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禅宗公案拈提系列. No.162 《玄则求火》 -- 衲子

共:💬25 🌺1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念佛三昧摸象记 解行法要》印光大师

岁在丙午,予掩关于慈溪之宝庆寺,谢绝世缘,修习净业。 值寺主延谛闲法师讲弥陀疏钞于关边,予遂效匡衡凿壁故事,开一小窦,不离当处,常参讲筵。 从玆念佛愈觉亲切,佛号一举妄念全消,透体清凉,中怀悦豫,直同甘露灌顶,醍醐沃心,其为乐也,莫能喻焉。

 一日,有客诣关而问曰: 念佛一法,吾己修习二十余年。 予生信发愿修行,非不 真切,而业障深重,终未能到一心不乱境界,窥吾根性只合带业往生,虽念佛三昧非此生所敢冀,其能得之法与所得之相,师其为我言之。

 予曰: 三昧境相,唯证方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既未证,焉能宣说?[1] 客固请不已, 予曰: 若论其法,必须当念佛时,即念反观,专注一境,勿使外驰,念念照顾心源,心心契合佛体; 返念自念,反观自观[2], 即念即观,即观即念。 务使全念即观,念外无观; 全观即念,观外无念。 观念虽同水乳,尚未渠到根源, 须向 " 一念 " 南无阿弥陀佛上重重体究,切切提撕。 越究越切,愈提愈亲,及至力极功纯, 豁然和念脱落, 证入无念无不念的境界; 所谓 " 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作圆成,但离妄念即如如佛 " 者,此之谓也, 工夫至此,念佛得法,感应道交,正好着力。

 其相: 如云散长空,青天彻露。 亲见本来, 本无所见。 无见是真见,有见即随尘。 到此,则山色溪声,咸是第一义谛,鸦鸣鹊噪,无非最上真乘。 活泼泼应诸法而不住一 法,光皎皎照诸境而了无一物。

 语其用: 如旭日之东升,圆明朗照。

 语其体: 犹皓月之西落,清净寂灭。 即照即寂,即寂即照, 双存双泯,绝待圆融。 譬若雪覆千山,海吞万派,唯是一色,了无异味,无挂无碍,自在自如。

 论其利益: 现在则未离娑婆,常预海会; 临终则登上品, 顿证佛乘。 唯有家里人,方知家里事; 语于门外汉定遭谤无疑。

---------

【节录】许大至老师的讲解

[1] 三味者正定也、正受也。此境界唯亲证者能知,不能宣说。大师在文后表示唯有家里人,方知家里事,语于门外汉,遭谤定无疑,为免众生毁谤造业,故大师谦称未证。既称念佛三昧,可知入此三昧之念佛人,于念佛之时必有正受,与“定”相应。念佛之时虽不住定相,但总在定中。譬如莲宗初袓--慧远大师“…从(忆佛)定中起,见阿弥陀佛,遍满虚空…。”

坊间印行印光大师文钞所集之大师开示,往往系大师对当时一般念佛人之个别问题给予回答,多劝人执持名号,从称佛名号下手,此为事持。实因初学念佛,若不由此,不易入门,至其所论深妙境界,如实相念佛三昧等,篇幅极少。若谓:“印光大师毕生只提倡持名念佛”,是弃大师开示之精华而不顾,智者务请斟酌。

[2] 此二句是念佛人从有相念佛,入无相念佛之关键,然而一般念佛人并不了解,甚是可惜。

莲池大师于弥陀经疏钞云:“今念佛人,初以耳识闻彼佛名(第一阶段:称佛名号)次以意识专注忆念(第二阶段:忆佛念佛。念佛之重要转折处),以专念故,总摄六根,眼鼻舌身,如是六识,皆悉不行,念之不已,念极而忘,所谓恒审思量者,其思寂焉,忘之不已,忘极而化。所谓真妄和合者,其妄消焉,则七识八识亦悉不行,主既不存,从者焉附。”

亦即印光大师复戚智周书中所谓:“反念念自性,性成无上道”(明心见性)之谓也。亦即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所谓之“忆佛念佛”。

“忆念”是从意根入手之念佛法门(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中载:“…又真实心中,意业思想、观察、忆念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如现目前。”),所谓忆念是心悬一处而不忘,莲池大师在阿弥陀经疏钞中表示,观经云:“但闻佛及二菩萨名,能灭无量生死之罪,何况忆念。忆念者:且指事一心也。”所以忆念念佛是契入“事一心”之功夫,也是渐次契入“理一心”所须具备之行门功夫,但一般念佛人,却难以得闻契入之行门方法及次第,故于书末附上修学实例供行者研习,敬请念佛人珍惜。又忆念之“一心不乱者:定善也。又以一心而分定散:事一心者,定善中之散善也。理一心者,定善中之定善也。”此亦是向内念“自性”之用功方法。

或谓“自性”无形无相,无语言文字,离意识分别,当如何念?事实上、只要经过一番方便善巧的训练及不断的练习,即可学会。亦即在一念将生之际,看住这“念”的前头,譬如“阿弥陀佛”四字是一句话,将要从心中出来之刹那,已经在心中看住它,也就是看见话之前头,念之前头(详阅萧平实老师所著《无相念佛》一书)。念之前头,话之前头,皆无表相、行相可得。即“介尔初心”:不假外缘,自生一念也。

大宝积经曰:“言无相者,所谓无身及身施设,无名无句,亦无示现。”就相上而言,持名念佛是有相,忆佛念佛是无相;持名念佛所得之三昧亦是有相,以有相故,若不突破,难入实相念佛境界。何以故?实相无相故。忆佛念佛之无相念佛三昧则易入实相念佛境界,因为此法与“实相无相”易相应故。

念佛人若欲达到实相念佛之境界,当增长念佛之动中定力,从有相念佛转入无相念佛,再契入实相念佛。实相念佛三昧是有相无相不二,故契合中道。执著有相是凡夫,执着无相是小乘。实相念佛者,明心见性,空有不二是大乘。

念佛人若欲修成无相念佛三昧,并不困难。难,是难在缺乏正确的知见,没有善知识或过来人指导,不知如何下手?若能正确的深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及“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意旨,运用方便善巧来学习,并不难入。

...

------------

注:

1、印光大师《念佛三昧摸象记》摘自《印光法师文钞》卷四附录

外链出处

2、许大至老师讲解的全文:

外链出处

关键词(Tags): #印光大师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