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三国随章侃 四十六——七十五章 -- 沉睡的天空

共:💬213 🌺52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六十二章 所谓上中下计

  三国随章侃 第六十二章 所谓上中下计

  

  (演义第六十二回 取涪关杨高授首 攻雒城黄魏争功)

  

  本回演义刘备终与刘璋翻脸,展开了自己的攻蜀大计,此时庞统献上了上中下三计,此三计在《三国志.庞统传》中有载:

  

  “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

  

  《三国演义》中基本上按照《三国志》中的记载,虽有文字上的些许改动,但是意思并未改变,庞统确实献上了这三计,说起这上中下三计,好象谋士们特别喜欢用,就说演义中后来司马懿对公孙渊时也说了三计:

  

  “渊若弃城预走,是上计也。守辽东拒大军,是中计也。坐守襄平,是为下计,必被臣所擒矣。”

  

  不过司马懿说的三计和庞统的三计不同,庞统三计是献上自己一方应该采用的计策,此三计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的。而司马懿则是站在对手的角度上,分析对方能施行哪些对策,并结合对方的决策层情况判断对方最后会采取哪个对策。就好象日后刘备攻打刘璋时听说郑度向刘璋献上的坚壁清野之计后法正依靠自己对刘璋的了解准确的做出了刘璋不会采用的判断,这和司马懿对公孙渊只会采取下计的判断是同样的情况。

  

  其实在历史上还有两次著名的上中下计,和三国这两次三计正好对应,一次乃是汉朝初年,英布造反,薛公在对刘邦召对时进行战略分析,认为在英布的角度之上能采取上中下三计:

  

  “东取吴,西取楚,并齐取鲁,传檄燕、赵,固守其所,山东非汉之有也。”“何谓中计?”“东取吴,西取楚,并韩取魏,据敖庾之粟,塞成皋之口,胜败之数未可知也。”“何谓下计?”“东取吴,西取下蔡,归重于越,身归长沙,陛下安枕而卧,汉无事矣。”上曰:“是计将安出?”令尹对曰:“出下计。”上曰:“何谓废上中计而出下计?” 令尹曰:“布故丽山之徒也,自致万乘之主,此皆为身,不顾后为百姓万世虑者也,故曰出下计。”上曰:“善。”

  

  日后英布果然如同薛公所分析的一样,采取了下计,最终战败身亡,应该说,这种上中下三计的分析是相当有难度的,既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之上分析能施用的对策,又要针对对方的情况来判断会选择哪种对策,难度不可谓不高也。能有这样的智谋,在谋士中也可称之为佼佼者了。

  

  好,我们先把这种三计放在一边,我们主要看另外一种上中下三计,对应庞统的三计的是隋末中赫赫有名的人物,隋末李密。

  

  当年杨玄感造反,问计于李密,李密献出了三计:

  

  “谓密曰:“子常以济物为己任,今其时矣!计将安出?”密曰:“天子出征,远在辽外,去幽州犹隔千里。南有巨海,北有强胡,中间一道,理极艰危。公拥兵出其不意,长驱入蓟,据临渝之险,扼其咽喉。归路既绝,高丽闻之,必蹑其后。不过旬月,资粮皆尽,其众不降则溃,可不战而擒,此上计也。”玄感曰:“更言其次。”密曰:“关中四塞,天府之国,虽有卫文升,不足为意。今帅众鼓行而西,经城勿攻,直取长安。收其豪杰,抚其士民,据险而守之。天子虽还,失其根本,可徐图也。”玄感曰:“更言其次。”密曰:“简精锐,昼夜倍道,袭取东都,以号令四方。但恐唐祎告之,先己固守。若引兵攻之,百日不克,天下之兵四面而至,非仆所知也。”玄感曰:“不然,今百官家口并在东都,若先取之,足以动其心。且经城不拔,何以示威!公之下计,乃上策也。”

  

