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 国民党时期的军事体系(1) -- 自向荒郊寂寞红

共:💬16 🌺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国民党时期的军事体系(3)

国民党时期的军事体系(3)

六、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1945年9月)

1.国防最高会议、国防最高委员会和军事委员会

国防最高会议: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谋求作战期间统一指挥党政军一切事项,37年8月,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第五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国防最高会议组织条例》,设立国防最高会议,同时将原国防会议撤消。《组织条例》规定,国防最高会议为全国国防最高决定机关,对中执会政治委员会负责;它的职权为:国防方针之决定,国防经费之决定,国家总动员事项之决定和其它与国防有关重要事项之决定。国防最高会议设主席、副主席各1人,以军事委员长即蒋介石为主席,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为副主席(汪兆铭),委员包括中执委、中监委常务委员、中执委秘书长、各部部长、中政会秘书长、五院正副院长、行政院秘书长、各部部长、军委委员等。主席在上述委员中指定9人为常务委员;常务委员每星期开会2次,全体委员会议由主席随时招集之。战期间关于党政军一切事项,国防最高会议可不依平时程序以命令,采取简便措施。1939年1月,国防最高会议为国际最高委员会取代。

国防最高委员会: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国防最高委员会组织大纲案》,规定设置国防最高委员会,统一党、政、军领导,并代行中政会之职权。中执会所属各部,会及国民政府五院、军事委员会及其所属各部,兼受国防最高委员会之指挥,行政院下辖国家总动员设计委员会直隶于国防最高委员会。国防最高委员会设委员长1人,蒋介石以国民党总裁的身份担任委员长;委员包括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国民政府五院正副院长,军委会委员及委员长提出、经由中执委常务委员会通过者等。在上述委员中,委员长指定11人为常务委员;国防最高委员会为执行议案,还设立执行委员,包括中央党部秘书长,行政院秘书长,军委会参谋总长等。国防最高委员会常务会议每星期召开1次;全体会议由委员长定期召集;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对于党政军一切事务,可不依平时程序,以命令之便宜行之。国防最高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下,设秘书厅、机要室、第一第二第三处和设计委员会;它的附属机构有:中央设计局,党政工作考核委员会。从国防最高委员会上述组成人员及其附属机构,清晰可见国防最高委员会不但权力最高,而且组织庞大,它使党政军各首脑机关综合化、集中化、统一化。它的组成,一方面,是适应抗战时期国民党战场的需要,以便统一指挥和调度;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最高的独裁机关,它代行中央政治委员会和国防最高会议二者的职权,再加上其本身的权力,并且领导它的委员长又是国民党的总裁,事实上,身为最高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他的权力在此时达到了无穷大。

军事委员会:1937年8月12日,国防最高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决定以军委会为抗战最高统帅部,并授权军委会对党政军实行统一指导;8月20日,《大本营国军抗战指导计划训令》曾拟成立大本营,统率陆海空军及指导全民抗战,但8月30日,蒋介石决定,以军委会为抗战最高统帅部,不另设大本营,9月17日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会议决定,由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使陆海空军最高统率之权,并授权军委会对于党政实行统一指导。1938年1月,军事委员会进行改组,设委员长、副委员长、参谋总长、副参谋总长,下辖:委员长侍从室、委员长办公厅、军令部、军政部、军训部、政治部、兵站总监部、军事参议院、海军总司令部、航空委员会、宪兵司令部、铨叙厅、军法执行总监部、军事调查统计局、后方勤务部等;其中,军政军令军训政治部是主要职能部门。军事委员会经过这次改组,机构基本固定下来,此后除增加或扩编一些新的机构外,直到抗日战争结束,没有多大变化。限于篇幅,以下主要介绍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

委员长侍从室是委员长蒋介石的直接办事机构,随着蒋个人权力的不断扩大,侍从室机构也不断扩充,权力日益增长。在蒋当上党总裁和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之后,侍从室的权力地位也许只有清朝的军机处可勉强比拟。侍从室抗日前已有一室二处五组,抗战时又扩编为一室三处,侍卫长室专门负责委员长的警卫侍从;第一处主管军事,第二处主管党政,第三处主管党政军人事;与抗战前比,第二处多了第六组,负责国内外情报业务;还多了第三处,下设第七、第八、第九组;其中,第七组负责对人事的调查考核,第八组负责人事统计登记,第九组负责中央训练团毕业学员的通讯、调查。

