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也来说个中师毕业生60年代70年代的农村生活 -- 十八亩段

共:💬153 🌺85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我也来说个中师毕业生60年代70年代的农村生活

这位中师毕业生是本家亲戚,走出学校年代应当是60年代初,绝对在文革前吧,他生活在皖南山区,离屯溪、黄山不远,2~3百里路而已。

文革结束,78年前,他的工资才40几块钱,加过工资没有,不得而知。他有四个孩子,五朵金花得算上她们的妈,呵呵。他家的日子可是全村(以至在整个大队)数一数二的好,他的老婆根本就不下田干活----不出工,可他的老婆漂亮、非常勤快、出名的能干,她只干家务,外带点副业。带四个孩子,出不了工,很正常,这位母亲生产(人口)、家务两不误,家务主要是养猪,养的也不算多,2~3口,卖了除去小猪的投入,能挣100多块,养鸡鸭是为自家吃鸡蛋……。丈夫烟酒不沾,工作尽责,70年起竟当上了了校长(那时叫校革委会主任,文革结束就叫校长了),他的工资多半可以存入银行,以至70年代初,就盖了当时全村(可以说方圆50里)最气派的“豪宅”。他老婆一辈的小姐妹中,自然就传出“嫁人要嫁象XXX”的佳话来了。

那一带农村,愿意嫁给一个吃皇粮的,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初,差不多持续了两代人啊,在那个“吃饭靠集体,花钱靠自己”的年代,一工一农的家庭模式,优点凸出。别看那才四、五十块钱/月的工资,甚至才三十几块钱/月,解决一个农村人的口粮钱,即“倒找款”,孩子少的话,真是小菜一碟。孩子多,即使象我那位亲戚,四个丫头,那也不困难呢,不然哪来钱盖了“豪宅”呢?那年头,即使贪污,一中学老师,都没处去贪、去刮哎。吃菜有自家菜地,比两个低工资组成的家庭还要好,那时,几乎家家菜地里的农作物,都长得绿油油的,深绿、墨绿,一看就知道。至于鸡蛋换钱买盐,那只是少数极贫困农家的事。他的两个拿同样工资同学组成“城里人家庭”,日子一定不好比,盖房子,根本没门。

中药材、草药材什么的,在那一带,解放前就是本地出产。集体化前后都没有任何改变,收购人由私商改为国家而已,因为那是个人与国家收购系统的交换,就跟鸡蛋是一样,蚕茧、蜂蜜、蜂蜡、兽皮、山货……,哪有什么生产队、大队管的事?一人进了山采药、打猎,一无所获并不是不多见,算不算出工?根本没法集体化,听上去也很好笑。

BTW,工会会员费与国家职工的医疗保障似乎没有关系。工会费好象是工资的某个百分比,低于某个数字的工资,工会费就按某个固定数字,我知道,学徒工的会员费从第二年起收,一律收五角钱。货真价实的中师毕业生当上了国家教师(吃了皇粮),17块钱的工资,那么,不是这个“中师毕业”出了毛病,就是这个“国家教师”出了毛病。

另外,一个生产队由一百多户组成也没听说过,因为,当初之所以要分出生产队,就是生产大队的规模太大。我们那里生产队一般十几户、二十几户,三十几户的就要分成两个生产队了,分队的事时有发生,公社甚至大队便可以决定此事的,因为不涉及太多的土地分割、合并。一百多户,且算一百五十户吧,那是个小的大队规模,人口700、800的大队,有的是,当然人口1000、2000的也多的是。至少南方的几个省市都是这样的情景。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