  当年我读到这段历史时不由纳闷,这杨玄感好选不选,干吗不选上计,而选这下策呢?而更纳闷的是,既然李密自己都觉得是下策,何必献出来给杨玄感?其实这个纳闷儿时看三国演义时庞统向刘备献上三计时也有,明明有上计不选,干吗选这中计,虽然没败,但是也损失了庞统不是。仔细想来,好象凡是有谁献上这上中下三计,就从来没人选过上上计,莫非那些决策者都是白痴不成,而且那些谋士总会献上一个下计,(平心而论,庞统的那个下计和什么都没献一样。)就好象为自己的主公设了一个圈套让他进去,就好象这些谋士都是敌人派来的内奸。

  

  决策者都是白痴那是不可能的,那些谋士自然也不会是内奸,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思来想去,仔细看了看这些上中下三计,才终于有些明白。

  

  所谓上计,都是求险之计,庞统所献的上计,偷袭成都成功确实可以一朝得手,但是万一失败则进退无路,只能束手就擒;而李密所献出的上计断绝粮道也是险招,断绝粮道固然可使大军不战而溃,但是也使自己处于被夹攻的危险之中,而且即便擒了隋帝,也未必能成就霸业,也还是要再与群雄争夺一番天下。所以所谓上计,都是风险之计,失败的机会远大于成功。决策者并不是赌徒,能做到刘备杨玄感那样程度的人都家大业大,不会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去做一次太过于庞大的赌博,即便成功之后获取的成果再大。他们会选择风险小但是更稳妥的办法,所以这上计天生就是被淘汰的命。(确实也有选择那些所谓上计的,但是那些成功的人自然遗忘了还有中计,而更多的则是那些风险投资的失败者。)

  

  或许说,那上计是谋士们为了展现自己过人才华而做出的计策,有时显得过于求险求奇,极其华丽但是现实度上打了折扣。而中计则不同,踏踏实实,按部就班,既没有太大的风险也不显得想象力不足,是那种极端重视现实度的计策,也可以说是最有可能被决策者选择的计策。

  

  那下计呢?既然有了上中一风险一稳妥的两计,何必还要这下计呢,莫非一定要凑成三计才算数不成?虽说谋士所献之计越多,决策者选择余地越多,可也未必要把那些不成熟的计策说出,还要冠以不吉利的下计之名吧。

  

  其实这就要具体而言了,先说庞统这三计,其实庞统这下计是刻意为之,“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这句话之后还有一句“若沈吟不去,将致大因,不可久矣。”

  

  庞统这话里带了一种抱怨的口气,为何?因为之前刘备与刘璋相会,庞统进言擒刘璋,被刘备以“此大事也,不可仓卒。”的说法否决,此番又要再取刘璋,这庞统想起当初之事,不免也有些想法:“若是当初从了我,还哪有现在这么麻烦!”所以再最后有这句“若沈吟不去,将致大因,不可久矣。”那是劝说刘备不可再来一个“此大事也,不可仓卒”了。至于那下计的意思也就是知道了,假如你上中两计不从,那我也就只能想出这个下计,那等于回到当初入蜀之前的状态,这正是刘备所不想看到的,而且既然说了这是下计,那刘备岂会选择这条计策呢,庞统这下计是其他两计的托儿。

  

  而李密三计则不同,李密这下计是在杨玄感对之前两计都不满意的情况下推出的,可说这下计是被逼出来的。而还是因为暗合了杨玄感之心才得以实施,这种情况假如隋炀帝那边有一位如薛公一般的谋士,也或许会说:

  

  “玄感有勇无谋,刚愎自负,虽有李密奇计,必选其下计而用。”

  

  所以说这个下计与其说是谋士献出的,还不如是被逼出来的,即便胸有万千谋略,毕竟只是一个谋士,终须看着主公的眼色行事,这或许也是日后李密要自己做主的一大原因吧。

  

  回味这上中下计,就好象看到一场决策者与谋士心理上的博弈。

元宝推荐:铁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