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通鉴评说》军事系列 -- 唵啊吽

共:💬193 🌺53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关于援朝与援越的得失我有不同意见

晚出兵名利双收。既得实地,又得好名.

不一定。

政治选择并不能为军事行动提供优化方案,在某种条件下,反而会导致军事行动方案的劣化。朝鲜战争出兵晚,本身在行动上已经失了先手,如果要选择出兵,起码在美国人越过三八线,或者是在仁川登陆的前后就应该插手朝鲜事务,而不是等到战火延烧到边境上的时候才决定选择出兵。

从背景上看,当时中国的条件不具备与美国整体抗衡的实力,晚出兵可以得到政治实利,但是不能保证军事行动把这种政治实利实际化,一旦不能实际化,之前考虑的利益反而就成了自身的威胁。

所以彭德怀必须出奇兵,设埋伏,利用初期的情报不对称把军事选择下的劣势转化为信息上的有利条件。

中国在朝鲜的军事行动不能算“围魏救赵”,应该算是前面所讲的“李代桃僵”。既把战火和损害控制在自己国土的范围之外,让别人承受这种损失,而自己只需要负担资源上的援助。如此一来,在博弈中就先确立了自己的有利地位。

同样的,在越南的援助行动,恰恰是“李代桃僵”和“唇寒齿亡"的现实翻版.中国通过给越南军事上的援助,既可以避免自己直接出兵面对美国人,又可以把这种损失的代价减少至最小。

如果说有失算的地方,就是中国没有把这种军事行动上的直接利益转化为政治上的实利,58年志愿军回国,金日成马上清算了延安派,中国在朝鲜的控制能力被减弱了。从这里来看,“晚出兵”的政治利益已经被递减。

同样的,中国把对越南的军事援助看成是无产阶级的国际道义,没有把所援助的资源转化为历史性的经济资产(比如物资估算成无息贷款或者援助人员的工资结算等等),导致后来的“损有余,而利不足”。美国人一走,越南人马上就投靠了实力更强的苏联,这时候如果中国有对越南的债权压力,情况反而会不一样。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都是中美苏在背后的大国博弈。美国在越南的武装部队司令要求约翰逊继续扩大战争行动,理由是武元甲的增兵能力已经到达极限,约翰逊反问:“如果中国人直接派兵呢?”

这就是“李代桃僵”的威力,敌人的实力之前已经被损耗,后面的行动取决于信息博弈中的机会成本和风险性,“不战而曲人之兵”才有现实的可能。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