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拜山贴:也谈评书-和萨苏(上) -- 冷原子

共:💬103 🌺17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也谈评书-和萨苏(中)

没想到刚刚发上来就有这么多回复。在这儿多谢前辈们的鼓励啦。

萨苏兄说到了曹宁。我当初听得岳飞传似乎是一个简写的版本,里面没有这个人物。不光没有曹宁,连山狮陀也没有。事实上,这些人物我还是前不久在西西河里看到的,当时大吃一惊,心想怎么岳飞传里面还有这么多高手啊。

上次说道刘兰芳表演粗糙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她后来的《杨家将》里面似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克服,但是她的杨家将我听得太少,不好评论。

我们接着说说田连元。我是在电视上认识田连元的。那是八十年代末,当时我还上小学。电视里每晚七点半有评书节目。在那里,田连元第一次说他的《杨家将》。我记得当时是从调寇开始说的。若干年后在广播里听他的《杨家将》,已经补上了前面的金沙滩等等部分。萨苏说的不错,《杨家将》作为田的成名作,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寇准这个形象的塑造。记得当时我写作文很犯愁,不知道什么叫“有详有略”。后来全家听田说寇准“审葫芦,问黄瓜,打城隍,拷土地”,仔细说了审葫芦的过程,其他的一笔带过,家里人告诉我,这就是“有详有略”。

我有一个模糊的印象,就是田连元在《杨家将》之前,好像还说过一部反映陈毅晚年生活的《霜重色愈浓》。不过记不清了,权且待考。除了《杨家将》之外,我还听过田连元说的《水浒传》,《刘秀传》和以梁山后代为题材的《小八义》。其中《刘秀传》跟连阔如,连丽如父女的《东汉演义》有一定的差别,比如姚期这个人物,在连氏父女的版本中被塑造成一个胡大海,程咬金式的真实武力不高的福将,在田的版本中则是一个本领很大的勇将,这也跟京剧中姚期的形象一致。应该说二者的处理各有长短。不过我觉得,从刘秀三请姚期的情节看,姚期应该是一个有本领的人。否则的话,刘秀邓禹费尽心机的邀请,以及姚母自尽来使姚期安心出山,就显得实在没有必要了。

个人的感觉,田连元的评书是比较细腻的,很注意情节的合理性和一些细节的交代。除了长篇评书之外,田连元还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精彩的短篇作品。这些作品往往短小而幽默,很有单口相声的色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的《舞台事故》系列。这个系列的作品,除了那个话剧里鬼子打枪,配效果的没跟上拍,结果鬼子开枪捉鸡变成了自杀的段子之外,还有一个关于《智取威虎山》的很出彩的笑话。说本来应该座山雕一枪打灭一盏灯,杨子荣一枪打灭两盏灯,结果配效果的弄错了,座山雕开枪的时候灭了三盏灯,杨子荣开枪的时候只好把总闸拉了,所有的灯都灭了(按田连元的话说,连厕所的灯都灭了)。八大金刚还叫好呢“好枪法,把保险丝都打断了!”这个段子我最早是在1991年建党七十周年的电视晚会上听田连元说的。后来上大学和上研究生的时候我都在很大的舞台表演过,效果很好。其实很多观众看我表演的时候都听过这个故事了,可还是忍俊不禁。几年前看凤凰卫视鲁豫有约采访当初官方版本京剧杨子荣的扮演者童祥苓,才知道这个笑话竟然是根据一个真实的舞台事故改编的。当时配效果的确实是把总闸给拉了。可见生活才是最伟大的艺术家。

下面聊聊袁阔成。袁阔成和单田芳是我最喜爱的两个当代评书表演艺术家。我觉得在当代这些评书艺术家里面,包括前面提到得刘兰芳,田连元,连丽如,以及年轻一辈得张少佐,焦宝如等等,普遍存在得问题是在说书的过程中缺乏评论。“评书”这两个字,我的理解,“评”应该指的是评论,“书”应该指的是讲故事。刘兰芳,田连元,连丽如等人,确实是讲故事得高手,但是共同得弱点是在讲故事得时候没什么议论。个人的理解,发议论并不难,难的是把评论和叙述揉到一起,自如的跳入跳出,让听众不感觉牵强。而真正出色的做到这一点的,我觉得,在当代就是袁老和单老这两位。

