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淘书记(二十四)宝剑、圆桌与圣杯(上) -- 履虎尾

共:💬56 🌺9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圆桌骑士

不列颠——五彩斑斓的土地,它是凯尔特原住民对这个欧洲第一大岛的亲切称呼。凯尔特民族对于不列颠怀有特别深厚的感情,自恺撒的高卢战争之后,这里和爱尔兰岛便成为保存凯尔特文化的最后乐土,当恺撒在不列颠岛登陆时,不列颠人已成为最强大的凯尔特民族。然而,在公元1世纪,罗马人几经苦战,还是征服了除北部喀里多尼亚山区之外的整个不列颠,从此开始了罗马对这个岛屿历时4个世纪的统治。

罗马在不列颠的统治完全可以用残暴来形容。他们攻打不列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抢夺当地的自然资源,而不是为了建设什么王道乐土。不列颠本是地球上矿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当然,如今已被开发殆尽。早在公元前6世纪,伽太基船队就经常不远万里,绕过地中海和大西洋,到不列颠岛来购买矿石。布匿战争之后,继承了伽太基遗产的罗马人便自然而然地开始觊觎不列颠岛,只是与伽太基人的公平贸易相比,他们更喜欢用暴力的手段直接抢夺。整整4个世纪,大批不列颠原住民丧失了人生自由,被迫在几十米深的漆黑矿井里开采矿石,以满足罗马人那永无止境的贪欲。不想1千多年之后,向来喜欢“己所不欲,必施于人”的大英帝国,又把这一传统强加于它在全球各地的殖民地人民,流毒至今不绝。

随着西哥特人的入侵,罗马帝国兵力吃紧,开始考虑放弃不列颠岛。公元410年左右,最后一批罗马军人撤离不列颠,黑色时代的大幕从此在这个岛屿上落下,此后的历史变得模糊不清,许多事件的真伪无法断定,更多事件发生的时间令人迷惑。自公元5世纪开始,几乎与高卢改名为“法兰西”同时,不列颠岛也改变了自己的名字,称为“英伦三岛”——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它们同不列颠岛上的多数地名一样,直接来自日耳曼民族大迁徙时代。

公元5世纪初,随着胡王布勒达与阿提拉兄弟在中欧的扩张,汪达尔人、苏阿维人与阿兰人向西欧迁徙,导致大批日耳曼难民涌入北欧。这股来势汹汹的难民潮一方面迫使法兰克人渡过莱茵河西进,另一方面则使得日德兰半岛上人口膨胀,超过了当地自然条件允许的人口数量。饥饿的日耳曼部落急切地寻求着出路,而刚刚被罗马帝国放弃的不列颠岛便成为他们的首选迁徙地。据说在公元443年(其实还要早十几年),喀里多尼亚的皮科特人和来自爱尔兰岛北部的苏格兰人(也译作“斯科特人”)南下进攻不列颠,不列颠国王沃蒂格恩向高卢的罗马当局求救被拒绝,只得转而求助于日德兰半岛上的日耳曼人。他们立即欣然应允,短短几十年内,盎格鲁人、萨克逊人(即萨克森人)、朱特人、弗里斯人纷至沓来,在赶走了皮科特人之后,便留在岛上不走,并进而大肆抢夺不列颠人的土地。

“英格兰”之名,出自最早来到不列颠的日耳曼民族盎格鲁人,即“盎格鲁人的国家”之意。其实,萨克逊人和弗里斯人对英格兰的影响更大,因为萨克逊人的实力最强,而遗传学研究显示,现代英格兰人的DNA与弗里斯人的DNA最为接近。“盎格鲁”的意思是鱼叉,“萨克逊”的意思是短剑,它们清楚地说明了这两个日耳曼民族的标志性武器。实际上,这些民族的军事装备并不精良,人数也不多,很少能够集结超过500人的军队,如果以此实力在欧洲大陆上征杀,前景肯定十分黯淡。但是,在罗马人撤走的不列颠岛上,他们却如鱼得水,在当地不列颠贵族的支持下,很快就打开了局面.

