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杂碎篇:我老家的抗战故事 (1) -- 三儿

共:💬49 🌺18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杂碎篇:我老家的抗战故事 (2)

偶像都来了,抓紧填坑哈。我贩卖的都是些三手材料,疏漏之处在所难免,马甲兄的补充跟我的原文差不多长,惭愧呀。

我的老家在冀东,抗战之后当地的部队出关最早,扩充最快,但也最被林总瞧不上眼,呵呵。关于子弹的价值,二十斤小米的当地市场价,这个数字我应该没有记错。可能问题是流传的数字没有随行就市的浮动,大家谈论的或许是八年抗战中的最高价。现在经历过抗战的人越来越少了,民间传说在细节上的出入也在所难免。扯东扯西,我写到哪算哪,大家就将就着看吧。(写个原创不比写论文容易啊,下次一定先列个提纲,这次就凑和着来吧)

至于为什麽子弹价格越来越便宜,我想除了粮食紧张之外,常年的战争,进口原装子弹的消耗应该是很多的,民间散落的子弹壳肯定也越来越多,而八路军每年的消耗又大致是个固定的数量,子弹壳价钱肯定要降。随着根据地军工厂技术的改进,子弹壳成本的降低,土造的子弹越来越便宜,性能价格比得到改善,这也许会对进口原装产品构成降价压力了;另外,后来伪军的逐渐增多,他们对弹药的管理应该不如日军那麽严格,后期看出来日本人快不行了,长官说不定也主动贩卖一些弹药给八路军,除了捞些钱,最主要的是给自己留后路,进口货的货源可能也会多了起来;还有冀中冀南属于“治安恶化区”,战斗激烈,民间的弹药可能会较多,那里的子弹价钱应该会更便宜些吧。而我老家的县城,在日本投降的前后才光复,并且当地的战斗其实并不很激烈,长期处于零敲碎打的状态,或许价钱会高些?

另外我汉三本人也一直有个疑问,仿佛在红军,八路军时期战士的子弹都不多,但是随着战争的进程,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子弹似乎是相当的充裕,难道是中国开始自己生产正规的军火了吗?(根据地土造的不算)河里的朋友们有谁能帮忙解释一下原因吗。

前面提到我大伯走在路上遇险。要说日本鬼子是天天朝路上的老百姓放枪吗,也不是。就是放枪的时候是一定照人打吗,也不完全是。那个时候,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刀把子在人家手里攥着,人家怎麽高兴怎麽来。什麽时候想练瞄准了,就找路上的行人当活靶子练;什麽时候想找乐子了,就往路上人来的方向搂两枪,看着大家一轰而散的样子好玩。有的时候累了,无聊了,也许就不放枪了,谁知道呢。看心情,也看环境。什麽环境呢,就是抗日战争的大形势。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