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张天师的兴起与没落(中兴篇) -- dreamflyer

共:💬267 🌺137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张天师的兴起与没落(中兴篇)24

公元1219年,高龄73岁的邱处机审时度势,谢绝了宋、金两国的征召。他率十八名弟子,应成吉思汗之邀,踏上了历经两年多的万里征途。公元1222年,邱处机一行历尽艰险,终于到达了西域的大雪山(今阿富汗都库什山)下,成吉思汗的军营。

   这一趟长途跋涉,使邱处机成为当时无人不晓的人物。回到内地后,他的弟子李志常托他的名写下了一本书,叫《长春真人西游记》,记载此行的所见所闻。有趣的是,因为书名中有“西游记”这三个字,后来误打误撞,直到清朝,绝大多数人还坚持认为,邱处机先生是中国最伟大的神话小说作家。真正的作者吴承恩九泉之下气得发疯,但毫无办法。这邱处机的名气太大了。

  

   成吉思汗被邱处机感动得一塌糊涂!多次和他促膝长谈,对他言听计从。称呼上连“先生”都免了,直接叫他“邱神仙”。公元1223年,当邱处机即将东归之时,成吉思汗给了全真道两个利好政策:其一,下令免除全真道的一切赋税;其二,命令邱处机掌管全天下的出家人!

   这件事标志着,至少在名义上,全真道的已经发展到了事业的最高峰。此时,离王重阳从“活死人墓“出关,时间仅相隔短短的60年!

   当时,龙虎山上的张天师,已经传到了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从张道陵鹄鸣山建立创道开始,天师道已经传承了足足一千多年。张天师同样敏锐地押对了宝,但在这一场道教内部的竞争中,天师道刚一上场,比分便大幅度落后。两相对比,我们不得不感叹王重阳、马钰、邱处机等人的能力之强!

  

   新中国的建立,靠的不是仅仅一次万里长征;全真道的兴盛,也不只是因为邱老道爬过一回雪山。我们仔细探究就会发现,全真道至少有三个方面做得相当的出色。

  

   第一个方面是人的因素。王重阳的确是个不世之才,但这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历史上像这样的能人多得是。但再加上全真七子,第二代人才都这么整齐,那就很少见了,至少在道教内部是独一无二的。这七个弟子,在全真道的大范围内,后来都先后创立了自己独特的门派。

   佛祖释迦牟尼是个伟大的人物,他手下阿难、伽叶、舍立弗等十大弟子,个个也都能独当一面。耶稣基督自称上帝之子,但如果没有十二门徒的传道,基督教恐怕也不会像现在这么兴盛。宗教之外,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 由此可见,没有七十二弟子,儒家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根本就是没有戏唱。

   张道陵祖天师就没有这么好运气,否则天师道早就千秋万代,一统江湖了。《雍正王朝》中,康熙皇帝为选太子伤透脑筋。方苞一句话点醒梦中人:“选皇子不如选皇孙!”康熙皇帝感叹道,“这一句话可值万两黄金!”历史告诉我们,筚路蓝缕的开创者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人紧跟着继往开来,最终只会是春梦一场。

  

   另一个方面的原因,是全真道别具一格的教义和学说。

   道教的教义,向来很受人诟病。王重阳敏感地意识到这一点,他主张“三教同源”,老老实实地向人家学习吧!从修行的手段(如苦行、打坐等),到深层次的理论(如“因果报应说”、“抛却臭皮囊”等),王重阳一并奉行“拿来主义”精神,不客气地一把揽过来。

   刚开始创教时,王重阳便开口闭口不离“三教合一”这四个字,并要求弟子们认真学习佛教的《般若心经》和儒家的《孝经》。他的诗中写道,:“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大家都是一家人,就别争来争去的了好不好?俗话说,两好合一好。咱哥几个,干脆就来个“三好合一好”吧!

   在当时佛道之间的竞争中,道教的颓势已显。老王是个机灵的家伙,一眼看出了道教的弱点,企图混水摸鱼蒙混过关。不过,和尚们可不是那么好骗的。这一问题,后来就成了佛教一举击败全真教的命门。

  

   王重阳还聪明地修正了道教传统理论中的不少“盲点”。在他以前,道士们多主张白日肉身飞升,又要成仙又要享受,什么便宜都想占全。可惜时间久了,人们逐渐发现,那些著名“仙人”留下的躯壳,原来也是会腐烂的。比如,著名的铁拐李先生,就是个令人遗憾的例子。王重阳是主张苦行的,对自己的身体毫不珍惜,便干脆主张抛却这臭皮囊。只要可以达到“明心见性”的境界,就可以成仙了道也!

