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关于分田到户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 -- 听枫

共:💬230 🌺136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纠正几句:

农村集体劳动,人员无疑有“磨洋工”的现象,劳动效率不高。比如,集体生产队时,从开始收割到最后粮食入仓,能拖一个月的时间,而分田到户后,三五天就完了。

1。“分田到户”提高了农民的劳动效率(而不是粮食产量)。以前集体时“磨洋工”要干一个月的活,“分田到户”后三五天就干完了。生产率提高后,才能有大量农民从土地上游离出来,成为“氓流”或民工。有了民工才能打破城市工人的铁饭碗。

三五天VS一个月,听上去效率提高6~10倍,了不起啊。

请教:

1。有没有机械的“介入”,例如收割机什么的?

2。运输这一环节,有机械介入没有?

3。脱粒,肯定有机械、电的介入?

4。干燥这个环节,分散干燥,肯定快了,原来队里打谷场,一千、二千平方米,现在二十家三十家的晒谷地总和八千、一万、甚至更多平方米,效率“高”在这里。

5。入库,原来由生产队保管员一个人,最多队里再给添了几个帮手来干这件事,现在恐怕是男女老少齐上阵,干这件事的人力相差悬殊,能得出效率大大地提高的结论么,呵呵。

再说一句“磨洋工”。磨洋工这个事儿,肯定有,但在主流农民身上是没有的,至少是看不出来的。有,主要在青年农民身上,单干了,利益驱使吧,干劲十足与干劲“五足、一足……”确实大不相同,但是在中年以上的农民身上,体力上也“爆发”不出太大能量了,他们稳定发挥,“干活就要有个干活的样子”是他们的生活哲学,到哪儿都这样干活啊,要么不干。所以总体上讲中国的农民,干活不磨洋工。

城里人、年轻人,尤其是年轻的城里人,在这件事上容易先入为主,容易想当然,可以理解。孔先生的论述,大体上不错。谢谢。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