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老照片--爷爷奶奶和中国早期的明星摄影[5]完 -- handiman

共:💬36 🌺5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老照片--爷爷奶奶和中国早期的明星摄影[5]完

先说一声对不起,这个坑有一阵子了,感谢几位钉子户还挂念。开始写主要是为了保卫西河,后来才发现动笔太仓促,能找到的资料远比我想象的少得多,所以一直没有添。这最后就算是东一榔头西一棒锤,大家担待,权作“结尾”了。

http://www.talkcc.org/article/688984 爷爷奶奶和中国早期的明星摄影[1]

http://www.talkcc.org/article/689683 爷爷奶奶和中国早期的明星摄影[2]

http://www.talkcc.org/article/693037 爷爷奶奶和中国早期的明星摄影[3]

http://www.talkcc.org/article/696193 爷爷奶奶和中国早期的明星摄影[4]

从上回黄宗英黄老在良友的拍片经历接着说起。良友和中国电影界这些艺人一样在沦陷区苦苦支撑着,日子还算过得下去。有意思的是抗战中出生的我父亲和姑姑的名字都取了“勤俭节约”的意思。转眼八年抗战结束了,上海又热闹了起来。于是在1946年,爷爷奶奶终于多方筹措开起了自己的照相馆--良友照相馆,兼良友影迷社。地点就在重庆中路。(现在那里已经变成重庆路高架了。)开照相馆的目的很简单,自己照相既称心,又省好多的成本,还可以吸引更多的明星来店里。之前,明星们顶多来店里买照片,或跟影迷见见面。

店一开起来,生意好得不得了,明星们简直是络绎不绝。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你接收大员可以5子登科,就不兴我演艺人士多划拉两个粉丝?后来据统计,当年能称得起明星的,来良友照相的就超过50位。重庆中路本来就不是一条大街,顶多容两辆汽车对开,每次明星一来,那条街都不能叫街了,车都得绕道。但街坊邻里都没半句怨言,都是做生意的,你来凑热闹买我几束花我高兴,你来凑热闹捎带买我俩包子我也高兴...

爷爷这时对整套业务已经轻车熟路。照相,自己有人有设备有场地,冲印后面也有车间。只有上色这种费力气活外包了。当时彩色印刷还没普及,大多数“彩照”都是人工上色的,虽然现在看起当时的彩照来人的嘴唇太红,人的衣服颜色太旧太土,但当年那可是了不得的技术了。那家专做上色业务的作坊,最后竟然顾了50个人才赶得上良友的出货量。良友的黄金岁月就是那个时候,日出货1万张照片,而且邮寄全国很多大城市。父亲小的时候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家里有没有要寄的照片,有的话就扛上他一包去邮局。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艳丽”的周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再来两张,看来金嗓子当年没少签名。

良友生意越做越大,也越做越正规。有自己专门的产品目录本,甚至把最新的目录寄到大客户,老客户家里。每天到店里来的客人只要拿过目录,打打勾,写写数量,就可以等着拿货了。不过对于发烧友来说,这些还不够,真正的发烧友据说是手捧着还没完全晒干的最新照片就往外走的,回家干了再剪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龚秋霞 (坐) 王丹凤 (立 ) 龚秋霞

周美华 白杨

爷爷主外,奶奶主内。奶奶这个人一生好动,好说,好交朋友,天生是一个好公关,明星们来了,都是她照顾。来的大多是女星,女人家的自然好帮个忙,说个话什么的。光是这些,到还好办,问题是每天门口的影迷太热情,奶奶每次都得充保镖,来了护着驾往里冲,要走了报着驾往外杀。相当与重体力劳动了。奶奶这个人出手大方,办事利落,自然在演艺圈里处了不少好姐妹。但是她对电影界太熟了,到底闹出一个洋相来。

话说良友知名度提高后,不光影星们来,戏曲明星们也开始来了。当年上海最红的越剧红星戚雅仙也约了一次来拍照。据老人们讲她演的《白蛇传》等苦戏(哭戏?)大家都是带着好多条手绢去看的,否则后果自负。奶奶虽然不是越剧迷,但是戚雅仙的大名还是如雷贯耳的。所以拍照那天大门外听见人群的吵杂声,她也特兴奋,从店里跑了出来,一边跑,一边喊“戚雅仙来了,在哪儿呐,在哪儿呐?”说话功夫只见她眼前一位穿着朴素的“普通妇人”亦然成了大红脸。敢情这位就是,奶奶竟然在离她不到一米的地方还抻着脖子往外看呢。这也不能怪奶奶,台上台下上妆不上妆反差太大,估计连“戚粉”都认不出来。好在人家属于那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了,没往心里去,大大方方地照像,后来还跟奶奶成了朋友。再后来爷爷常常受邀,去给戚雅仙的现场演出照剧照,这么一来家里的戏票就源源不断了,奶奶到后来也成了越剧迷。不但明星喜欢来良友照相,普通人也喜欢来照。赶上这里正好有“明星照”的条件,当年很多时髦的年轻人都圆了自己的明星梦。近年出版的《摩登外婆》一书里,还专门有一章讲到一位老影迷来良友拍明星照。我见过那张照片,第一印象是,怎么看着不眼熟呢?后来才搞明白,原来是普通人。

