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长胡子的动漫儿童 -- 萨苏

共:💬42 🌺4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长胡子的动漫儿童

[平面媒体预定]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动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在工作上比较郁闷。

郁闷的原因,是和同组的一个日本工程师熊谷讨论项目的时候说不明白。

说不明白不是因为语言障碍,是因为这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僵硬的要命。

这是个项目里头的技术问题,写在这儿解释徒占篇幅还说不清楚,干脆打个比方得了。好比在北京,从东四去天安门,遇上了南边灯市口那儿堵车。怎么办呢?萨说那咱先往东,上二环绕一下不就完了?熊谷不干,说电脑分析出走灯市口是最佳路线。萨说那灯市口堵车阿。熊谷说电脑分析灯市口堵车的概率相当低,可以忽略不计。萨说不管概率高不高,现在它就在堵阿!都堵了两里地了!熊谷说我也看见了,但电脑分析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我们不能考虑这个,你得尊重科学。萨说尊重科学可以,不过这样尊重法咱们明儿天亮也到不了天安门啊。熊谷说天亮到不了?不会吧,计算机说这是最佳路线么。。。

这就是典型的日本人,他们的长处在于团结,在于集体主义的奉献精神,要单打独斗那日本人的脑袋跟蒜臼子似的,有窝没缝,你说怎么办吧?

折腾了半天俩人都累了,也没结果,算了,一块儿喝咖啡去吧。

喝着咖啡,本来还是跟乌眼鸡似的没话说,萨无意中看到窗外有一幅机器猫的漫画广告,随口问了一句:“这机器猫脑袋上怎么还有俩树叶子阿?”

熊谷马上来了精神 – 哎,那可不是树叶子阿,那是螺旋桨,机器猫挂上那个就能变直升飞机满天飞!说着便发挥起来,讲起这头小怪物的各种奇妙之处 – 钻进暗河寻找恐龙,在地上画一扇门就进入银河系,吹个泡泡就能隐身等,甚至连机器猫当年原来是被老鼠咬坏的残次品这种隐私都如数家珍。看这家伙讲得指手画脚,萨不禁吃惊 – 日本人的脑袋一点儿不死板么,猫被老鼠咬都能想得出来。

不知不觉话题就从机器猫转到了其他漫画上面,从一休说到樱桃小丸子,等聊到圣斗士的北斗神拳,萨不得不把这个两眼放光的家伙拉回现实世界 – 快侃一个钟头了,再晚,就该耽误事儿了。

熊谷看表说着抱歉,看样子可是还有点儿意犹未尽。

咱不走灯市口行不行?萨一边往回走一边问。

不成,电脑说了走灯市口是最佳路线。。。

唉,又变回花岗岩脑袋了。

日本人的脑袋不是天生花岗岩的,变成花岗岩的原因是他们从小“不得越雷池一步”的生活环境。日本的社会规矩众多,等级森严,日语对不同阶层,不同性别的人说法都不一样,所以标准的日本人都有在第一眼判断出对方性别(这个我也能),地位(这个可就不容易了)的本事。这样严谨的生活方式训练出来的“成品”要想换个思维方式可是不容易。

要说日本人生活中有浪漫意味的成分,就得说动漫了。

其实不仅是熊谷,在很多日本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和他们单调沉闷的现实世界格格不入的动漫空间。

日本的漫画情节夸张,笔调奔放,想象力丰富,而且种类繁多,读者层面覆盖极广。在日本,几乎任何商店里都可以找到两种商品 -- 便当和漫画书。前者满足日本人的生理需要,后者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日本一年的出版物大约六十亿册,其中漫画期刊和单行本就占到二十一亿,超过30%,而如果单单计算销售出去的数量,则占到总数的50%以上,充分说明了漫画在日本文化领域的地位。从这个角度说,漫画可以说是日本人的精神快餐。东京或大阪上下班的地铁里面,经常可以看到西装革履甚至白发苍苍的乘客,拿了一本漫画在那里读得聚精会神。可以看得出这些平时谨小慎微的日本人,在漫画不受拘束的世界里怎样沉醉而不能自拔。这样,又有人把漫画说成日本人减轻生活工作压力的减压阀和麻醉剂,倒也不无道理。在车上看漫画的日本人,的确有些象抓空抽上一口大烟的瘾君子,上车的时候买一本漫画开始过瘾,到站的时候便从那个虚幻的世界里定神醒来,伸伸懒腰把漫画书往垃圾箱里一扔,又变成了一个个循规蹈矩,道貌岸然的职业人士。

