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关于改革开放后粮食产量增长的几个要素 -- flyingcatgm

共:💬52 🌺3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粮食产量增长的种子70年代埋下80年代发芽

我们老家农业生产有两个提升阶段:

第一个是70年代、开始推广使用化肥。根据我接触到的信息,当时一些头脑灵光的农名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在自留地里施用硝铵尿素、玉米的产量陡增(那个时期其他地方成效斐然的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在我们老家由于地形地貌、资金投入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效果很差、近乎于打了水漂)。

但是70年代各种灾害性气候发生的频率偏高(不只是我们老家局部现象,后来我看到过一篇论文,提到70年代也曾经连续三、四年发生了范围波及全国、程度和1959-1962年相当的自然灾害),但是从1978年到1984年这五、六年间,出奇的风调雨顺;物质和技术基础已经打好、农民的生产热情又恰好被充分调动起来,农业生产的潜力一下子就给释放出来了。

到了1984年以后这个势头被遏制,农业生产又重新进入了一个缓慢增长乃至停滞的时期,“三农”问题开始越发尖锐起来。

全国其它地方的情况我不了解,我们老家那片这一阶段是靠推广杂交水稻、杂技玉米等良种,推广作物轮作、套种等新的生产技术,开展“坡改梯”(坡地改梯田)、种植生态林等生态工程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其实也就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推广种植烤烟等经济作物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效益(推广烤烟种植的最首要目的是给地方财政创造财源,降低财政赤字额度),以此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缓慢向前发展--这算是第二个提升阶段。

但是无论如何,改革前五年那种农业生产井喷式发展、农村生活一片火红的景象再也不能重现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