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东瀛十泊(之一、之二) -- Koala

共:💬33 🌺1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东瀛十泊(之七、之八)

东瀛十泊之七 作者:东瀛之行感想 提交日期:2006-8-15 18:31:00

  7月23日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度假胜地,箱根不但有风景,也有人文。

  在离开厢根之前,我们顺道参观了一个古代日本的关口,以及旁边的古道与古树,尤其是那窄窄的铺着石板的古道特别令人印象深刻,也很亲切,因为石板路曾经在中国也很多,我小时候就见过,“古道 西风 瘦马,小桥 流水人家”,多么令人向往的中国古典式风景啊,望着在几百年古树掩映下的古道不由让人感叹,日本民族是幸运的,因为他们从古道一路走来终于一步步迈向了现代国家的康庄大道,虽然,历经磨难,但毕竟成功了。而且,日本人没有忘记更没有丢掉他们的历史,他们的过去,历史与现实的完美和谐在日本总是处处可见,这的确是值得称道。

  虽然有许多有反日情结的中国人总是以一副“历史学家”的面目出现,似乎对历史了解得很透彻,很有发言权的样子,其实不然,对于许多历史问题尤其是近代史,我看大多数中国人需要“补课”甚至是颠覆性地重新学习。我们总是指责别人忘记历史、篡改历史、否定历史,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呢?

  对于一些反日人士而言,他们可能不知道,在100多年的中国曾经出现大规模的“以日为师”的浪潮。1895年,中国甲午战败后,不少爱国志士痛感中国再继续沉沦下去必定亡国。从1896年开始,不少中国人东渡扶桑寻求救国之道,这其中包括梁启超、孙文、蒋介石、周恩来、郭沫若、鲁迅等一大批日后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各路英雄豪杰,至1906年留日之风终成气候,直到20世纪30年代。很多资料显示,许多留日的中国革命者不但对日本很了解,而且很欣赏。尤其使孙文与日本关系相当密切,中国辛亥革命爆发及其后局势演变与日本因素的介入也是有相当大的关系。如果用当今中国“愤青”标准看,这些人关于日本的言行早就是不折不扣的“汉奸走狗”,而且,他们的“祖宗”也可能被人骂得“体无完肤”。在很多方面无论是学识、胸怀、眼光,当代的中国人甚至不如一百年前的中国人,虽然物质方面已经大大丰富,但在精神方面我们却在退化,相反日本民族却善于学习,中国先进就学中国,英国先进就学英国,美国先进就学美国。任何一个国家,一种文化,一个制度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包括日本在内,即使是现在日本也存在不少问题。近代以来中国是学了不少东西,但结果都不太理想,而且我们仍然没有找到原因,仍然在走弯路,甚至是倒退。面对战后日本的再次崛起,我们不应该只是一味的漫骂,而应该像一百多年前那样虚心地学习日本好的东西。

  在箱根,我们找到了一个叫“环翠楼”的小旅馆,建筑风格与中国江南许多吊脚楼类似,很像客家人住的那种楼,据介绍,这座楼的主人在100多年前就和中国作贸易,经常往返中日之间,结识了不少中国人,其中不乏革命者,据说,在“环翠楼”住过不少名人,如梁启超、康有为等,并有画册、题字为证。

  离开厢根后我们乘坐新干线前往名古屋。

  新干线是日本的骄傲,自1964年建成以来,不但没有发生一起交通意外,而且运行十分精确,基本上与车票上的时间误差不大,据说连欧美可能都做不到。 1978年邓小平访日时也坐过新干线,邓小平对新干线评价不错。抛开民族情感,以安全性和经济角度,中国的京沪高铁应该考虑使用新干线技术,事实已经证明,所谓的磁悬浮技术并不合适,上海那一段试验线花了100亿人民币,这个学费可不小啊,不知邓小平地下有灵,作何感想?

