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三国随章侃 四十六——七十五章 -- 沉睡的天空

共:💬213 🌺52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七十六章 荆襄战役(下)

  三国随章侃 第七十六章 荆襄战役(下)

  

  (演义第七十六回 徐公明大战沔水 关云长败走麦城)

  

  建安二十四年十月,孙权遣使上书曹操,以讨关羽自效,曹操率大军屯摩坡,召集人马,以图关羽,并射孙权书信于樊城内外,守兵士气大振,而关羽得书后疑之,犹豫未退兵。

  

  建安二十四年闰十月,吕蒙率兵着白衣假冒商人偷袭荆州,关羽所置江边屯兵尽数被擒,不得传信于关羽, 这便是我们常说的吕蒙白衣渡江。吕蒙先取公安,再夺江陵,两地受将傅士仁糜芳先后降敌,同月,徐晃破关羽之围,樊城内外相通,关羽退兵,然水路依然在关羽控制之下,襄阳之围未解。

  

  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关羽知江陵被占,后路被绝,还兵南下,又中吕蒙离心之计,兵士大都离去,不得不退保麦城,这便是我们常说的走麦城。孙权诱降,关羽行诈降之计遁走川中,孙权使潘璋断其后路,十二月,关羽父子被马忠所擒杀。荆襄战役结束。

  

  荆襄战役的急转而下,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孙权的介入。关羽在之前占尽优势,形势大好,虽然徐晃遣兵解围,又有曹操大军在后,然关羽在撤樊城之围后仍可控制水路,围兵襄阳,可见其余力尚足,之所以不继续围困樊城,固然有徐晃解围之功,但是更关键的因素还是在当时的局势之下,即便击败徐晃,之后还有曹操,樊城既然拿不下来,又有孙权的流言在后,不如退兵为上,也就是说,关羽的退兵只是战略性的退兵,并非战败而溃,关羽之实力未损,假如孙权不动兵,关羽退回江陵,以其俘虏三万曹军,迫降于禁的战绩,依然可以算得上打了一个大胜仗。然而孙权的背后一刀将一切的结局都改变了。

  

  此战中东吴最关键的一役莫过于白衣渡江,若是渡江失败,传信于关羽,关羽回军,东吴之军只有败走一途。然其渡江成功,关羽与后方音讯断绝,则吕蒙可从容布置对公安与江陵的攻击。而其次便是傅士仁糜芳的投降,烽火不举,公安江陵在吕蒙猛攻之下,陷落只是时间的问题,然则,傅士仁糜芳的投降则加速了其进程,若是傅士仁糜芳死守,或许有等到关羽回兵的可能性,如此一来,虽然关羽疲兵或许仍会战败,但是不战而溃,东吴不战而胜就不太可能了。尤其关羽得荆州人心,在公安江陵陷落后仍有人举兵以抗东吴,时间一长,事态便有变化。

  

  (与演义中傅士仁那一门心思投降的形象不同,其实傅士仁一开始并不想投降,不见来劝降的虞翻,在收到其书信再三考虑投降后,东吴对之还疑虑重重干脆带他去招降糜芳,当然其中也没有什么傅士仁斩关羽来使的戏剧性场面,在三国志中,说的是以仁示之,没说到傅士仁这么勇敢入城劝降,至于糜芳确实有孙权早就与之连通的说法,但是也一般认为是他看到傅士仁已经投降,公安已失后再投降的,在投降之后,城中守兵对关羽依旧很忠心,还试图设伏,但是被识破。)

  

  东吴的胜利确实是个辉煌的大胜利,白衣渡江兵力损失不大,之后两城投降,而关羽大军又是不战而溃,曹操几路大军都奈何不了的关羽便手到擒来,还获得了俘虏的三万曹军,在战术上这次偷袭荆州确实相当经典,可与二战德国偷袭苏联与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相媲美,然则这个在战略上却是个大失败。

  

  虽然孙权与刘备之间因为荆州的问题有所分歧,并刀兵相见,然而在将荆州一分为二后荆州问题已经解决,双方在名义上还保持着联盟的关系,若非如此,关羽也不敢带领大军北进,在得到曹操所泄露的孙权书信后还犹疑之,刘备对关羽没有发兵襄助一方面是关羽前期大胜,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根本想不到孙权会做出背盟之事。

  

  实际上即便江东的许多人也想不到,孙权偷袭荆州瞒住了许多重臣,而在询问之中,也有诸多臣子表态了不应背盟的意见。(《见三国志吴范传》“权与吕蒙谋袭关羽,议之近臣,多曰不可”)。然孙权为了荆州,不惜向曹操称藩求和。

  

  孙权虽称心得了荆州,然在战略上却大大失分,刘备对其恨之入骨,而曹魏那边也对他不信任,曹操得书后马上转给关羽,日后刘备攻吴,若是曹丕听了刘晔的建议,则东吴早几十年就灭亡了。(或是曹操未死攻吴,那时刘备又来夺荆州,江东可挡得住否?)为了三郡之地,而冒着亡国之危险,是否值得。

