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豫北之鷹-記滑縣抗日英烈王泰恭 -- 司徒卡

共:💬300 🌺523 🌵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feedback

利用午餐時間略抒己見,也不算回復.煩參考拙文的小記,公私交瘁,無從逐一作復,見諒.

1.鄙人對論史"情緒"的觀感

個人因為生活,教育背景的不同,對歷史的認同,自然有其獨具之觀點.同是中國人,來自香港,來自台北及來自上海,他對歷史的情感,就截然不同.甚至在同一地區,也要大不相同.例如司某少年時在台北,往往要看到一些曾經為台籍日兵的老人,頭頂日式軍帽,招遙過市,就司某個人感受,就要覺的不痛快,即使他算是我的鄰居.如此一個小地方,對歷史的認知,即無從統合,遑言全國乃至全華人地區?所以對歷史事件的感情不同,是極正常的.對歷史事件感知的情緒差異,除宏觀的整體地域背景差異之外(例如,大陸對台灣,外省對本省,本省對山胞...),尚有微觀的個人因素差異.這就使對歷史事件的情感差異無限複雜.而在交流之中因情感而流入無理性亦不講究史實之謾罵,這也是在所難免.即使自稱"研究",也會有這層情感問題.

那,搞點研究,應不應該以個人的情感為發揮之基礎?在西方,19世紀有一種蘭克史學派,蘭克派認為歷史研究即為資料之匯理,研究者應極端客觀,不應加入主觀意念,也別搞什麼史觀(例如唯物史觀).但這是不可能的.特別是在社會進化日趨繁雜,社會科學亦隨之繁複的今日,單純的史料匯整不儘研究者個人不易達成,也很難滿足現實的需求.例如,經濟史研究在上個世紀的重點著眼於老美的Dpression,如果各家研究者,只是將有經濟意義的事件條次整理,這就只是一堆乾燥材料.但若研究者實入自己的見解進行詮釋,就能構成對現實社會有益的成果.例如Keynes看到流動性陷阱,Schumpeter看到資本主義必將自我毀滅的輪迴,都是一代精典,深切影響後代的施政與學術研究...(當然,有實用的,也有不實用的,同樣是Schumpeter大師,他另一個景氣循環論,就公認沒什麼價值).又如1990年代蘇聯東歐等共產主義國家幡然資本化,中國大陸也開始改革開放,對這個時代的歷史研究,今天成為"轉軌經濟學".而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也獲益於高層對中外經濟,社會等各方面史蹟之反覆整理研判,原來"摸著石頭過河",才能有點科學基礎.....

所以,沒有研究能迴避主觀.那麼,如何在個人的主觀情緒與客觀審察之間取出邊際最高效用?這就有待於研究者的器識.黃仁宇說的"大歷史",實際上也就是讓研究者儘量藉廣博的學識與個人涵量,踏破現實局限.個人家庭背景是局限,教育背景是局限,政治背景是局限,地區意識是局限,個人學識是局限......只有能築基廣雅而心存高遠,"放寬歷史的視界",研究者的玩意,就能"突破自己的年代",獲得"傳世的價值".

2.什麼是突破自己的年代

就以這個帖子例吧,許多"河鮮"賜教,中共是戰勝者,國民黨是失敗者,國共內戰敗了,連台灣競選都選敗了,所以你不配發言,發言也要搞清楚你身為"殷頑"的身份,其言之激切,直如再做一篇微子之命.

同樣的,司某亦可以對中共是否真的勝利,依個人情緒,作其駁斥.例如,昨夜司某覆王君文之第二段.

事實上,自我國通史經典<史記>起,太史公就曾對這種現象,抒其觀感.他寫項王本紀,那不知在當代受到多少攻擊,可是流傳後世,就是經典.太史公說的好,"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滅國絕世,都是早已"失敗"的勝朝前塵.那為什麼還要興滅國,繼絕世?儒士之個人抱負,此不議論.如果以歷史研究的觀點,就是國史之'不可動搖之完整性".

而要如實審查,唯有能突破自己的年代,您若因因為劉邦得天下,就說項王是戰犯,虞姬是黑五類,田橫的五百壯士是頑軍偽軍,將霸王別姬演成樣板戲白毛女以控訴內戰之戰敗者,誦揚內戰之勝利者.那,程老闆說的好,戲就不是戲了.而中國的國史,就有一代的失落.

3.小人物大道理

鯰魚君指教:

楼上的说到项羽本纪和太史公。请问,有人对秦末汉初一个冲突中被杀的县长感兴趣么?历史上有这样的泽被后世的县长么?

小人物应该有小人物的自觉。几十年后,被胜利者翻出来,充当酒桌的笑料,已经够了。居然有人还想借这种

小人物“突破自己的年代”,获得“傳世的價值”,甚是滑稽。

謬矣.

史家論史,自太史公之下,只要有一事堪述,一跡堪追,小人物就能有大道理.例如,循吏列傳有五位,四位國相,而李繼只是"晉文公之理也".但是他有奇志瑰行,就能載入史傳.如果比官職,三代以下至漢初上下千年,李繼一個小法官,那真是芝麻般小了.

不過,司某必需多說一句,司某認為歷史作品需能突破自的年代,才能有傳世的價值,但是司某並不認為這篇短文本身能有什麼傳世價值,請參考拙文中的小記,

"司某必需承認,在這篇小文章上著力不深,因為這原是司某另一篇文章的一個章節,司某將這個章節剪出,草草修飾文詞,將附註的次序略作修改,並沒有如何刻意進行深度鑽研或文詞鋪疊.譬如,司某寫東西一向不重視標題,原本只標題為<王泰恭傳>,但看到王君的標題如此炫目,不免東施效顰.正好,滑縣民謠以王泰恭比作掠食日本免的鷹,所以司某就隨手標了個豫北之鷹.所以這篇小文,竟是很粗糙的".

這只是一篇粗糙小文.要傳世,依司某搞法,就需致廣大而盡精微,不能靠這種粗淺小文就自稱能傳世.司某強調,有志氣,更需有能力,有見識,有功底.要有深入的耐性,也要有切察所論的誠意.否則即使眼界超出所處時代,也無從傳世.

司某正著力於自詡傳世之作,但可不是這篇小文,幸勿誤會為禱.

小結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司某無意以XX偉大導師自許,司某不是老師,亦非傳教士.司某親歷時代變換,有幸涉獵多方史料,深識國史之闕,所以發願以一己之力,鑽研其間,興許能夠微有貢獻.司某被視為"殷頑",那是好事,有助歷史研究,太史公曰:"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困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

有點鬱結,也是好事.沒有鬱結才需要擔憂.至於,司某是否能傳世,那就是諸君的玄孫輩才能知道的答案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