2、军队编制和地方军事机构

抗战初期,国民党陆军以师为基本战略单位,师分甲种师和乙种师。甲种师即为调整师,仅15个,每师定员10923人,乙种师即整理师,每师定员8652人或8120人,但在与日军的对抗中,国民党的陆军无论在兵力还是火力上,较之日军师团均相差甚远,无力单独执行战略任务。因此军政部于1938年颁行军师新编制,确定以军为基本战略单位,各路军名义取消。甲种军辖3师,乙种军辖2师,师下设3团,取消旅一级,此即所谓“三角制”。这一制度一直贯彻到抗日战争结束。

抗战时,为方便作战,采用两级指挥系统:即军委会下设立战区,战区辖集团军,集团军辖一线作战各军师;到抗日战争结束,共编有12个战区。战区设战区长官司令部,主要职责是指挥一个方面(即一个战略方向)和有关省区的作战,对有关省关系作战方面的行政,也有督导之权。因此战区长官司令部是抗战时期十分重要的区域性组织。地方军事机构除战区长官司令部外还有行营、绥靖公署、陆军编练司令部、军管区司令部、防空司令部、保安司令部、警备司令部、城防司令部、戒严司令部等等。

3、海空军情况

抗战爆发后,海军无力海上拒敌,第一第二舰队集中于长江,协同陆空军攻击溯江而上的日军舰队,其他舰队分别在山东福建广东沿海阻敌。仅半年时间,中国海军主力舰艇损失殆尽;除一部被击沉外,大部自沉于各要塞,用以阻塞航道,迟滞日军进攻。至抗战结束时,堂堂中国海军只剩下10艘小型舰艇支撑门面。

空军在抗战中,由于先后得到苏联、美国支持,有较大的发展。抗战初期,中国空军积极出动与日机对战,取得了十分不错的战绩,但由于连续作战,消耗过大,至1937年11月底,作战飞机减至30架左右,几乎丧失作战能力;37年底,空军开始得到苏联的援助,到1941年底,共从苏联购买飞机997架,其中作战飞机884架,从而使空军恢复元气;但1939年二战爆发后,苏联自顾不暇,开始逐步停止对华军援,空军又陷入困境,到1940年底,仅余作战飞机65架,基本丧失制空权;1941年起,美国开始援助中国空军,41年8月,美国志愿航空队在昆明成立,后来以飞虎队闻名天下,同时美国在印度和本土为国民党培训空军人员,提供装备美制飞机,由此中国空军再度发展起来,又逐步取得制空权。到日本投降,中国空军飞行队有第一、三、四、五、八大队及尚在美国受训的空运第一、二、十一大队,空军并且划分为5个路司令部,其中,第一路辖重庆地区,第二路辖桂林地区,第三路辖成都地区,第四路辖兰州地区,第五路辖昆明地区;各路司令部对辖区内所有空军部队、厂、站、仓库均有权管理和指挥。

七.抗战后(1945.9~1949)

1. 军事一元化的改革

1946年3月,国民党政府接受美国的建议,实行军事一元化改革,对军事机关改组,撤销军委会,设立国防部。国防部隶属行政院,职责为秉承国府主席(宪政后改为总统)之命,综理军政军令事宜。设部长、参谋总长各1人。

国防部长为内阁成员,亦为国民政府主席(总统)之军事顾问。国防部长负责军事政策及行政责任,对政府负责。部长办公机构为国防部本部,下辖10个司及1个科学委员会,分掌其职。

参谋总长主管军队,对于军事业务方面承国府主席(总统)之命综理军令事宜。参谋总长为全国最高统帅(国民政府主席,总统)之幕僚长,也是国防部行政职责上之首要顾问,同时也是陆海空全军司令官。其下设一般参谋业务6个厅。特别参谋业务8个局,分掌各种军事计划与指导部队业务。另设副官、军法、总务等3个处,分掌其业务。

国防部设陆、海、空军和联合勤务总司令部,各设总司令1人,各司令官既为所属部队之司令官,又为参谋总长之幕僚。国防部还设立战略顾问委员会,直属国民政府主席(总统),为最高军事咨询机关。

综上所述可见,国防部组织系统由决策机关、计划及指导机关、执行机关三部分组成:决策机关,为国防部部长及部本部,部长代表政府掌握军政广泛政策,以人财物三者大权控制部队;计划及指导机关,为参谋总长及其以下的各厅局,帮助参谋总长担任一切计划与指导;执行机关,为国防部所属陆、海、空、联合勤务总司令部,分别遵照参谋总长之各种计划而履行职责。蒋介石先后以国民政府主席和中华民国总统身份统率陆海空三军。原军委会委员长侍从室稍作精简,改为总统府参军处军务局、总务局、侍从室等。