  窗外是日本的农村。和城市差不多的是都没有什么空地,地尽其用,人尽所能,这才是 一个好的制度。在日本,城乡差距已经基本消除,翻译平田小姐就自称自己是个农民,有工作需要才来东京。

  用心工作,用心生活,所以就工作精准,生活精致,这大概就是真正的日本精神吧。

  不过我有个疑惑,在我看来,以日本文化来看,由于自然资源贫乏和自然灾害频发,日本人应该是悲观主义,是厌世的,至少是多愁善感的。如武士道精神实际上是知死之道,所以日本人对死是不畏惧的。在我看来,一个人对死看透了才能看透生的意义。又如,日本人对樱花短暂而美丽花期的欣赏等等,但是,日本人为什么在现实中如此“入世”呢?如此艺术?如此审美?把什么都做得这么精致,考虑得这么周到,准备得这么充分。这可能就是《菊花与刀》所讲的日本文化中的两极化特性吧。

  晚餐是在名古屋的一家“中华料理”餐厅,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在国外最难适应的可能还是“胃”,日本料理虽然有美学价值,但对中国人而言,美味可能更重要。

  东瀛十泊之八 作者:东瀛之行感想 提交日期:2006-8-17 18:07:00

  7月24日

  今天的目的地是京都。

  京都是此次日本之行最让人有期待感的地方,据说也是“日本味”最浓的地方,另外一个地方是奈良,其实,在日本,除了少数大都市外,大部分的中小城市都是很有特色很有个性的,尤其是在保持传统特色方面。网上不是有人讲日本人是比当代中国人更像古代中国人的人吗?,甚至还有人认为日本是世界上在保留古代中国文化方面做得最好的地方之一,特别是宋代之前的建筑在日本比别的地方更容易见到,作为一个中国人,当然很有兴趣去看看。在异国他乡去重温古中国的韵味,真不知是高兴呢还是失落?

  在去京都之前我们去了丰田汽车参观,领略了一下丰田汽车独特的订单式经营方式。在日本,大企业好像都是可以参观的,不少公司都专门辟有展览馆供公众免费参观。

  与京都整体上的古典风味不一样的是,京都火车站却是一个现代感很强的建筑,多功能,有酒店、剧院等,很干净也很有秩序,不像国内火车站那种混乱,在古老的京都,和日本其他地方一样,星巴克、肯德基等国际品牌也是随处可见。

  京都是一座古城,按照唐朝长安风格建筑,条条分明,方正对称。我们去参观过的二条城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据统计京都现在还保留有1600多座寺庙,因此,到了京都不去寺庙是不合逻辑的。京都的寺庙大多历史悠久,除了金阁寺、清水寺等名寺外,很多寺庙都是有故事的,如我们此次拜访的庐山寺。

  庐山寺面积不大,位于市区,但与中国寺庙的风格还是有区别,似乎要纯粹一些。据说在1000多年前《源氏物语》的作者正是在庐山寺写下这部日本历史上有影响的作品。

  目前庐山寺的管长町田泰宣也曾多次去过中国,虽然不会讲汉语,但他酷爱画画,经常与中国朋友以画交友,正在计划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再去北京开画展。据他介绍,庐山寺的名字与中国的庐山是有关系的。不过日本的佛教与中国乃至印度的佛教还是有区别的,禅宗色彩比较浓,比如,他认为,佛教讲的是“空” 并不是弃绝,彻底脱世,而是不为名、利、色等控制,此外,在日本,和尚是可以结婚的,也是可以吃荤的,没有什么太多戒律,也就是不太拘泥于形式,有点类似于中国的“居士”风格,更没有算命抽签面相等图财之术盛行,我猜想可能那是中国道教的“业务范围”吧。在中国,儒释道是互相渗透的。