袁老的作品,除了那部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之外,著名的长篇还有反映抗战敌后战场的《烈火金刚》,根据水浒故事改编的《水泊梁山》等等。个人感觉《烈火金刚》这个小说,因为袁老的播讲,便从《吕梁英雄传》,《敌后武工队》等同题材作品里面脱颖而出,成了知名度仅次于《铁道游击队》的作品。肖飞买药也成了一个反映敌后抗战文艺作品的一个经典桥段。肖飞,丁大刀,何大拿,谢老转儿以及猪头小队长等等(尤其是最后这个),成了知名度很高的形象。应该说,通过袁老的二度创作,这些形象被立起来了。比如开篇提到猪头小队长和史更新拼刺刀,被人砍了一砖头,史更新跑了,其他鬼子来救猪头,问猪头有多少八路,猪头说“四五个的,七八个的,许许多多的”。后面袁老加了一个说明“其实就史更新一个人,为什么猪头说那么多呢?因为觉得堂堂大日本皇军猪头小队长,跟一个八路拼刺刀还让人跑了,自己还受了伤,太丢人了”。后来猪头的情报被逐级夸大,到了猫眼司令官那里就变成了吕正操的主力在小李庄,于是出动了大部队,包围小李庄捉拿吕正操。其实小李庄里里外外就史更新一个八路。这是一个很传神的镜头(客观上也构成了对日本军队二战中浮夸作风的讽刺)。顺便说一句,《烈火金刚》后来被改编成了电影,申军谊,葛优,梁天,阵容可谓豪华,表演上也有很多可取之处。但是电影里的八路,装备太好了,经常是四五个人就两三挺机枪,没有了就随便抢一两挺。人均火力密度好像超过了鬼子。相形之下,袁老的评书就真实的多了。在评书里面,袁老好像没提到游击队有机枪,而且多次强调,在战斗中打掉敌人的机枪是很重要也很艰巨的任务。

袁老的《水泊梁山》,萨苏曾经多次提到。这个作品分为两部分,上部《祝家庄》,下部《神州擂》。说是改编其实挺牵强的。因为这部作品除了人名之外基本上跟水浒没有一样的地方。这是一部很热闹的评书,里面有“石迁火烧大名府”,“三打祝家庄”,“大破神州擂”等等精彩的故事。事实上,这个作品似乎在老一辈的评书艺人中就有底本流传,具体的源流我不是很清楚,不知哪位可以考证一下。顺便说一句,水浒的同人故事似乎很多。除了这一部之外,单田芳也说过《水浒外传》,另外听河里的大侠说,苏州评话也有武松的系列故事。里面武松好像是鲁智深的徒弟。考证一下这些同人作品的相互关系,可能是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情。回到袁老的《水泊梁山》。我小时候听过这部书,当时感觉不错。二十多年以后,在网上重新听了一遍,感觉就很不行了。在这个书里面,很多情节缺乏逻辑,很多人物的行为似乎很难解释。至少我自己无法说服自己。总的感觉,从整体上说,尽管很热闹,但这部书还算不上一个很优秀的作品。当然好的地方还是很多。比如人物的对白,就很合身份相符。祝朝奉的军师小子房张立说得话,就有很多文言。在这些方面上,袁老和说《三国演义》时一样驾驭自如。

现在,如果给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重新听袁老的一部作品(只限一部)的话,我想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选择。在我来说,最想听的不是《三国演义》,不是《烈火金刚》,不是热闹但问题多多的《水泊梁山》,也不是袁老的中短篇《林海雪原》,《许云锋赴宴》等等。我最想听重的,是袁老的一部似乎不太出名的,确没有说完的长篇作品。是哪一部呢?咱们下次再说。

关键词(Tags): #评书#田连元#袁阔成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