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完颜亮的一生(中)十七、迁都 4:地利人和 -- 1001n

共:💬9 🌺2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完颜亮的一生(中)十七、迁都 4:地利人和

 

本节引文较多,读起来可能很累,见谅见谅:)

-----------------------------------------------------------------

十七、地利人和

  

  在大金初年,许亢宗和马扩这二位来自大宋的使者,都亲身走访过崛起之时的女真王朝。两位的故事都不少,也都有著作流传下来,还都被《三朝北盟会编》收录过。太远的咱们就不扯了,还是直接来看看,这二位是怎么评论燕京的吧。

  

  ☆燕京适合定都第一因素:地势

  

  在《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十所引《奉使行程录》中,对于当时还叫“南京”或者“析津府”的燕京,许亢宗是这么说的:

  

    城后远望,数十里间燕然一带,回环缭绕,形势雄杰,真用武之国!四关四镇,皆不及也。

  

  说到这个“形势雄杰”,后人也认识的很清楚。在完颜亮之后的金世宗时期,曾经犯颜极谏、乃至“以直声闻”的著名大臣梁襄,也在谏疏中捎带着评论了一下燕京的地势:

  

    燕都地处雄要,北倚山险,南压区夏,若坐堂隍,俯视庭宇。本地所生,人马勇劲;亡辽虽小,止以得燕故能控制南北,坐致宋币。燕盖京都之选首也!

  

    ……居庸、古北、松亭、榆林等关,东西千里,山峻相连,近在都畿,易于据守;皇天本以限中外、开大金万世之基而设也。

  

  而梁襄所言“燕盖京都之选首也”,在更后世的元朝,也一样是被认可的。据《元史》卷一百一十六记载,伐宋的先锋元帅霸突鲁,就曾以极为强烈的语气建议忽必烈定都燕京(当然,那时候已经不叫燕京了):

  

    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可!

  

  忽必烈听了以后很受震动,“怃然曰:‘非卿言,我几失之’!”

  

  不仅宋人这么说,金人这么说,元人这么说,就连明人照样还是这样说。靖难之役后,本已经因“(指元)主起自沙漠,立国在燕,及是百年,地气已尽”而被放弃的燕京(北京),再次纳入了大明朝野的视野。以《明实录·太宗实录》所引群臣上疏的观点,

  

    伏惟北京,圣上龙兴之地。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俯视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势,足以控制四夷,制天下,成帝王万世之都也!

  

  至于万历年代的《顺天府志》,更是鲜明地点出了燕京的地势优势:

  

    燕环沧海以为池,拥太行以为险,枕居庸而居中以制外,襟河济而举重以驭轻。东西贡道来万国之朝宗,西北诸关壮九边之雉堞,万年强御,百世治安

  

  而即便到了清朝,这个观点依然强劲。生于晚明的顾祖禹,在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撰成的《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一中,也直言不讳地提出:

  

    (燕京所在的顺天府)关山险峻,川泽流通。据天下之脊,控夷夏之防,巨势强形,号称天府。

  

  在冷兵器时代,燕京地势的优势暴露无疑:无论是从“俯瞰庭宇”的心理快感,还是从“关山险峻”的客观环境而言,以此为都,确实是占尽地利。

  

  说完“地利”,咱们就来看看下一个因素,也就是“人和”。这一回,可该轮到另一位使臣马扩发表意见了。

  

  ☆燕京适合定都第二因素:人心

  

  前文我们提到过,汴京为都的最大问题,就是“人心所不向”,也就是缺乏“人和”。而在燕京,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燕京这个地方,正因为地势优越,自古就是军事重镇,历来战乱频仍。各位主子你方唱罢我登场,改朝换代的事情简直如家常便饭一般。以完颜亮此时为原点,往前追溯二百年来看,燕京已历大唐、后唐、后晋、大辽、大金等共五朝,平均每四十年就要换一拨统治者……俗话说,群众都习惯了……

  

  而在这其中,还暗藏着另外一个玄机。

  

  我们知道,唐是汉族政权,后唐、后晋都是沙陀族政权,辽是契丹族政权,金则是女真族政权;统共才五个王朝时代,就有四个民族轮番登台亮相。更重要的是,在燕京及附近地区,本就驳杂居住着汉人、契丹人、渤海人,以及后来大举移居过来的女真人等;经过长期的互相融合,各民族混居早已不是新闻,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所谓“华夷之分”,在这里基本就是个笑谈。

  

  在这种状态下,选择燕京为都,来自“人心”方面的阻力,无疑会小的多得多。关于这一点,我们上面提到的马扩就深有体会。他在《茆斋自叙》(注:“茆”通“茅”,见于《三朝北盟会编》卷十五)中提到,燕京一带“况自金人蹂籍之后,烧掠殆尽,富豪散亡,苟延残喘”,然后就直截了当地评论说:

  

    契丹至则顺契丹,金人至则顺金人,王师至则顺王师,但营免杀戮而已。

  

  今天读来,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我们都知道,“燕赵自古多义士”,这位马扩莫非是鬼迷心窍,怎么能把“义士之邦”说成是“软骨之乡”呢?

