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关于改革开放后粮食产量增长的几个要素 -- flyingcatgm

共:💬52 🌺3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尿素
家园 1980年进口尿素2800万吨

国内化肥产能有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1980年开始陆续投产。1980年进口尿素2800万吨,才是关键因素。

农村生产方式的变动,历史上可与“分田到户”类比的,是“土地改革”。“分田到户”前与“土地改革”前的生产方式有某些相似之处。

“土地改革”前的土地集中在地主手中,地主或者雇“长工”经营,或者将土地租给佃户经营。无论是雇“长工”经营土地的地主,还是租土地的佃户,相对于整个人群来说,都是种庄稼的好手,技术是比较高的(个中道理,想一下就明白了)。“土地改革”后,一个原因是对生产力的破坏,有的人家分到了农具却没有牲畜,有的人家分到了牲畜但缺少农具;二个原因是有些家庭缺少劳力,经营不好分到手的田地;三个原因是种田技术不行,整个人群比起种庄稼好手经营,总的产量要少,那时又没有进口化肥起补偿作用,所以“土地改革”后总的粮食产量是减少的,比如东北地区,“土地改革”后竟然发生了饥荒。但总的来说,“土地改革”后,政府的征收能力是增加了,因为消灭了地主阶级,没有了地主的中间截留。

后来的“集体化”,开始时就是农民们自发的,就是为了减少“土地改革”后一家一户单干的不利因素。

“分田到户”前,如何种庄稼,是由集体中技术好的人指导的。这个不需要论证吧。“分田到户”后,与“土地改革”后一样,同样有这么几个不利因素:对生产力的破坏,农机具的破坏;有些家庭劳动力不行,无力种好庄稼;技术能力。但这一次,与“土地改革”不同的是,有了进口化肥。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