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洋蝈蝈土蝈蝈 -- 二草

共:💬10 🌺1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洋蝈蝈土蝈蝈

洋蝈蝈土蝈蝈

九月份到十月中下霜之前,是洋蝈蝈吆喝叫喊歌咏比赛的季节。听着洋蝈蝈振振的叫声,不由得我马上想起了土蝈蝈、蛐蛐、蚂蚱、蜻蜓、螳螂、知了等等,点缀着我们无忧无虑天真愉快金色童年的那一切。

细说洋蝈蝈之前,先说说我们熟悉的土蝈蝈,这样才好有所比较啊。

以前北京的小孩儿都知道大肚子蝈蝈(现代就知道玩电子游戏的小孩儿们,大概连蝈蝈蛐蛐长什么样都不知道了)。蝈蝈生长在草丛中或是农田里(不是稻田,蝈蝈不会游泳),麦田玉米地之类的地方,不知南方是不是也有蝈蝈。

蝈蝈与大蚂蚱的长像基本差不多,体型很接近,基本是绿色的,不少蝈蝈头上、背上、腿上带有土黄色褐色的条纹。与蚂蚱相比,蝈蝈绝对是粗壮级的。蝈蝈长的绝对不秀气,膀大腰圆、五大三粗,身长五至六厘米,腰围四至五厘米,大的可以到六厘米。所以人称“大肚子蝈蝈”。北方人常常用蝈蝈来形容说一个人特能吃,有顺口溜为证:“大肚子蝈蝈刘四海,一吃饽饽吃二百,一喝汤喝一缸,一拉屎拉两筐”。

蝈蝈与蚂蚱不同的是,蝈蝈不但会跳而且会叫,那叫声是相当的响亮震耳:“嘓嘓,嘓嘓”,于是由此得到大名“蝈蝈”。

城里没有蝈蝈,蝈蝈都是从郊区农田里来的。有的农民手很巧,他们用秫秸杆(高梁杆)的皮编成小巧玲珑的笼子(形状是将一个正方体的八个角削平的十四面体),笼子快编完时,将一只从地里捉来的蝈蝈放进去,再封上口。手里拿着装有蝈蝈的精巧小笼子,任你翻过来倒过去地怎么看也找不出最后的封口在哪儿。手巧的农民大叔,在一根扁担的两头分别吊着一个半人多高的木棍三角架子,架子里栓着拥挤着几百只绝对是艺术品的装着蝈蝈的蝈蝈笼子。他们挑着扁担天亮前出发,一路走到城里来。大中午,太阳火辣辣地当头照在胡同里,挑担子的大叔将由扁担连着的挤满蝈蝈笼子的两个三角架立在太阳地里,自己蹲在树荫下吃着带来的干粮,那几百只蝈蝈在太阳下震耳欲聋的大合唱大合叫着。“啯啯,啯啯”的叫声比什么都灵,把我们这些小孩儿无一例外地都招到了挤满蝈蝈笼子的三角架扁担旁边。

花一毛钱买一个蝈蝈笼子,兴高采烈地将笼子小心翼翼地挂在房沿下,就可以听自己的蝈蝈独唱了。每天喂蝈蝈几片青菜叶黄瓜皮,这哥们就会不停地唱上一个月或是两个月。据说喂绿葱叶最好,因为葱叶是辣的,蝈蝈吃了辣葱叶受到激励,于是叫的声音就会格外的响亮。但是我是从来听不出什么区别来,反正蝈蝈的叫声总是嘹亮得没得说,没法儿挑剔的。

还是小孩儿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蝈蝈的叫声不是张开嘴巴由嗓子里发出来的,而是它们的大腿摩擦肚皮发出来的。我们曾经大眼对小眼地盯着笼子里的蝈蝈,看它是如何弄出这嘹亮震耳的声音。蝈蝈的脑袋一动不动,嘴巴绝对不张,而它的两条大腿却在有规律地前后运动着,于是,啯啯,啯啯的声音就传了出来。

我在美国北方南方住了二十多年,通过亲身实践知道美国也有蚂蚱、蛐蛐、蜻蜓、螳螂、知了,而且它们的长象与发出的声音与中国的同类们没有什么大区别,几乎是一模一样,反正我是没有本事区别出来哪个洋哪个土。但是美国没有蝈蝈,至少我没有听见过蝈蝈叫。

别忙,美国没有的是土蝈蝈,但是美国有洋蝈蝈,除了叫声特嘹亮这个相同点之外,我的感觉是它们不与中国的蝈蝈同类(等会儿下面细说)。中国的蝈蝈是夏天欢叫,而美国的洋蝈蝈是不到秋天不出声的。洋蝈蝈儿的大名是:“Katydid”(美国出版的英文词典上有这个词,但是中国出版的新英汉词典上就没有这个词),据说是因为它们的叫声听起来很像:“ka-ty-did,ka-ty-did”。于是被美国老百姓命名为Katydid(就如同中国的蝈蝈儿如何得到了自己的名字一个样)。但是,我是无论如何正耳侧耳细听认真听,也没有听出来“ka-ty-did”来。