  

  若说是因为荆州居上游,对江东有威胁,那刘表当年一直占着荆州,也未见他对江东如何,何况此时的荆州一分为三,地利与之共有,还用担心,且若说畏惧上游,则刘备还占着益州,那莫非孙权要打过益州去?若荆州真是这么重要,当年孙权就算拼死也不会借给刘备江陵了。

  

  其实究其国家利益所在,孙权夺取荆州也并非不能,只是目前曹操尚强,虽然失了汉中,但是天下三分仍有其二,比之当年赤壁也差不到哪里去,若是曹操势力大弱,那在刘备背后捅一刀,稳定三分局势,那也不为过。可是目前曹操势力未遭大损,孙权就急急跳出来,神经也太过敏了些。(或者说他有雷霆一击灭了刘备的手段,吞其势力,与曹操相抗衡也就罢了,可这也做不到。)

  

  本来若关羽北进之时,曹操纠集大军与之血战,后方兵力空虚,孙权乘虚夺梦寐以求的江淮之地,甚至徐州一带,观天下之局势,关羽与曹操相斗,若曹胜,便乘虚夺荆州,此时关羽兵力不足,自然无力抗之,而曹操虽胜,实力也大损,无力夺回江淮,孙权势力便可大张。或者就不夺荆州,让曹刘继续相斗,自己专心经营新得之地。(其实这也就是刘备当年的战略,乘曹孙相斗时夺取汉中等地,效果颇佳,若是孙曹相斗时刘备对孙权来孙权对关羽这一手……)远不止荆州一地。若关胜,则肆机而动,或痛打落水狗曹操,或者待机而动,关羽而长途北进,则必然后方兵力空虚,则断其后路,关羽进退无拒,也是败亡之途,但是关羽所占之地,都尽归已手,比荆州可要多多了。假若关羽与曹操相持,那自然最好,本来就是希望关羽与曹操相斗,自己乘机获利,现在斗起来岂不乘了自己之心。

  

  但是孙权却一门心思要将荆州三郡夺到手,将关羽除之后快,眼中除了荆州没有其他,真如中邪一般。(虽然说多国混战背盟什么是常有的事,但是其实大都是以痛打落水狗,再最后砍死人一刀肉为常事,比如当年前秦跟着前燕欺负败走的桓温军,日后不久的东吴在蜀汉灭亡前想抢蜀汉边地。(不过被罗宪抗住没抢着)这才是常见的事,对胜利者动刀虽然也是有,但是多是畏其太强的关系,比如强者大胜,为了平衡而捅其一刀。)

  

  说到底,荆襄战役的结局和江东两个人的个人喜好有着密切联系,第一自然是孙权,孙权的性格其实很怪,虽然与他父兄两人比,孙权的寿命长了许多,但是他的性情之中也充满了如父兄一般的冲动,以弱冠就其位,在群臣反对之下做出了与曹操抗衡的决定,又在与刘备结盟的情况下背盟夺荆州;与曹魏,蜀汉时离时和,前番还是敌人,今番便是友邦,昨日尚高喊打倒汉贼,今天又公然受其册封的王位,与蜀汉和曹魏政权不同,东吴的政策有着极大的不稳定性与弹性,这与孙权的个性有着很大的关联。孙权用人和自己的好恶有着极大关联,张昭乃是重臣元老,后群臣几次推其为丞相,孙权都以借口绝之,后张昭干脆称老病回辞官了。对外也是如此,蜀汉后与之交好,和派遣的使者对其胃口有很大关系。关羽性格刚烈,与孙权的个人关系很糟糕,求婚一事可说是两人关系的导火索。(求婚一事关羽确实做的过了些,虽说和亲不代表联盟便就巩固,但是也有一定好处,但是辱骂来使说什么虎女犬子就过头了,孙权可不是一个能忍气的主。)

  

  若只是孙权一个人与关羽关系很糟,那也罢了,孙权的性格与才能决定他做大事需要有人推一推,比如赤壁时的周瑜,借江陵时的鲁肃,都是与孙权交好说得上话的人,他们的话对于孙权的决定有着极大影响,鲁肃死后的吕蒙也是同样的人物,只是他对关羽的态度只有比孙权更甚,在他的推动下,荆州关羽就成了孙权的唯一目标。

  

  荆襄战役对三国有着极大的影响,然而他的结局却是带有着极大的个人因素,假如关羽和孙权关系搞好一些,或者鲁肃晚死几年,或者曹操吕蒙早死一年,结局就大不相同了吧,只是,那就不是我们的三国,也不是我们的三国人物了。

  

  历史,本就带着极大的偶然性吧。

元宝推荐:铁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