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关于“工分制”的惨痛回忆 -- 嘎嘎

共:💬118 🌺123 🌵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看了楼下诸位的帖子,俺也来说说俺知道的情况吧。

  俺是正儿八经的师范学校毕业生。

  俺幼年至工作之初所居之地属于城乡结合部,当时叫公社,后来叫乡,但属于市内建成区。家严是工人,属于吃国家粮的;家慈是农民,是市区里的农村户口。

1、师范的级别及毕业生身份问题。

  师范类学校分中等师范及高等师范(建国后不久似乎就取消了初等师范学校,因此讨论60年代后的事似乎不必涉及了)。

  中等师范学校的名字一般叫“(XX省)YY师范学校”,正常情况下招收的是初中毕业生及同等学历者,学制三年。当然这只是正常情况下。在文革结束后一段时间,因为师资力量的极度缺乏,全国大范围内都曾经有一段时间内招收过高中学历者,学制各地不同,有的是一年,有的是两年。不过据我所知,大多数地区都是一年。毕业后正常的去向是到小学当教师,个别人有去初中的。

  高等师范包括师范专科学校和师范大学,学校的名字一般叫“XX(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简称师专)、“XX师范大学”(简称师大)。通常师范大学是大学本科(简称大本或大学),学制一般是4年,师范专科学校是大学专科(简称大专),通常学制是3年,个别有2年的。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去向一般是大学教高中,大专教初中。但那时大多数城市里的中学都是完全中学,即5年(80年代后改6年)一贯制,因此这些人教初中或高中很多都是由所在学校决定的。县里一般初、高中分设,因此这些人的区别比较明显些。

  以上这三种学校毕业生均是国家干部。中等师范生毕业转正定级后为行政24级,大专、大学依次上推。

  另外文革及以后一段期间有很多以工代干、顶替等情况,这些人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了,有的拿工人工资,有的拿干部工资。

  正式国家干部的工资,在全国11个工资区内,没有任何一个区的工资会低到十几元钱。即使是学徒工,最低也是16元,并且每年都要涨(好象是每年涨2元,最长学徒3年),出徒后也得20多元。

  2、农村地区家里有吃皇粮的

  农村地区如果家里有吃皇粮的,家庭生活水平如何要看两个方面:一个是家庭负担情况;另一个是看当地生产小队对待这种家庭是什么态度。

  家庭负担情况对家庭生活水平的影响简单明了,负担重就生活困难,负担轻自然就稍好一些。而生产小队的态度对负担重的家庭的影响就很关键了。

  以我的家庭为例,我母亲所在的生产小队对这种情况的家庭可以说是非常歧视的。农忙时,重活累活派给我母亲她们,干不干就这些活;农闲时,一大早出来到街上等着,队长分完了以后对这几个工人(或干部)家属说,没活了,回家吧。我弟兄三人,因此我家年年得给队里倒找钱。以我父亲每月37元的工资,生活非常艰难。而队里一个情况与我家完全一样的家庭,因为男主人是队长的弟弟,因此女主人农忙时就可以干一些轻活,农闲时也可能有活干,他们家的生活要比我们家好得多得多。

  家慈至今记得,那些年月,新鲜葱上市时,看着别人买来吃只能干咽口水,家严粮本上的细粮都是换给他的同事,以便能够得到多一点的粗粮且价格还低。我之所以上师范学校,原因就是因为上师范学校国家给的补助多一点,家里基本不需要花钱就可以上完学,并且毕业后还能挣工资补贴家用。

  3、民办教师

  民办教师各地的情况不同,根据我所了解的情况,基本上是稍富裕的地区、当地乡村干部重视教育的地区民办教师的待遇稍高点。有的是直接给钱,从几块钱到十几块钱不等,有的是算工分,有的是给一些实物补助。

  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只是说一些我了解或亲身经历的情况,也许不具有代表性,只是说一些事实。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