日子一天天过去,国民党败退,大上海解放,这丝毫没有干扰良友的运作,因为爷爷总能去捉摸大家到底喜欢买什么样的照片。比方说建国后,良友就在明星照的基础上推出了全国各大城市风光照,北京十大建筑照,国庆10周年照等,照样全国各地地每天过万张地寄。当年风声鹤唳的三反五反,没他什么事。因为在那之前抗美援朝全国募捐,他一高兴,捐出大半家底儿,虽然买不了一架飞机,但一只机翅总还是有的。这样的积极分子,谁会去反他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古代神话人物

爷爷这个人花钱很有一套,就是该省的省,该花的花。他既可以连着20多年每天中午在淮海路上的沧浪亭只吃一碗面作午饭,可以内衣破到不能补了才扔,也可以每周末带着父亲他们去福州路大批大批地买原版外国唱片小说,也可以花上千元买好相机。奶奶呢,更是一个不知道世界上还有银行这一说的人。她收干女儿就收了10个,都是些家里不宽裕的孩子,这一年下来光文具衣服压岁钱一项就不是个小数。她去世时,还有来参加追悼会的老人回忆当年自己结婚时候奶奶对她的帮助。那天奶奶去参加婚礼,看到新娘子不出来,在里间哭,就问“嗬,你这个新娘子怎么哭得这么伤心呢?”后来搞明白了,客人一下子来得太多又添了好多桌,两个新人本来就没积蓄,可钉可卯订的餐,这回连饭钱都交不上了。奶奶一听豪情万丈“那别哭了,你这钱我给交了,就当我的礼金。”

这转眼就到了1959年公私合营的时候。当时爷爷奶奶共开了四家店,良友照相馆,良友影迷社(分开来专卖照片),一家床上用品店在城隍庙,一家文具店也在城隍庙。后两家店是奶奶开着玩儿的,不赚但也赔得不多,靠照片生意养着。当时上海对大多数产业都采用了赎买的办法。具体爷爷的这几家店作价多少我不知道,反正爷爷没要,用他的话说“反正都是新社会了,就算给国家作贡献了。”成了公家产业之后,良友照相馆和青鸟照相馆合并,正式改名青鸟。爷爷作为青鸟的经理继续留任,奶奶则到了上海图片社工作。若干年后,上图社变成了新亚报业。后来不知道,新亚的报人们为什么又跟包子干上了。前几年我回国,父亲指着满街的新亚大包(连锁包子店)说你奶奶的医药费是从这些“大包子”里来的,弄得我一愣。后来才弄明白渊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公私合营的当天。(右边那张里噘着嘴的是我小叔叔。)

也就是从公私合营起,明星照业务慢慢消亡了。因为当时的时代已经不允许了。再后来,就是文革。那个时代,全中国没有一个家庭能够幸免,爷爷奶奶也不例外。伤心的事还是不提了。一个人总添伤口是没长进的,重要的是下次别再重蹈覆辙,别再受伤。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张照片是建国后不久,店里一位雇员被保送学习前的临行照。一张张稚气的脸,谁会想到他们一个个后来都是各大报社,画报社的摄影主任,总编呢?甚至90年代他们退休后,还有几位被聘请到各个新兴的婚纱明星摄影楼里当顾问。

尾声:

爷爷去世于1974年,死于癌症。(我的外公也是同年去世,也是死于癌症。)爷爷临终前,在神志清楚的时候,一直在问父亲“现在几点了?”没人知道为什么...爷爷去世的地方卢湾区中心医院,现在已经被改成一个巨大的尖塔状建筑,父亲每次跟我路过时都说,那里对他来说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纪念碑。

奶奶文革后从下放地后回到上海,睹物思人,不忍再在老屋住下去,遂决定孑然一身去香港。本来还想着东山再起作一番事业,无奈年岁不饶人,只好作罢。奶奶活到2003年,在上海去世。临去龙华火化那天,车子先在我父母住处停下接了些亲属,然后去了洋浦区的一个花店取鲜花,父亲发现这家店就在爷爷奶奶小时候一起长大的那条街上。车子再开,又路过了奶奶年轻时当老师的学校旁边,最后车子从重庆路高架上开过。一生好动爱热闹的奶奶,竟然在临行前把自己的一生住过的地方又走了个遍,您是要最后看一眼吗?人这一生啊!

元宝推荐:雪个,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