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完颜亮的一生(中)三、篇外之四 两位汉奸 2 -- 1001n

共:💬14 🌺4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完颜亮的一生(中)三、篇外之四 两位汉奸 2

   【原创】完颜亮的一生(一):晋升

   【原创】完颜亮的一生(二):受贬

   【原创】完颜亮的一生(三):招逆(1)

   【原创】完颜亮的一生(四):招逆(2)

   【原创】完颜亮的一生(五):招逆(3)

   【原创】完颜亮的一生(六):弑君

   【原创】完颜亮的一生(七):继位

   【原创】完颜亮的一生(八):升赏

   【原创】完颜亮的一生(九):杀宫(1)

   【原创】完颜亮的一生(十):杀宫(2)

   【原创】完颜亮的一生(十一):杀宫(3)

   【原创】完颜亮的一生(篇外之一):秦王支系

   【原创】完颜亮的一生(十二):杀宫(4)

   【原创】完颜亮的一生(十三):杀宫(5)

   【原创】完颜亮的一生(十四):杀宫(6)

   【原创】完颜亮的一生(十五):杀宫(7)

   【原创】完颜亮的一生(十六):杀宫(8)

   【原创】完颜亮的一生(中)一:改制 1

   【原创】完颜亮的一生(中)二、篇外之三 两位汉奸 1

   【原创】完颜亮的一生(中)二、篇外之三 两位汉奸 1 续完

三、篇外之四:两位汉奸 2

  张邦昌的大楚完了,赵构建立的南宋出现了。可想而知,金人对这个结果是十分愤怒的;很快,金军就开始了新一轮的伐宋。至于出兵的原因,以《伐康王(赵构)晓告诸路文字》里说的,正是“汴邑更端,推戴赵构,妄称兴复”;出兵的目的,则是废掉赵宋、“复立大楚而已”。

  当时,金人还不知道张邦昌已经死在了潭州,声言“如张氏已遭鸩毒,则别择贤人”;金太宗更在诏书里说,“俟平宋,当立藩辅,如张邦昌者”[注]——没办法,大楚模式还是很受大金喜欢的。

  [注:“俟平宋,当立藩辅,如张邦昌者”语出《金史 · 卷七十四 · 宗翰传》,而在《金史 · 卷七十七 · 刘豫传》中则记为“俟宋平,当援立藩辅,以镇南服,如张邦昌者”。顺便说一句,钱建文所做的很方便的电子版《二十五史》中,以上两处的“藩”字均误为“籓”字;现据中华书局1975年版《金史》修正。]

  这次讨伐,却远没有上次伐宋那么顺利。按照金人的初始想法,上次能灭了你北宋,这次再灭个南宋,又有何难?可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愿望一直到金朝自己灭亡,也没能实现;而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说穿了只有两个字。

  大胜。

  正是因为金军对北宋用兵的大胜,北宋才会被灭亡;

  也是因为大胜,金军才会骄气十足,进而尽情凌辱北宋皇室及官员百姓;

  还是因为大胜,金军才有可能在对手的地盘上大肆洗掠,乃至将对方的京城劫掠一空;

  同样因为大胜,金军军纪松弛,到处都是犯罪现场……

  如此等等,“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才在南宋激发出了最强的战斗力,才凝聚出了最广泛意义上的抗金统一战线。

  对比之下,金宋形势可以说是此销彼长——由于连灭大辽和北宋,金军早已是骄横意满,不可一世。再加上洗掠所得甚多,这支本来连军粮和盔甲、兵器、马匹都要士兵自己买、自己带、自己养的朴素军队,迅速地腐化变质了。过去,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的金军士兵,作战之勇,令对手闻风丧胆;而现在,突然间已经有了私财薄产的士兵,还愿意不愿意豁出性命,没完没了地去搏杀?答案,应该是不言而喻的。此外,大金连年用兵,人已疲、力已罄,本已灭宋,不想又冒出来个南宋,军队的烦躁、厌战情绪,也是可以想见的。

  当然,军事形势的对比变化,远不是这么几句话就能简单说明白的。但是,事态确实在渐渐变化:从前的金强宋弱,现在正渐渐变得金宋持平;而这,正昭示着金宋关系史上一个巨大的转折点。

  一方纸醉金迷,士气平平;一方誓死抵抗,士气高涨。折射在地图上就是:金军进攻的箭头越来越钝,动作越来越支离破碎;从纯军事角度来看的话,当年攻击汴京时那种优美、连贯、强悍、霸气、所向披靡的进军锋芒,如今再也看不见了——尽管把赵构追的狼狈逃窜,甚至一口气追到了海上,甚至在海上还追出了三百多里——但是,南宋并没有灭亡,而且,还坚持了下来。

  我们前面提到,金太宗曾经说过:等到灭宋以后,就要复立大楚。那么,灭不了大宋的前提下,大楚还要不要复立?

  当然也要。但到了这个时候,新政权的管辖范围比以前就要小多了——在两河(黄河、淮河)以南,有官有兵的南宋已经出现了;即便大金新扶持一个新政权,也不可能管到南宋那边去啊。

  此外,这次又该扶持谁呢?

