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西晋春秋 -- 陈不到底

共:💬103 🌺19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西晋春秋 司马懿时代 226 上半年

226年 上半年

正月,曹丕到达许昌,还没进城,许昌南门无缘无故崩塌,搞得曹丕心情很坏,城也没进径直回洛阳去了。

临走给司马懿留话说,“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

这句话显出曹丕对司马懿的极大信任,晋书的这个记载为留守许昌的司马懿几个月之后进洛阳埋下伏笔。

正月初十,曹丕回到洛阳,先前被降职的鲍勋奏劾军营令史刘曜有罪。刘曜惶恐之下赶紧给曹丕上密表,说在回军的路上鲍勋私自放掉不按规矩的孙邕,也告了一状。

原来曹军撤退路过陈留时,陈留太守孙邕进见,出来时看望鲍勋,在营地却不按正道走,军营令史(管理军营的属官)刘曜要把孙邕追究审问。鲍勋认为当时军营并没建成,只是地上有界标而已,所以就把孙邕给放了。

曹丕看到刘曜的密表,马上就下诏说,“勋指鹿作马,收付廷尉”,这个鲍勋瞎起哄,给我送到廷尉那里审讯。结果一下来,廷尉说鲍勋的罪行够判五年,而廷尉三官则驳反此判决,说依律罚金二斤。曹丕火冒三丈,“鲍勋这次死定了!你们还想包庇他!把三官以下都交给刺奸都督治罪,当令十鼠同穴!”(廷尉的属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监,称为三官;十鼠同穴好像还是曹丕第一个用的,意思是坏人一窝端,全给我杀!)

当时太尉锺繇、司徒华歆、镇军大将军陈群、侍中辛毗、尚书卫臻、守廷尉高柔等人联名上表“鲍勋之父鲍信有功於太祖”,请求不要致鲍勋以死罪。曹丕在气头上,说什么也不答应,坚持己意,不久鲍勋即被处死。

曹丕满意了,可是也病倒了。曹丕这时才四十岁,却一病不起,原因自然是他享乐过度占了一大头(*注十三);

另一个原因是曹丕虽然追求慕达,心眼却很小,刚一继位时就差点整死曹洪;

有个杨俊以前应对曹操时曾说过曹植的好话,曹丕一直怀恨在心,杨俊做宛城令,曹丕说宛城市场不够繁荣将杨俊下狱。据说司马懿等人求情叩头流血还是不能打动曹丕,杨俊就在狱中自杀了。

对鲍勋的厌恶也是缘自年轻时向鲍勋求情被拒绝(曹丕做太子时,为郭妃犯罪的弟弟求情被拒绝,郭弟被杀,曹丕后来密报中尉奏免鲍勋的官职)。鲍勋后来做了曹丕的妹夫,曹丕还是念念不忘过去的怨恨。伐吴失败使曹丕想起走之前鲍勋说过的话,又执意要为了一小过失杀掉鲍勋,遭到群臣反对的曹丕于是积怨成疾一病不起。

五月十六,曹丕病重,召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指定曹睿为继承人,四位大臣辅政。第二天,曹丕即过世,年仅四十岁。

陈寿评价曹丕“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说得并不夸张,曹丕在文学上的地位前面已经说过,他写的典论里说自己六岁会骑马,八岁会骑射,成年以后剑术十分高超,善诗善文善评论,好玩乐且都玩得极好(*注十四)

能诗会话、好玩乐骑这些特点放在一个富家公子哥身上可能会闪闪发光,可是一个尚面临天下三分的开国皇帝就不能把这些作为炫耀的资本了。而曹丕最后几年的大修宫殿也给儿子造成极坏的影响。

作为开国皇帝,曹丕在军事上几乎一无建树,不纳臣谏,不掌握时机,使得孙权能够抵住刘备的进攻,诸葛亮能够安心平定南中,几次对吴的战争也都是无功而返。

而其他方面,曹丕时代的几件事对后世影响颇大。

首先就是曹丕开了禅让的先河,以前的尧、舜、禹禅让,那都是传说,没有详细的过程流传于世;王莽的新朝则是篡汉,已经是遗臭万年的失败案例了。如今曹丕的代汉自立,不光他自己明白了舜、禹禅让的真相,后世之人也明白了,只是这个成功案例的翻版来了太快了些。

其次九品中正制的确立,前面已经提过,曹丕将此制确立,除了否定了老爸的有才便是德的那套做法赢取地方世族的支持,主要的也是为了有利于由中央选取人才。汉末三国的征战,使得士人颠沛流离,可以看到魏、蜀、吴三国之中,初期的人才原籍遍布全国,为了防止自己领地的士人再去投奔敌国,除了稳定经济,再者就是保障一个有力的做官途径来维护曹家的统治。所以说,九品中正制是时势的产物。

等到日后经济恢复,选官者和被选官者都被世家大族所掌握,九品中正的变质也是发展必然趋势。值得注意的是曹魏时期,上至曹氏宗族,下至一般官吏,都还没有免税的特权,租调征收的对象,是面向全社会地~~这是乱世恢复经济的必须。曹魏的士族也没有免役的特权,马上到来的曹睿时期,就是“公卿大夫并与厮徒共供事役”光禄勋高堂隆语,当时的情况是“上下劳役”。(*注十五)

