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阿炳与鱼玄机 -- 9411004

共:💬4 🌺1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文摘】阿炳与鱼玄机

.〖天涯头条〗阿炳与鱼玄机

作者:百步倒流水 提交日期:2006-9-10 17:52:00

.

  

   我一直对道教不是很感兴趣,总是认为它是我们祖先对物质、人生、社会的一种畸形思维。而且与高僧辈出的佛教相比,道教出类拔萃的人物实在是少的可怜。从道教诞生,炼丹就成了道人用来追求生命永恒的物质手段,而佛教讲究的是轮回,这一对比让我觉得道教非常荒诞。那么,是不是因为这样,道教在佛教面前就一败涂地了呢?当然不是。因为在了解了一些道教人物中我发现,在彰显个人价值与生命意义上,道教远远比佛教精彩。佛教讲究的是朴素的众生观念,道教讲究的是华丽的个体乐章。但是,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地纠缠佛教与道教的矛盾关系,因为我对它们理解也不深刻。我只是想从这里为开端引出两个道人,有点以正视听的意思。这两个道人从纯粹的意义上来讲,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道人。因为他们从不遵从于道教的戒律,而是以道教为载体,把自己的艺术才华与个性魅力发挥到了极致。这两个人一个是男人,一个是女人;一个苟活在民国乱世,一个糟践在末唐红尘;一个等同于乞丐,一个类似于妓女;一个曾经淫乱,一个依旧放荡;一个最终瞎了眼睛,吐血而死,一个被送上了断头台,长笑当哭;一个是伟大的音乐家,一个是杰出的女诗人;一个叫阿炳,一个叫鱼玄机。

   因为特别喜欢《二泉映月》,所以先讲阿炳。起先我对阿炳并不了解,还在中学的时候,电视里曾经放映过连续剧《阿炳》,很多人包括我的二嫂都在有滋有味地观看,那时因为沉迷于武侠剧,所以根本没有心思去欣赏一个瞎子音乐家的故事,这是少年人的性格。但我还是看见了一个镜头,就是阿炳拿着二胡在无锡的街头卖艺的情形,这个画面我现在也没有忘记。不过,有些人的名字我好像是从前世里恍恍惚惚带到今世的,这一点我也觉得奇怪,比如瞎子阿炳,我知道我是从电视连续剧里第一次接触到这个名字,但是刚一听到这个名字,就好像以前的某个故人一样,一下子来到了我的面前,似曾相识,却又一无所知,令我百思不得其解。不怕人笑话,我对很多名家名曲接触得确实比较晚,像《二泉映月》,我也只是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才第一次听到。那时候一个师弟与我特别好,他的女朋友给他送了一盒阿炳的磁带,然后他拿给我听。那天晚上,宿舍里的同学都已经睡着了,校园的夜晚静悄悄的,偶尔有风吹落叶的声音,我躺在窗下,戴上耳机,《二泉映月》苍凉的二胡声开始拉响。我不知道如何形容《二泉映月》旋律的开始,我一直想写阿炳,但就是不知道怎样形容《二泉映月》开头的引子而作罢。音乐评论家乔建中说这个引子,就像一个人长叹了一声,这是迄今为止我见到的形容最好的评论。但是,我觉得这远远不够,还不能完全把《二泉映月》的神给表现出来。也许,这是一种绝响,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我们只能姑且想象着一个老年盲人,在繁华或者冷清的街头,向一个不谙人事的儿童诉说自己的悲惨故事,故事先从一段长长的沉默开始,接着是一声叹息,于是,无需再接着听下去了,让人已经泪流满面。这是第一次让我流泪的音乐,也许是最后一次,而我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对音乐几乎一无所知的普通人。