2. 军队整编

国民党军队指挥系统在抗战结束后解放战争期间也有所变化,由原来的军委会 战区 集团军 第一线军师变为国防部 剿总 兵团 一线军师。此时的陆军编制也发生了变化。1946年3月起,国民党军进行整编,计划用一年时间分三批,将所有部队整编为30个军、90个师,原来的军缩编为整编师,原来的师缩编为整编旅。原3师9团制的甲种军编为3旅6团的整编师,原2师6团的乙种军编为2旅4团的整编师。骑兵军、师改称师、旅。但这次整编的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大批军师职军官被降职使用,他们极为不满。因此,整编师、旅只维持了两年。1948年8月,南京军事检讨会议决定撤销整编师旅番号,恢复军师番号。军下设师团营连,按三三制编组,一个军的编制人数为3.5万人。同时装备较抗战时期进一步改善,主要有美械、日械、国产三种。在86个整编师中,有22个是美械、半美械装备,主要是蒋的嫡系部队,比如“五大主力”新一、六军和整编第五、十一、七十四师。

3. 海空军的发展

海军:在抗战中几乎全军覆没。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重建海军。1945年9月成立军政部海军处,12月改组为海军署,1946年扩建为海军总司令部。在此期间,国民政府先后收缴侵华日军各型舰艇船舶1400艘,从日本本土分得降舰34艘,接受美国援助军舰300余艘,英国赠送舰艇11艘。经过甄选,保留大小舰艇440余艘,总排水量约13万吨,官兵3.5万人,组成海防第一舰队和第二舰队、江防舰队、运输舰队及10个炮艇队。同时将全国沿海地区划分为4个海区,于榆林左营上海青岛分别建立基地司令部,后改为海军军区。海军陆战队恢复建制,重建陆战队总司令部,将3个陆战团扩编为2个陆战师。至此,国民党海军从分裂到统一,从消亡到重建,历经兴衰曲折的过程,发展到最强大的时期。

空军:在战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946年5月,航空委员会改组为空军总司令部,并在沈阳北平西安汉口重庆分别设立第一至第五军区司令部。空军在美国援助下,发展到8个大队另1个中队,飞机总数936架。第一、八大队为轰炸机大队,第三、四、五、十一大队为驱逐机大队,还有第一、二空运大队,第十二侦察中队;美制飞机代替了以往杂乱不堪的飞机,型号也渐趋统一,另有高射炮8个团、伞兵(空降兵)3个团归属空军系统,空军总兵力达16.3万人。

八.结语

国民党时期,军事制度变化很大。它的主要的变化方向是有进步意义的。比如将募兵制改为征兵制,统一军事体制及编制,组建和充实了军兵种等等。但在我们回顾国民党的军事发展历史时,我们发现:第一,国民党的统一中国是依赖武力征服的;第二,国民党在组建党军时是设想以党统军,但最终蒋介石却以军权驾驭了党权、政权,获得凌驾一切的独裁权力。这两个事实清楚的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有什么样的国民,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国民党在历史上走过的历程是符合当时历史逻辑的;它以消灭军阀为起点,最终自己却成了最大的军阀,这是符合当时社会逻辑的;总而言之,它是均衡。

为什么是这样呢?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人群,其中有一个特别强壮的人,他有绝对的武力,那么这个人群要怎样才能在这种武力前达到一个稳态的均衡呢?有两种方式。其一,就是武力独裁一切。每个人都要苦练武力,以取得对人群的控制权。这个人群在一团混战后,将由武力最大的人统治一切。这就是国民党时期中国的写照。以党控军的失败是因为它不能形成社会的稳态。总有武力强的人要违背它。其二,就是让武力最强的人对于不受约束的使用武力有着深深的羞耻感。并且这种羞耻感是全体人群共有的,那么在这样的人群里,才可能发展起一套民主的制度;用和平的方式处理公共权力公共事务,对于武力的使用有群体意识的束缚,这将成为这个人群的一个稳态的均衡。而这正是近代革命党要追求的共和国制,但由于我们缺少对武力使用有羞耻感的国民,共和国制在近代注定要失败的,最终必然要向军阀混战武力统一过渡,同样这也是国民党试图以党驽军失败的原因,党权最终要向军权弯腰,蒋介石最终总是要独裁的,这是当时社会逻辑的必然,同时也是当时社会走向均衡的必然结果。

有什么样的国民,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所以,我们在学习套用民主制度前,应想着怎样改造我们的国民,改变他们的预期,这是留给我们后来人的最大的一个课题。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