  据了解,日本宗教自由,但目前全国仍是以佛教为主,基督教影响并不大,伊斯兰教好像没有,这有点令人奇怪,当然若论影响,恐怕最大的还是本土的神道教。不管怎样,无论是从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外来文化的吸收,还是从宗教信仰来看,日本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还是拥有丰富的精神资源,虽然自然资源缺乏。而这点恰好是中国近几十年正在丧失的宝贵财富,其实,论聪明,中国人并不比别人笨,但输在什么地方呢?一个是制度,一个就是信仰。

  晚餐之前我们体验了一下日本的茶道文化。茶道和插花一样,都是很能反映日本文化特性,在茶道中,物质形态的东西都是很简单的自然的,如陶器、茶叶等,茶道之道不在茶而在大自然,在于人与自然的一种沟通对应,在于一种心情,在于一种味道,它反映了日本人对四季轮换,人生变幻的体验。这让我想起了美国一位作家对日本文化的评价几个字“贫穷的美丽”,Poor beautiful,这可能是一个很精确的概括,虽然物质缺乏,但是有精神,有内涵。这或许就是一种日本的精神。

  晚餐的气氛是很轻松的,虽然为我们服务的大多是年老者,看来日本的老年化问题还是值得重视的。与我们共进晚餐日本南画院的倔江春美女士虽然年近60,但看上去只有40来岁,问其年轻的秘诀,她说:像个傻瓜一样生活就行了。临别时町田馆长也赠言我们: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但体贴是没有限度的。其意就是希望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心,多站在对方角度去想问题,去处理难题。其实,国与国之间也应该这样。望着这两位快乐可爱的日本老人,不禁感叹人生在世,草木一秋,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洒脱、解脱呢?

  在谈到关于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上,这位和善的老人的态度十分明确,那就是反对小泉的这种行为,他的理由就是小泉太执著了,不符合佛教理念。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在日本国内反对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民意还是广泛存在的,虽然支持他的人也不少。

  然而,令人遗憾与不解的是,小泉在8月15日(也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再度参拜了靖国神社。虽然,在小泉内心可能是希望通过参拜表达和平之念的。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我前面已讲过了,但现在有点儿补充。

  不管是“侵略”也好,“解放”也罢,日本在二战中的责任是很清楚的,对中国人民的伤害也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尤其是因为日本侵华战争所导致的中国近代历史进程逆转,在这一点上,日本民族是欠了中国人一大笔债。所以,如果有人真要反日,追究日本侵华责任,这一点是绝对不能忽略的。

  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设想如果没有中日战争,中国很有可能在美国的帮助下顺利地完成宪政改造与民主化进程,就不会有1945年后的内战以及1966年的“文革”给中国人带来巨大的伤害。有资料显示,虽然有内乱,但从1927年至1936年的十年间,当时的中国在国民政府领导下各项建设还是正在稳步推进中,按照当时的态势发展下去,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的强国是指日可待的。当时中美之间的互信互助应该讲比现在的中美关系还要好,否则就不会有美国后来在中日战争中倾向中国,援助中国,直至最终被“拖下水”,全面参加战争。我一直认为,美国应该是中国最可靠的朋友,中国需要美国的帮助,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

  其实,作为一个中国人,不管如何知日,甚至亲日,在靖国神社问题上,不可能完全予以同情与理解,更不可能会公开为其辩护,最多保持沉默,希望日本朋友,尤其是那些政治家在考虑自身文化特性也要想一想中国人的心理与文化背景,其实在我看来,中国人不太讲原则性的,什么事情只要面子上过得去就行了,何必非要把局面弄僵呢?作为一个政治家,有的时候是需要妥协的,需要学习一种平衡的艺术,不管其内心的真实想法怎么样,其言行需要有所节制。

  晚上看电视,恰好听到作家胡平谈中日关系,有一句话让我有同感,那就是中日两国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既会有相互压制,也有同病相怜,因此,要迈向正常现代化国家,双方都要迈过对方这道“槛”,中日和则两利,斗则两败。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