   ——听起来挺耳熟的,禅宗不是也主张“见性成佛”么?看来这王老道的“拿来主义”,运用得比鲁迅先生还要熟练。

  

   除此之外,全真道还有一个革命性的举措,即,使“内丹说”完全成为了道教的主流思想。

  

   道教一路来对炼丹相当看重,早期的炼丹术,基本上是自欺欺人的把戏。唐朝以前,道士们多把练出的“仙丹”称为“金丹”,或者“大还丹”,这是为什么呢?

   黄金是最稳定的金属之一,道士们发现,不管你怎么鼓捣,黄金还是黄金,绝对不会变成其它东西,这真是令人百思不解呀!——也难怪他们想不通,因为黄金的克星“王水”,问世还需要上千年的时间呢!

   中国人向来是主张吃什么补什么,以形补形。鉴于黄金这一独一无二的特性,道士们认为,“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故能令人不老不死!”故而,要炼就炼“金丹”。多少人死于重金属中毒是无法统计了,只知道中国人后来渐渐吃出了经验。连《红楼梦》中的尤二姐,想不开的时候,也懂得吞块金子自寻了断。

  

   另一种神奇的金属是汞(水银)。在大自然中,极少有天然的汞存在。它的天然化合物叫“丹砂”,也叫“朱砂”,颜色鲜红,学名硫化汞。道士们把朱砂放进炉子里烧炼,烧了一会儿,朱砂便成了亮晃晃的水银。事情还没有完,继续烧下去,水银和空气中的氧起氧化反应。又变成了氧化汞。这种东西,颜色同样是鲜红色。道士们觉得这种过程真是太不可思议了:从红变成白,然后又从白重新变回红。——回到了“丹”色,所以叫“还丹”。

   吃黄金贵了点,所以后来大家都吃“大还丹”。结果,“白日升仙”的人数急剧增加。——不增加才见鬼了!现在随便找个人问都知道,这“汞”比黄金要毒得多!

   从南北朝开始,道教内部开始出现“内丹”理论。唐朝的时候,信“内丹”和“外丹”的人一半对一半。灭佛的唐武宗信的是“外丹”,结果这“外丹”便不客气地要了他的命!宋朝从道教“金丹派南宗”的张伯端开始,“内丹”理论开始占据上风。到了王重阳之后,还要坚持吃“外丹”的,就只有宁国府的贾敬之类,少数几个不怕死的好汉了。

  

   自从邱处机老先生开了个好头之后,全真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受到元朝统治者的推重。后来的全真道士,如李志常、綦志远、王志坦、李克柔等,皆受到皇帝的宠信。张天师一家为元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每一代也只是掌门人一个被封为“真人”。相比之下,全真道的祖师爷王重阳被封为“真君”,全真七子个个都被封为“真人 ”。除了这几位,被封为“真人”的,还有尹志平、李志常、王志坦、张志敬、夏志诚等等,光是这“志”字辈的,就够张天师一家眼红得睡不着觉了。

   在元朝初期,全真道大修宫观,广招门徒。 “东尽海,南薄汉淮,西北历广漠,虽十庐之聚,必有香火一席之奉。”1228年,全真道风光大葬长春真人邱处机,据说来者超过万人。当地政府见人太多了,怕出意外,还特地派出武警部队到现场维持秩序。

  

   面对全真道当年的盛况,当时有个叫孟樊麟的人感慨地说:“历观前代列辟重道尊教,未有如今日之极;教徒蕃衍,道门增广,未有如今日之盛。”

   从创道算起不到百年,全真道全盛的时候似乎来得太快了!就像氢气球一般,膨胀得过于迅速,往往会很快爆裂。而天下几乎所有的氢气球,爆裂起来,都是从里到外。全真道接下来的命运,刚好也能证明了这一点。

  

  **********************************************************

  另:顺便澄清一个事实,据历史记载,全真道的“清和妙道广化崇教大真人”尹志平先生,“勤于诲人,严于律己。一生不慕荣利,甘居淡泊”,掌全真道十一年,到七十岁才光荣退休。一生干干净净,绝对没有 和小龙女那档子事!^_^

元宝推荐:铁手, 通宝推:Leono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