经济发展之后,左手有权必定要求右手有钱,世家大族的特权就慢慢的从皇帝手中颁发了。

东汉最后一个皇帝刘协从长安逃跑的时候,皇帝群臣只有一辆牛车;等到了西晋之时,公卿大臣互相之间宠爱的牛价值千金,穿金裹银。这个发展是有个过程的。

其次是曹丕延续曹操对中央各官制的改变,三公九卿的权利逐渐减弱。太尉、司徒、司空三职变成了嘉奖职位,并无实权。(*注十六)

皇帝禁军由最亲信的人担任中领军、中护军,这是朝廷中军的真正掌握者,观察此二职就任者,就可明白真正的实权掌握在何人手中。

政事上,曹丕时代的尚书台权力增大,曹丕又将曹操时代的秘书省改为中书省,同时加大侍中的参与时政的权利(*注十七)。

这样,掌管机要,起草和发布诏令的中书省;执行命令的尚书台;审议并执掌顾问的侍中寺,成了魏的最高政务机构。

三省的长官:

中书省的中书令、中书监

尚书台的尚书令,尚书左右仆射、五曹尚书(吏曹、左民、客曹、五兵、度支)

侍中寺(晋时改为门下省)的侍中

这些官员则是魏的中央掌权官员,尚书令、尚书仆射、侍中都已经在前文中出现,而此处要提醒的是曹丕时期的中书令、中书监。

曹丕做皇帝之后,改秘书省为中书省,以之前的秘书令刘放、孙资二人分为中书监、中书令,各加给事中。秘书、中书这两个意思都可以从字面上理解,书就是诏令、机要的意思;而秘自然是秘密之事,指只有皇帝才有权直接领导的;中在两汉时多指宦官,由太监任职的官位,多加“中”(因太监被称为中人),而魏的宦官被禁止参与国事,这里的中书就是直接对皇帝负责的部门。

刘放、孙资在三国志当中并无单独列传,但此二人的地位之重,后来几次事件的作用之大,都是要十分注意的。

上面的这几段繁琐名词,将不断在后文中出现,这里解释清楚,后面就不用多做注了~~

并非明君的曹丕能将魏继续带入正确的方向,还是凭借了武帝曹操的功劳,而曹操选择的大部分臣子都极尽所能的为曹丕尽职尽责。

曹丕的爱游猎,前后数人为此上谏,即使有人因此贬职、被杀,而进谏之人却能不断,魏此时的官僚是相当的称职。

而地方基层,上至刺史、下至郡守无不兢兢业业,陈寿称“此皆其流称誉有名实者也。咸精达事机,威恩兼著,故能肃齐万里”,而边境地区,护乌丸校尉田豫、护鲜卑校尉牵招,陈寿说“豫位止小州,招终於郡守,未尽其用也”,虽然田豫、牵招没有得到继续升迁,可另一方面也说明魏此时人才的众多。

曹丕短暂的七年统治,其缺点还无法彰显,魏在三国之中走向强大,成为最有力的统一缔造者,这将由曹睿来完成,不幸的,也将由曹睿来终结。

*注十三

曹丕这个人,是相当享乐的,世语上说,曹操死后,曹丕把老子后宫的美女都找来侍奉自己,后来曹丕害病,卞太后去探望,一进门发现服侍的都是过去曹操宠爱的女子,就问,你们什么时候过来的?回答说老爷子入土就来了。气的卞太后止步不前,说,禽兽不如的东西,早该去死了。

*注十四

打猎就不用提了,当时魏宫里还有一种弹棋的游戏,具体怎么玩不清楚,但据说曹丕比别人高明得多,别人都是用手弹的,曹丕只用手巾角尖就比别人玩得好。

*注十五

当时三国之中,士族、大臣、将领免税免役的特权,是孙权开的先例。最初的例子是孙权令曰:“故将军周瑜、程普,其有人客,皆不得问。”这个是因为孙吴依靠地方大族的原因比较突出,另外也有孙权个人很有点山寨土匪作风——就是赏罚不依靠法制,而依靠赏赐和个人魅力,等到孙权老糊涂的时候,就有他苦头吃了。

*注十六

三公的虚职,可以从魏初的高柔上表中看出,三公只在每月初一、十五特诏入殿廷,议论得失,这时三公只是对臣下的嘉奖,如果有实权,则另外加职,比如陈群随后所任的司空录尚书事,司空是嘉职,录尚书事才是实权。

而九卿的职责也已经转手给中书、尚书、侍中三省。曹睿时期的少府杨阜有次查询后宫人数,御府吏不给,说这是“旧令”,“禁密,不得宣露。”气得杨阜大骂:“国家不与九卿为密,反与小吏为密乎?”

*注十七

侍中,在皇帝身边做顾问,最初的时候甚至还要负责皇帝的起居,前面那位耿直的苏则去洛阳做侍中的时候,他的朋友开玩笑说,升官升官都要给皇帝端夜壶了。

关键词(Tags): #西晋春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