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关于改革开放后粮食产量增长的几个要素 -- flyingcatgm

共:💬52 🌺3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还是从科学的唯物角度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前面中的一些“据说”并不确切。化肥(还有农药)良种文革时既没达到大规模生产也没有达到大规模推广的层次,而是大规模建设和研制改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就是那时的成果)。正如同现在搞实业,一开始不可能脱离建厂房购买设备的大规模基础建设阶段,投入巨大但是基本上看不到回报是这时的典型特征。而且是要建工厂的规模越大,其周期越长投入越多。对于中国则是完全从一片空白中建立起整个现代工业体系,还不似德日的在原有基础上的重建,因此把改革前中日德的差异说事,那些人明显就是一些历史白痴。化肥(还有农药)良种大规模生产和推广是改革后的事情,当然是前面建设的必然,因为人们搞这些建设毕竟不是象文人一样为了做秀,就如同厂房建成设备安装调试后自然要源源不断地生产产品一样。但是正如一个工厂基本建成后接手的新厂长必然可以享受产品的量产和利润的回报,但是如果贪为己功那么不但很荒唐而且更是只能说是品质恶劣,中国社会工农业也是如此。这才是典型的多少个馒头的故事,可是许多人说三道四的时候却在这个最贴切的事例上装聋作哑混淆是非。

  如果有人抱怨不能立竿见影不能忍受为了后来的实业必须经历一段长时期的艰苦创业而妄图过早地安逸享乐,以此为借口中途退出甚至变卖一切而过上“好日子”,那么势必断送整个事业。现在许多人羡慕德日,乃至后来的哈韩,可惜他们只看结果不看过程,放到自己身上他们却不能接受那个必不可少的过程,更别说德日曾经采用的更为严苛的“共产主义”配给制度。到现在为止,一些中国人见过的“市面”享用过的进口高级商品往往是许多到华投资成为他们老板的中国人的后来居上的韩国人所望尘莫及的,到现在我们的这些人还经常用这种“见多识广”来满足自己那点可怜的“阿Q精神胜利法”。可是现在谁是发号施令的老板,谁是被呼来唤去的打工仔,已经高下立判。

  中国的农业更是如此,无论农业自身的土壤整治水利建设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对于中国这个传统的农业国在工业化之前的条件和效率之下。没有农业的支持,在经历了民国的连续战乱以及蒋介石搜刮一空(蒋在离开大陆之前仅税就已经征到了七八十年代),那么工业化条件农业生产所需的农用机械机灌设施化肥农药又从何种而来,与之适应的国民教育水平和科技水平又是从何而来?靠重复历史上文人公子摇扇之余的“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看过《宰相刘罗锅》的人不会忘记和珅和他的大小老婆每餐之前就象基督教饭前祷告一样总来这么一个仪式)的怜悯同情(这本就是出自文人居高临下角度怜农悯农诗)是根本办不到的,这种文人风花雪月之余的怜悯同情的从开始到现在也有近千年了,但是煽情代替不了现实,信息数字当不了物质资源。的确你可以轻易盗版复制成千上万的信息数字产品,但是对于机器设备你永远做不到这一点。总而言之,离开了传统中国社会下九流产业的现代化,光靠上三流传统从事人类精神工作事业的人士改用现代词汇的煽情是不可能改变看天吃饭难保温饱的传统农业困境。

不错,的确现在许多上三流的先生小姐们也是从农村出来,也曾干过农活,但是那已经是历史了。他们的忘本可是有着历史传承的,而且大跃进的卫星数字和改革后的盛世新衣不出意外主要是他们推波助澜推动起来。现在有些人不还是信誓旦旦地宣称科学的精神是数学么?大跃进的卫星粮食数字,改革的GDP经济数字,可以说都是这种思维的产物。纸上谈兵,精神万能,立场决定一切,于是乎改革开放的分田到户成了粮食这种物质生产的决定因素。不过试问如何解释南街村华西村现象?如何解释农民为了那长年拿不到的低得十分可怜的血汗工厂的工资背井离乡?于是乎一切一切都被他们用奇怪的说辞所解释——跳楼秀、恶意讨薪、越级上访……,五花八门,光怪陆离,真是丰富多彩的中特主义盛世小康。他们对此视若无睹,什么北韩(哈韩族对朝鲜的标准称呼)这那,完全忘了自己当年曾经面临类似的困境的事实。

上面所列各条,只要是一个正常人不难看出只有后三者是物质的因素,是物质条件的改善提高而不是前者需要抬出来的提高积极性的改革版“大胆”。这些也是现在的农业和之前中国传统农业的根本性差别,是传统的小农经济所无法企及的,大多也是靠农业农民自身根本无法实现的。他们就不去当然更不愿意面对历史事实: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自耕农也是占了很大的比重,而历史上土地上完全产权私有还不是改革后的土地承包仅仅拥有使用权。如果分田到户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有如此之功效,试问如何去面对历史而圆自己这个谎言呢?

另外,改革之初开始降低积累率并减少对农业的征收(相应结果就是降低了战备),同时又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农民自己余粮增多收入提高是很自然的事情。不过这种撒手先生好像并不需要特别的智慧。同时别忘了,把文革时期的经济贬得一塌糊涂其实也是作茧自缚。为什么?因为79年中国还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对越战争,而且整个八十年代还一直冲突不断。打仗靠的是物资,当然用我们现代文人的语言就是需要钱,打的是后勤。如果文革真如决议所言,那么邓先生当年靠什么打仗同时又给工人涨工资并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放到现在的改革盛世这么办,如打台湾试试看,能不能做到这一点?要知道当时中国还面临着苏美两大阵营的制裁和封锁,打仗不可能象蒋介石那样靠外援。

希望一些伤痕文学的牺牲品,尤其是读了一些书就自命不凡的八十年代以后年轻人,以及那些因为文革时期家庭因素而心理变态的后生,凡是多问个为什么,不要偏听偏信,不要将来历史轮回了,又反戈一击以控诉文革的方式控诉改革,这种打死老虎的本事还是省省吧。更要说明的一点就是别因为感情因素把文革(政治)运动和文革时期混为一谈,因为痛恨文革运动就否定当时的一切,最好一是一二是二。你这样做难道感觉不到实际在变相为改革抹黑。为什么?当前的舆论一般承认文革运动严重冲击并负面影响了文革时期的经济建设,相反改革运动则是改革时期的经济建设动力,这样除了说明改革的经济路线的彻底失败好像不能说明其他。你想文革时期在那么大的负面因素下居然取得了那种经济成绩,改革时期在这么大的正面因素下居然把整个产业变卖一空,还不说改革近三十年的人口增长也不过比文革时期多一点,比改革前的增长要少了近一半这个事实。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