和花椒,没有其他任何作料。肉也不煮烂,吃时还要小刀帮忙,蒙人能用小刀把骨头上的肉、筋刮的干净净吞下肚里。

  就这样吃了三年也没发生缺乏维生素什么的,倒是回城后经常发生烂嘴角等维生素缺乏症。

  炒米是用糜米(小米中的一种)制作,先把带壳糜米炒熟,再用捣臼(这捣臼经常可以在介绍少数民族的电视节目中看到)去壳就成了。可以保存很长时间,不过几天后香味就差了。当时国家供应的糜米很少,主要靠水利队种,收成也不多,牧民就用国家供应的玉米炒熟碾成碎粒代替。

  青稞我们种过,大概是大麦的一类,青稞面没有粘性无法做面条馒头只能做炒面。整粒炒熟磨成粉,再筛去麸皮。

  除了点奶茶外,牧民从不喝鲜奶,都是把奶发酵变酸后才喝。发酵后的奶叫沃奶子,靠发酵桶里残留的酵母菌自然发酵,外观象豆腐涝一样。各家做的沃奶子酸度不一样,后续产品捞岱子也一样,有的基本上吃不出酸味,有的难以下口。我们发现放糖精能降低酸的感觉,放糖就不行。

  沃奶子倒进一个细高的木桶,用一根下端有个圆木板的长杆上下捣动,这叫捣奶子(当地都叫奶子不单称奶)。捣数千下(据说有确定的次数,多了少了都不行)成为现在卖的盒装酸奶这样的稀汤,加点热水,再搅动几下,奶油就浮了上来。奶油再放在锅里熬到清澈,这就是酥油。酥油有点象泛黄的猪油,熔化温度比猪油高点。夏天只能用瓶装,其他季节凝成固体,吃时用小刀削点下来。

  最近在电视上看见西藏的牧民用洗衣机捣奶子,省时省工,真是现代化的象征。

  提取奶油后剩下的叫酸奶,牧民有时也喝,但大多是把它煮开沉淀,滤去上面的清汤,抓上一把用力一挤,指尖缝里钻出三角形的小条,晒干后就是捞岱子,也叫奶渣。

  做奶皮是用搪瓷脸盆,一边煮一边搅拌,还要少量加点面粉,直到面上结出三、四毫米厚的一层皮,冷却取下就是奶皮。剩下的汤大概就没用了,所以牧民很少做奶皮。但是我认为奶皮是当地最好吃的奶制品。

  九0年回内蒙时发现这些东西都已商品化了,城里到处都能买到,当年在城里很难弄到。外形做的很漂亮,但口味大不如前,看来是有掺假。

  炸油饼大小各种样式,小的有另外的名称。忽辽饭用糜米或玉米碴煮成烂饭,里面加有肉块、土豆、酸菜,还要加点做捞岱子时滤出的清汤以增加酸度。

  住:

  全部定居,有个别牧民家还保留着蒙古包,但也作为固定房屋使用。住的是土房子,盖房子要请外来匠人。

  行:

  我们大队基本上全部是沙地,只有冬天地冻硬了汽车才能开进来,也只是拉粮。出行步行或骑自养的毛驴,要到近一百公里以外才能坐上汽车还不是每天有。有一个骆驼队和一辆大车用于汽车进不来时运粮,大队内近途少量运输就用毛驴拉小车或直接驮,自己家里的就人背。

关键词(Tags): #知青#大队#牧民#水利队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