   那么对于一个世界级的音乐家呢?比如日本音乐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大家都知道小泽征尔对阿炳非常崇敬,几乎崇敬到了自我卑贱的程度。他一听到《二泉映月》就会跪下来,他说听这样的音乐就应该跪下来听。跪下来所听的音乐究竟能比躺下来听好听多少,我们常人当然无法判断。也许效果是一样的,让我们明白的是,作为艺术家,小泽征尔完全被阿炳征服了这是不争的事实。当然,听《二泉映月》,不必在乎用什么样的方式,重要的是要用一种崇敬的心情,这种崇敬的心情对每一个敏感的人来说,都是不容回避的,也是无法回避的。

   这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中国一个普通的民间艺人,轻易不出手,一出手就把一个世界级的音乐大师给击倒了,他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呢?我想,首先是小泽征尔对音乐认识的深刻,只有达到这种大师级别的人,才是阿炳真正的知音。再者,当然就是阿炳音乐的感染力与震撼力。这不是任何音乐家都能够做得到的事情。听阿炳的音乐,你会感觉到那种天籁之声完全是从心灵深处迸发的旋律。像在燥热的盛夏突然传来一阵凉风,或者清澈的秋水上静静地落上一片红色的树叶。这种音乐往往使听众一点一点地进入,然后像进入了迷宫一样再也无法走出来。

   我们现在能够听到的阿炳的六首曲子,对于阿炳的音乐世界来说,只是冰山一角。这六首曲子包括《二泉映月》、《大浪淘沙》、《听松》、《龙船》、《昭君出塞》、《寒春风曲》。就像高手出招,每一招都是重拳,每一拳都彻底地击中了听众最脆弱的部分。那时候,阿炳已经到了生命的末期,也很久没有动过乐器了,但是,他还是很认真地给慕名前来拜访的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杨荫浏、曹安和录下了这六首曲子。录完这六首之后,阿炳的身体已经吃不消了,他对两位教授说,自己还会拉几百首曲子,希望等身体恢复一点之后,你们再过来录。这是中国音乐史上一件重大事件,既是幸运,也是遗憾。它以里程碑的方式与嵇康在刑场上奏响《广陵散》一同被载入史册。半年后,阿炳吐血而死,根本没有来得及给两位教授录余下的几百首曲子。这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大损失,我相信如果这几百首曲子能够保存下来,瞎子阿炳一定会成为东方的贝多芬,甚至贝多芬都望尘莫及。但是,时世就是这么无常,阿炳在我们这个蓝色的星球上,本来就是巨人中的巨人,但这个世界从不给他巨人的待遇,甚至让他最终成为巨人的机会也被上帝拿走了。我时常想,生活在那个年代的无锡人是多么幸运啊,他们可能只给阿炳一个馒头就可以听上几首世界上最顶尖的音乐。问题是,那个时代又有谁会真正地细细品位阿炳用血泪创作的曲子啊?!但是历史还是记住了一个在无锡流浪街头的盲人艺术家,一个拥有世界上最丰富宝藏的老乞丐,他拿着一把二胡,戴着断了一条腿的墨镜,他看不见光明,但是他从自己的音乐里走向了光明,虽然身影萧瑟而孤单。

   从机遇上来说,阿炳就是为音乐而生的。说得不好听一点,阿炳就是音乐的孽种。阿炳的父亲是无锡道观雷尊殿的观主,名字叫做华清和,也叫华雪梅,这后一个名字是他的号,我特别喜欢这个名字,觉得只有这样的名字才能与一个落魄的艺术家相匹配。华雪梅琵琶弹得非常好,人称“铁手琵琶”。阿炳的母亲原来是一个寡妇,经常来道观里聆听华雪梅的琵琶,两个人互为知音,日久生情,后来就生下了阿炳,大名叫做华彦均。阿炳的母亲生下阿炳之后,就被族人视为大逆不道逼她自尽了。孤苦伶仃的阿炳就被送到了自己的父亲身边,当一个小道士。阿炳的音乐天赋极高,父亲的那几手绝活他很快就学会了,但是,在艺术的至境之前,他从不骄傲,到处与一些音乐高手切磋技艺,最终成为了民间音乐艺术大师。在这里,我再一次对道教产生了敬意。道教里出思想家比较困难,出艺术家却易如反掌。流传了几千年的道教音乐,终于打造出了像阿炳这样的天才。