  金人的目光扫来扫去,最终,会聚在了一个人身上;他就是我们文中的第二位汉奸,进士刘豫。

  刘豫是北宋的汉人,二十多岁的时候进士及第,也算是青年得志了。然后,历任大宋殿中侍御史、河北西路提点刑狱。

  顺便说一句,“提点刑狱”的简称是“提刑”。一个多世纪以后,另有一位比他小113岁的同行,在专业上建树了不可磨灭的业绩,还被搬上了电视荧幕。只不过那部电视剧的名字起得很有后现代的味道,叫做《大宋提刑官》——这感觉,正如《新中国局长官》一样,妙得令人无言以对,呵呵。

  赶紧拉回来。看看地图就不难发现,疆域纵贯今天河北、河南省的河北西路,当年大金灭宋时,它正好对着金军南伐的锋芒;摧枯拉朽之下,河北西路很快就失陷了。而河北西路提刑,咱们那位刘豫先生呢?还提个鸟刑,小命要紧啊;他大印一扔,就穿州越路,一口气逃到了仪真(今江苏仪征)……

  按说,刘豫既然主动放弃了官职,那么这辈子,仕途也就跟他没什么关系了。何况,他到了仪真以后,不仅老婆死了,还丁了父忧;一时半会的,跟当官是彻底绝缘了。可是,朝里就有那多事的,枢密使张悫(音“却”,恭谨、厚道的意思)居然看着这个逃兵素质不错,把他推荐为济南知府。

  按说是个好消息吧?可刘豫一琢磨,老大,您说的是济南吗?开玩笑呢吧?那里盗贼蜂起,还是宋金最前线啊,派我过去,那不是要我命么?我千辛万苦从河北西路跑出来,难道是为了今天送死去么?

  再按说,既然怕死不想去,刘豫不答理这茬,接着当自己的老百姓也就是了。可是刘豫毕竟还是放不下这次复官的机会的,生怕过了这村没这店,于是他恬着脸找到宰相,要求换个地方,别派江南了,给我换到江南某一个郡吧。

  如此挑肥拣瘦,也真是够可以的。宰相没有答应,刘豫只好“忿忿而去”。忿忿归忿忿,“而去”还得“而去”——济南知府四个字,对一个年纪已经五十六岁的宦海落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恐怕也只有他自己才能体会吧。

  俗话说,怕什么来什么;很快,济南知府刘豫,就看见了大批金军迎面杀了过来……

  这一次,正赶上完颜宗翰、完颜宗辅大军进入山东,而完颜昌亲自率军攻击济南。大军压境之时,驻守济南的骁将关胜,多次率军出城与金军作战。从道理上说,知府当然应该全力配合军方守好城池,但在完颜昌的利诱下,刘豫做出了相反的选择——他杀掉了关胜,开门投降了~

  自毁长城在先,开门揖盗在后,这就是刘豫卖身投敌的第一步;而前文中,我们说张邦昌是个很收敛的汉奸,实实在在,这话就是针对刘豫来说的。很快,我们就能看到汉奸和汉奸的巨大差异了……

  降金以后,刘豫受到了重用。很快,他就被封为“京东东、西、淮南安抚使,知东平府兼诸路马步军都总管,节制河外诸军”。如果仅此而已,这位进士还真不值得我们细讲——对那个年代的宋朝官员来说,“降金”简直是个批发行为,又何止一个两个刘豫而已啊。

  但是,历史的关节点又出现了——张邦昌的大楚已经消亡,续之而起的南宋面临着金军的报复性反攻,势必坐不久汴京。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新的傀儡政权一定还会被建立起来;唯一的问题是:挑谁来干呢?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表现不错”的刘豫,和降金的宋将折可求,都是可能的人选。当然,无论是刘豫还是折可求,都不可能决定自己当不当皇帝——傀儡嘛,得幕后的人来挑才是啊。

  而为了这个傀儡皇帝的人选,金朝高官之间产生了激烈的政治冲突。说白了,谁都把“自己的人”安插进去;而这对增强自己在朝廷的发言权,实在是太有用了。

  我们记得,张邦昌被选为皇帝后,曾要自杀,又被旁人劝下来,才勉为其难地登了基。

  这回轮到刘豫,可就远远没有这么麻烦了。

  拒绝金人?别逗了,抢都抢不过来呢——为了让完颜昌推举自己做皇帝,刘豫专门派了儿子刘麟,跑到金人那里公关去了!记在史书里,就是“(刘豫)遣子(刘)麟,以重宝赂虏酋闼辣(闼辣即挞懒,是完颜昌的女真名字汉译)左右,求僭立”。

  命令甲当皇帝,甲不乐意;而乙当皇帝八字还没一撇呢,已经开始用行贿的手段去拼命力争了——正所谓“有人星夜赶科场,有人辞官归故里”,这人和人的差距,咋就那大呢?

  而成功拿下济南府的完颜昌,本来也确实想推举刘豫。在他的想法中,刘豫那是自己劝降过来的,属于不折不扣的“自己人”;要是刘豫能当上傀儡皇帝,不仅整个山东,就连原大楚所辖的河南之地(黄河以南地区),不也就成自己的地盘了么?

  于是,完颜昌答应了下来——可是谁又想到,这种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情,居然也泄露了!

  续 完

关键词(Tags): #完颜亮#金朝#金代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