召来这些日耳曼人的不列颠国王沃蒂格恩本是个凯尔特血统的小贵族,原本以身份在罗马将军君士坦丁麾下效力。当罗马驻军撤退后,已经退役的君士坦丁被百姓推选为不列颠自治区长官,统治了约10年之久。他从喀里多尼亚的皮科特人中招募了一支100人的卫队,但在公元425年左右,这些卫兵突然将主人谋杀了。时任皮科特卫队长官的沃蒂格恩在一所修道院里找到了君士坦丁的儿子君士坦斯,请他出来接替父亲的职务,但很快又谋杀了这个年青人,然后假惺惺地大办丧事,随即将君士坦丁家族成员全部流放到高卢西北部的布列塔尼半岛(也就是与大不列颠岛对应的小不列颠),其中包括君士坦斯的两个弟弟:康沃尔公爵奥勒留和尚未成年的尤瑟(也叫约瑟,实为同一个名字)。最后,经过臣民们的多次劝进和他自己的谦让,“勉强地”自立为不列颠国王。这样的乱局给喀里多尼亚的皮科特人和苏格兰人带来了入侵的机会,他们于是频繁地越过无人防守的哈德良长城,侵入不列颠王国腹地,爱尔兰人也在不列颠西部海岸登陆。四邻交侵,沃蒂格恩难以招架,只得向日耳曼人求援,结果却给不列颠召来了最凶恶的征服者。

这不是盎格鲁人和萨克逊人第一次来到不列颠。在一百多年前,他们凭借良好的航海技术,便多次渡过北海,侵入不列颠东部,最近的一次发生在公元410年之后不久,结果被不列颠自治区长官君士坦丁击退。现在有了沃蒂格恩的召唤,萨克逊国王亨吉斯特和霍萨立即行动,大约在公元428年率3艘战舰出发,与盎格鲁人、朱特人和弗里斯人陆续在不列颠东南部海岸登陆,沃蒂格恩连忙出城郊迎。虽然双方的语言还不通,但当沃蒂格恩在宴会上见到亨吉斯特的女儿罗薇娜时,就立即坠入爱河不能自拔。亨吉斯特看出了这一点,便提出把罗薇娜嫁给沃蒂格恩,后者欣喜若狂,宣布将肯特郡割让给萨克逊人作为彩礼,这个决定立即招来不列颠人的一片反对,也导致了不列颠王国的分裂。

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沃蒂格恩此前与罗马元老马克西穆斯的女儿塞维拉结婚,在塞维拉去世之前,他们曾经育有几个子女。如今,长子沃蒂梅尔出于愤怒,与原先领有肯特郡的贵族圭兰贡联合起来,反抗萨克逊人。亨吉斯特措手不及,屡战屡败,只好撤到海滨,准备上船逃跑。眼看不列颠人就要得胜,但罗薇娜却在祝捷大会上的葡萄酒中下药,将沃蒂梅尔和圭兰贡毒死了。亨吉斯特乘机反攻,占领了整个肯特郡。沃蒂格恩见势不妙,便也效法罗薇娜,在埃姆斯伯里为萨克逊人设下酒宴,企图将亨吉斯特和霍萨杀死。但计划没有完全成功,不列颠人虽然在酒席上杀死了300名萨克逊人,却没能抓到亨吉斯特和霍萨。两位萨克逊国王借此口实,联合盎格鲁人、朱特人和弗里斯人向沃蒂格恩发动战争。在公元440年左右的埃耶尔斯雷普战役中,尽管霍萨阵亡,由其子埃什临阵继承了他的王位,但盎格鲁——萨克逊军队还是大破不列颠军队,随即接连攻下伦敦、温切斯特、林肯和约克等地,席卷了大半个不列颠。他们占据的这些地区,从此便叫做“盎格兰”,也就是后人所谓的“英格兰”。

至此,不列颠人丧失了几乎全部国土,沃蒂格恩率领残兵败将逃到西部半岛地区,在那里负隅顽抗。这一地区现在叫做“威尔士”,居民以不列颠凯尔特后裔为主,语言和文化都接近于苏格兰人和爱尔兰人,而与英格兰人明显不同。“威尔士”之名出自古盎格鲁——萨克逊语中的“瓦勒斯”,意思是“外国人”。这真是莫大的黑色幽默:侵略者竟然诬蔑原住民是“外国人”,以讹传讹上千年,至今已约定成俗,无法修改了