  

  扯远说一句,句中“王师”是指曾经到达过燕京一带附近的宋军。按照金宋协约“海上之盟”,宋军应按期出兵与金军夹攻大辽;但是等宋军整整磨蹭了半年才出兵伐辽时,大辽“五京”已被金军攻下两个;最终,燕京也还是被金军兵不血刃地拿下了。

  

  好,让我们回到马扩的评价吧。无独有偶,完颜亮之后的金世宗,在这个问题上也发表过同样的言论,见于《金史·本纪第八》:

  

    燕人自古忠直者鲜,辽兵至则从辽,宋人至则从宋,本朝至则从本朝,其俗诡随,有自来矣!虽屡经迁变而未尝残破者,凡以此也。

  

  得,无论是汉族的马扩,还是女真族的完颜雍,对“燕人”的看法简直是高度一致……

  

  这里有必要多说一句的是:无论是人生经历相当曲折的马扩,还是从大风大浪里扑腾出来的金世宗,都不是没有见识过世面的人物。他们的评价,在今天的我们听来,恐怕会相当的刺耳;但是,那毕竟是当年的人评价当年的事,客观地说,应该是比较公允的吧。

  

  尽管如此,时代早就变化了,“燕人”在变,我们的观念也在变。以求真的勇气直面历史,以理性的观念避免狭隘的地域和民族之争——我以为,这或许应该是我们在看待以上两句评价时,比较可取的态度吧。

  

  总的来说,定都燕京,当地的抵触情绪相对很小,正应了“人心可用”四个字。毕竟,首都定在哪里,不是挑哪里的人民最血气方刚,而是挑哪里的人民最爱好和平,而已而已……

  

  截至目前,燕京挟地利、人和两大优势,在面对西京的挑战时,可谓是遥遥领先了。但是,燕京的优势还不止于此;作为历来的重镇,燕京本身也是相当发达。别的不说,许亢宗在《奉使行程录》(出处同上)中提到,

  

    周围二十七里,楼壁共四十尺,楼计九百一十座。地暂(似应为“堑”)三重,城开八门。……人物繁庶,大康广陌,皆有条理。州宅用契丹旧内,壮丽琼绝。北有互市,陆海百货萃于其中。僧居佛宇,冠於北方;锦绣组绮,精绝天下。膏腴蔬蓏(音“裸”)、果实稻粱之类,靡不毕出;而桑柘麻麦、羊豕雉兔,不问可知。水甘土厚,人多技艺。民尚气节,秀者则力学,读书次则习骑射,耐劳苦。 

 

  除了“民尚气节”一句与前面所提的略有冲突以外,整篇叙述应该是相当可信的。通过他的记录,我们能够看到一个非常繁华的燕京;别的不说,咱们只说“周围二十七里”这一句,就远超过了当时的上京——关于上京(分南、北二城)的周长,近年来的测量数据是10873米,大约是二十二里不到的样子;而这还应该是完颜亮之后的大金皇帝重修的结果。

  

  可是许亢宗描述燕京的这一段文字,应该是写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或者说是大金天会三年;而那时候,别说完颜亮还差二十四年才能登基,就是连续两次大规模扩建上京的金熙宗,也还要等上整整十年才能上台呢——比起上京,燕京确实要领先太多了。

  

  一句话:地利、人和、硬件优良,“定都燕京”确实相当合适!

  

  我们前文中,引用过完颜亮专门颁发的《议迁都燕京诏》,它本就是一道征求意见的诏书。但是,上次引过的最后一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

  

    ……供馈困于转输,使命苦于驿顿,未可时巡于四表,莫如经营于两都

  

  嗯?什么叫“经营于两都”?

  

  别急,后面还有呢:

  

    ……所贵两京一体,保宗社于万年;四海一家,安黎元于九府。咨尔中外,体予至怀。

  

  啊哈,“两京一体”,这话显然是指上京和燕京地位相同,均为国都。可是,《议迁都燕京诏》本来说的就是“迁都”,迁都要迁了,怎么到最后又冒出句“两京一体”来呢?

  

  由此我们再次看到,当时不过29岁的完颜亮,实在是个年轻的老家伙也!

  

  

  

  

  

关键词(Tags): #完颜亮#金朝#金代元宝推荐:海天,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