   阿炳不是一个好道士,他不喜欢诵经,也不喜欢炼丹。他从不把给普罗大众带来福祉作为重任。他生性风流,这一点从骨子里与他的父亲是一样的。但与华雪梅不同的是,华雪梅用音乐迎来了爱情,阿炳却用自己肆虐的才华在妓女身上疯狂购物。他从女人身上得到了一切,当然也包括梅毒。后来阿炳成了瞎子,吐血而死,都是梅毒给他留下的祸根。阿炳还吸毒。他的这些不良嗜好都是道德的敌人。但是阿炳好像与生俱来就是一个超脱在道德之外的人。没有一个人会说阿炳不道德。这是一件很奇怪的现象。比如我们如果发现和尚嫖娼一定觉得恶心,不要说嫖娼了,就是调戏一下良家女子我们都觉得恶心,甚至觉得愤怒,但是我们为什么会原谅阿炳,他是一个道人啊,是一个道观的观主,身上披着出家人逃离凡尘的外衣。为什么他没有逃离凡尘相反堕落凡尘却得到世人一致的谅解?我无法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研究这个结论的过程会让人头痛。或许每一个人内心都有堕落的种子,但是我们都会尽量地掩盖它,不让他发芽,开花,结果。就是这种掩盖使很多人背上了沉重的道德负担。比如一个著名的相声演员嫖娼被人拍摄下来并敲诈勒索,我们不原谅他;又比如一个专门演伟人的特型演员死在广东佛山的桑拿房里,我们也不原谅他。从这些不原谅里我们再来对比人们对阿炳的原谅,发现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一是阿炳的性情太过风流潇洒,从不掩盖自己对女人的渴望,这是一种从骨子里透露出来的一种放荡,阿炳把这种放荡发挥到了极致,甚至成为了一门艺术;二是阿炳成就太高,人们因为他的这些成就而忽略了他的道德;三是阿炳太穷,社会地位太低,一个乞丐的嫖娼史不足以让人用道德标准来衡量;四是阿炳太正直。国民党高级将领汤恩伯给宠爱的十三姨太过生日,请阿炳来演出,结果遭到了阿炳的拒绝,老汤派人把阿炳毒打了一顿,阿炳擦了擦嘴角的血丝,仍旧是两个字“不去”,老汤自然无可奈何。这就是阿炳,无论他干了什么坏事,有了以上四条,人们就不再以道德的标准约束他,相反,他的风流韵事成就了后人对一个伟大艺术家的想像,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应该的,应该的,不让阿炳这样的人嫖娼让什么样的人嫖娼?阿炳的嫖娼行为不但不会遭到唾弃,相反得到了后人某种心理上的认可与鼓励。我们也可以凭借上述四条问问现在所谓的“艺术家”们,只要能够做到一条就原谅你们,结果,你们一条都做不到,这是你们的悲哀。

   不过,如果把阿炳的风流韵事当成艺术创作的源泉显然也是不“道德”的。风流韵事只能是艺术上的一种调料,风流有时候与艺术无关。苦难的生活才真正是阿炳的艺术之源。《二泉映月》就是阿炳瞎了之后创作的,那时候他已经是一个走街串户的乞丐。这当然已经完全与风月无关。我们喜欢阿炳,我们原谅阿炳,我们同情阿炳,我们理解阿炳。我们从阿炳的身上可以找到很多自己的影子,因为阿炳把每一种生活的艺术都推向了极致,我们生活中的每一点如果用放大镜来看就是阿炳的每一点,哪怕是截然相反的一点。从某种意义上来看,阿炳就是我们生活的代言人。我们可以碌碌无为,我们可以道貌岸然,我们可以委曲求全,我们可以勾心斗角,但是我们不可以没有阿炳,我们不可以没有阿炳现象来安慰我们疲惫的心灵。阿炳就像一个三四岁的孩子,与阿炳交流就像重新找回了失去几十年的童真。

   .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