为了抵御盎格鲁——萨克逊人的侵略,沃蒂格恩在斯诺多尼亚山修建堡垒,定都于此。传说,他因为感到未来一片黑暗,迫切希望通晓未来,所以求助于巫师。巫师让国王去找一个无父而生的男孩,用此人的血祭神,方能转危为安。沃蒂格恩让部下四处搜寻,果然找到一个这样的男孩,名叫墨林·安布罗修,他的母亲不承认自己曾经与男人发生过关系,说孩子的父亲是一个非人的精灵。巫师得到这个男孩之后,就引领沃蒂格恩到一个池塘边,见池塘里面有两条大蛇(或是蜥蜴),颜色一红一白,正在激烈地搏斗着。巫师解释说,它们都是龙,白龙象征盎格鲁——萨克逊人,而红龙则象征不列颠人。二龙搏斗的结果是:白龙首先占据上风,但红龙绝地反击,转败为胜。巫师据此预言,盎格鲁——萨克逊人将无法消灭不列颠人,不列颠人将来必有复兴之望,只可惜沃蒂格恩在生前是看不到了。沃蒂格恩闻言,长叹一声,吐血倒地而死。从此,红龙便成为威尔士的标志,至今仍绘在威尔士国旗之上。

沃蒂格恩死后,不列颠人四分五裂,众首领各立山头。同时,康沃尔公爵奥勒留和他的弟弟尤瑟也从布列塔尼半岛返回大不列颠,自立为不列颠王。有些史料声称,沃蒂格恩国王其实是被这位奥勒留公爵包围在城堡里,并放火烧死的。所幸,此时的日耳曼人也抢到了足够的土地,特别是泰晤士河流域,各个部落纷纷忙着占地建国,无暇西进,这才给不列颠人以喘息之机。许多古代不列颠传说都宣称,在巫师(或神甫)的教导下,无父男孩墨林·安布罗修,即后世所谓的墨林,最终成长为一个有超自然力量的神奇圣人,能够呼风唤雨,起死回生,点石成金,撒豆成兵,而且特别擅长预言。而正如墨林的老师当年预言的那样,在沃蒂格恩死后,康沃尔公爵奥勒留率军攻打萨克逊人,俘虏并杀死了亨吉斯特国王。尔后风云突变,正如墨林在看到一条空中巨龙正在发光(吐火)时,对尤瑟预言的那样,奥勒留也被萨克逊人在宴会上毒死。于是,在公元460年左右,尤瑟继位为不列颠王,史称“龙头王”。

龙头王尤瑟即位之后,封墨林为太师,又封自己的亲戚格罗伊斯为新的康沃尔公爵。显然,康沃尔公爵在当时就如同现代的威尔士亲王一样,实际上等于不列颠王储。后来,尤瑟狂热地爱上了格罗伊斯公爵的妻子伊格娜,格罗伊斯发现二人相爱,便将妻子软禁在一座三面环水的城堡里,并派重兵看护,阻止她与国王接触。但在墨林的帮助下,尤瑟巧妙地躲开格罗伊斯设置的障碍,爬进城堡与伊格娜幽会,并使她怀孕。这个故事流传很广,版本甚多,是莎士比亚创作《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主要灵感来源之一。眼看伊格娜即将尴尬地临产,突然发生了毫不令人惊讶的巧合事件:格罗伊斯在战场上阵亡,龙头王于是名正言顺地娶了他的遗孀。不久,伊格娜便生下一子,名叫亚瑟。15年之后,龙头王尤瑟又被萨克逊人毒死,王子亚瑟于是顺理成章地继承了不列颠王位,就是后人耳熟能详的不列颠民族传奇英雄——亚瑟王。

上述这些故事尽管出自严肃的历史著作,但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信,实在难以断言。例如,萨克逊人居然能够接二连三地毒死不列颠王,而受害者的继承人却依然不吸取教训,真是莫明其妙。亚瑟王是中世纪骑士武侠小说的核心人物,历史人物一旦被完全文学化,就很容易丧失自己的本来面目。亚瑟王的传奇故事太多,无法搞清楚到底何者为真,何者为假。譬如说亚瑟王是罗马将军君士坦丁之孙,又是不列颠龙头王尤瑟之子,显然纯属后人的臆造,目的无外乎给亚瑟的脸上贴金。至于说他百战百胜,曾经致力于寻找耶稣最后晚餐上的圣杯,还进军欧洲大陆,与西哥特人交战,甚至攻克了罗马,就更加荒谬无稽了。不过,如若亚瑟王真有其人,那么他应当是一位好战,并且深得民心的不列颠国王,活跃于公元5世纪后半叶至公元6世纪初,生前曾经多次与盎格鲁——萨克逊人交战,但肯定没有统一过不列颠岛,其控制范围大概不过是包括今威尔士版图和英格兰的西南边陲在内的一小片领土。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