我们开始知道洋蝈蝈儿katydid这回事,是来到美国南方教书以后,我不记得住在北方时听到过洋蝈蝈儿的叫声。我估计整个夏天洋蝈蝈儿还在长大成熟的阶段,所以听不到的哥们儿的叫声(昆虫发出声音的目的非常明确:求偶找对象)。九月份初秋天气凉快了之后,就能不时地听到周围树丛中树林里传来的非常嘹亮而有节奏的“gei-gei-gei,gei-gei-gei”的叫声(这里gei发第一声;而不是ka-ty-did),开始的时候是这儿一声那儿一声,孤零零地独唱,几天过后渐渐地成为此起彼伏的合唱。这绝对不是“啯啯”地蝈蝈儿发出的叫声。于是我们把洋蝈蝈儿命名为GeiGei虫。

我听了近十年洋蝈蝈儿GeiGei虫的响亮叫声,但是一直不知道这哥们长的什么样。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美国的洋蝈蝈儿不住在地上草丛中,人家趴在高高的树枝上藏在树叶里。而人类的祖先虽然说是爬树能手猴子,但是经过这多少万年的进化(退化?)到了现在,已经是把爬树的本事全丢掉了。所以我只能是竖起耳朵倾听着震耳的“gei-gei-gei”,瞪着眼望着那藏着GeiGei虫的高高的树枝,束手无策,没辙,干着急。这时候我是非常理解“望洋兴叹”这个成语的含义了。

倾听着“gei-gei-gei”,眼睛寻找着声源,心里计算着大致的距离,根据其震耳的嘹亮程度,我估计,这洋蝈蝈儿GeiGei虫的个子怎么也不会比大肚子蝈蝈儿来的小。

几年前的秋天,又听到洋蝈蝈儿GeiGei虫放声高唱,我的好奇心又跳了出来:这家伙倒底长得什么样啊?虽然人类的胳膊和腿退化得轻易爬不上高高的树枝,但是咱们有进化聪明的脑袋啊。脑袋一转主意出来了:到生物系问昆虫学教授去。教授一听就笑眯眯了,马上随手到书架上拿下一本昆虫手册,三下两下翻到几页真实尺寸的彩色照片,说:“瞧,这就是Katydid!”我一看,咳,这跟我们熟悉的粗壮蝈蝈儿真不是一回事啊。照片上是好几种不同的katydid,长得比蝈蝈短一截瘦好几圈不说,还都是一样的翠绿颜色(绝对没有夹杂土黄色),katydid 长的相当的秀气,一对绿纱的翅膀不算小,这GiGei虫与粗壮的蝈蝈儿相比,是相当伶俐秀气的小姑娘。我很怀疑:就这么小一个玩艺儿居然能弄出那么大的响声来。

听说洋蝈蝈儿 katydid 翅膀旁的肚皮长得特别粗糙,翅膀摩擦在这粗糙的肚皮上,于是发出这响亮的“gei-gei-gei”叫声。

两个星期前的一天,我有机会亲眼目睹了洋蝈蝈儿的尊容。那天中午走过校园,满耳皆是此起彼伏的“gei-gei-gei,gei-gei-gei”。我的耳朵告诉我,其中的一个声源不是发自高高的树枝上,而是来自一棵四米来高的Dogwood(春天开花的观赏树,花朵白色或是粉红色,直径6-8厘米。有意思的是这些花朵是边开边长大,历时一个多月。北京没有这种树)。

我马上放慢了脚步,轻手轻脚地接近这棵树。这“gei-gei-gei”不是来自树稍,而是来自一人多高的中部。非常好!我走到了树的跟前,洋蝈蝈儿katydid居然没发现,仍然在那儿大声喊叫着,或者说大声鼓噪着。顺着声音,我左寻右找终于看见了一只绿色的洋蝈蝈儿趴在比我的头顶高半米的一片绿叶子上。洋蝈蝈儿也就一寸(3厘米)那么长,它的长象与蚂蚱不是一回事,头很小,身体苗条,显出那么几分秀气,它的一对不小的翠绿色翅膀就像撑起来的一条绿色长裙,遮住了下半身,所以看不见它的腿什么样。因为离得还是有点远,我看不清楚这哥们到底是怎么弄出响亮的“gei-gei-gei”声音来的。半分钟后,洋蝈蝈终于发现有人在旁边盯着它,不唱没声儿了。但是它也没跑,仍然趴在哪儿,任我左右细看乱观察。可惜的是,我手中没有望远镜或是照相机。

不少美国人把不同种类的鸟儿养在笼子里当宠物,也有养蛇养蜘蛛为宠物的。但是我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美国人把洋蝈蝈儿放在笼子里听叫声的。

下霜之后,洋蝈蝈儿 katydid 就没有声儿了。

2006-10-1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