曾经向日本姬路大学比较文化学者土屋龙太先生询问过日本人为什么这样喜欢漫画。

土屋先生的解释令人耳目一新 – 在美国六十年代有一批电视儿童,我们日本人战后的那一代啊,是漫画儿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之前,日本也有少量的漫画,但主要服务于当时的政治要求,因此影响不大。现代意义的日本漫画在二战后才真正兴起,一九四五年日本向盟军投降,麦克阿瑟来了,带来了美国的驻日大兵,也带来了米老鼠漫画和好莱坞电影。这些漫画和电影在日本深受欢迎。日本动漫实际上正脱胎于这两个美国典型的文化产物 -- 卡通和好莱坞商业电影,但是又注入了日本特色。

日本人对于漫画和商业电影的狂热,一来是出于对于胜利者的崇拜,二来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今天的日本是发达国家,但战败后直到五十年代,日本却是一个废墟上兴起的“发展中国家”。很多日本人都曾经向我描述过那个时代他们工作怎样辛苦,家里怎样家徒四壁,怎样依靠麦克阿瑟从美国运来的过期军用罐头活命。那时候日本人的生活,比中国人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情况好不到哪儿去。在沉重的生活负担下,卡通和好莱坞电影为当时的日本人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安慰。不过,卡通和好莱坞电影毕竟都是舶来品,对日本人的口味总有些似是而非。这样,日本的动漫就开始获得自己的市场了。

1952年,日本著名漫画家手塚治虫开始发表他的代表作 – 铁臂阿童木,这个十万马力的未来机器人就这样成了当时日本社会的一号明星,日本动漫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手塚治虫和滕子不二雄(代表作《机器猫》),吉川英治(历史漫画大家,代表作《三国志》)一时并称漫画界三驾马车。此后的漫画作家欲超过他们的地位多铩羽而归。

听到这里,萨插话向土屋先生询问 – 既然日本人喜欢卡通,也喜欢好莱坞,为什么造就出一代动漫儿童,却没有造就出电影儿童来呢?

土屋先生苦笑道:当时日本也很穷阿,花不起太多的钱拍电影。动漫的成本就低多了。。。

这倒也对,让当时的日本人效仿成龙大哥,拍一部电影就飞机汽车的统统摔了,他们的确玩不起,而动漫就简单,只要有人肯画就行。。。

早期的日本漫画是老少皆宜的艺术作品,对当时的日本成年人是辛劳中的一点安慰,而对当时的孩子来说,就当仁不让的造就出一批“漫画儿童”来。随着时日的发展,这些“漫画儿童”逐渐长大,长出了胡子,而日本动漫也发生了进一步的,分类更加清晰。在巨额利润的诱导下,大批漫画作者成批地,商业化地制作出针对成年人的“职员漫画”,针对青少年的“少男少女漫画”,针对儿童的“儿童漫画”等不同产品系列。于是这些“长了胡子的漫画儿童”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作品。而他们的孩子们,就在他们的影响下,又成了下一代的“漫画儿童”。

有意思的是日本这种全民读漫画的习惯,使漫画的作用逐渐超出娱乐的范围,在日本,大量教学材料,都是以漫画形式制作的,而电视里解释某个新的法令,也常常用易于理解的动漫来完成。

不过,日本的动漫虽然风光,却也不无隐忧。一方面是传统日本动漫作品中“科学幻想” 的成分在八十年代以后逐渐削弱,变成了对“超能力”没有边际的描写,情节渐趋荒诞,同时,色情内容开始进入动漫世界,并且愈演愈烈,越来越露骨。1990年夏天,和歌山妇女界发动的反对色情漫画大游行,大妈大婶们一路烧毁大量带有色情色彩的漫画书刊,并且把若干不良作者告上法庭。此后,对色情和暴力漫画的抗议和钻空子的游击战一直持续至今,构成了动漫世界的另一道风景线。

看来,动漫在日本依然任重而道远。

[完]

关键词(Tags): #动漫#手塚治虫#吉川英治#机器猫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