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淘书记(四十四)逆读托尔斯泰(上) -- 履虎尾

共:💬103 🌺14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淘书记(四十五)逆读托尔斯泰(中)

俺对托翁的《安娜·卡列尼娜》慕名以久,但这部书一直没能淘到。书市上经常碰面的一位淘友手中有这部书,俺几次想用交换的办法弄将过来,可是淘友说什么也不出手交换。俺于是退一步说:那,借给俺读两天吧,读完了立即还给你。淘友说:要是别的书,可以互相交换着看;这部《安娜卡列尼娜》嘛,呵呵,打死不借!靠,俺履虎尾是又过了三年多,才有幸从另一位书友手中,借来这部书读,才算是了此心愿。

这些日子,为了敲这篇《淘书记》,经常在网上搜寻一些参考材料,无意中发现了有这么一篇帖子,居然在说,“我没有读完《安娜·卡列尼娜》”。览此文章,履虎尾感慨无限。一是感慨文章作者居然觉得《安娜》都不好读,都不屑于读(那还有什么书值得读呢);二是感慨此人居然敢于自承对《安娜卡列尼娜》不感兴趣;三是感慨其恬恬然居然以不读此书为荣。

当然,龙生九种,种种不同。上个月逛新华书店,在“外国文学”书架前俺遇到两个初中女娃娃。这两个娃娃从书架上抽出《神曲•地狱篇》之后,又向服务员询问,还有没有《炼狱篇》和《天堂篇》;此外还问,有没有弥尔顿的《失乐园》。俺履虎尾见此情景很是吃惊,于是又犯了好为人师的老毛病,对人家娃娃指导开来,曰:读书要循序渐进,中学生应该先读些容易入门的书。两个女娃于是向俺请教阅读书目,俺曰:先读“欧亨利”、“茨威格”、“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女娃娃说这些书在小学就看完啦啊,俺曰:那可以读“莫泊桑”,“契轲夫”,“果戈里”和“普希金”。女娃娃回答也读完了,俺曰:那还有“雨果”,“巴尔扎克”,“狄更斯”,“哈代”。可是,这两个中学生还是说,都读过了,而且,连“浮士德”,“安娜”,“复活”都读过了——俺听后,只、只好学习《镜花缘》里的多九公,夹着尾巴逃跑了……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长篇巨著,是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流派的最伟大的一部作品。正如咱们的老人家欣赏曹雪芹与《红楼梦》一样,北方邻居的老人家伊里奇也给了托翁及其作品《安娜卡列尼娜》以最高的评价,认为,这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给我们描述了十九世纪后期俄国社会的宏大立体的场面。在这个立体场景中,如同两个声部一般交相辉映的,是两个婚恋爱情故事:高音部的主旋律是安娜与渥伦斯基之间的恩怨缠绵;低声部副旋律是列文与吉蒂之间的婚姻。在这些故事中,活跃着的众多的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其中,又以两个人物形象最为璀璨夺目:一个是小说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另一个是男主人公列文。

关于安娜这个人物形象,教科书上的评价可谓不少,本无须俺赘言。不过,在一千个人的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一千个人的眼中,也有一千个“安娜卡列尼娜”。在俺履虎尾眼中的这位“安娜卡列尼娜”,也许与别人眼中的有所不同。在俺看来,安娜是一位在热恋中忘乎所以、不顾一切的的女人形象。

小说的开头说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莫斯科安娜的哥哥“奥布隆斯基家里的一切全都乱了套”。接着,安娜上场了,安娜从彼得堡来莫斯科哥嫂家中,平息哥哥奥布隆斯基家中的纠纷。这时的安娜已经结婚八年,她拥有一个富裕、平稳的家庭,拥有一个事业有成、地位显赫的丈夫,拥有一个天真可爱的儿子谢辽沙。该有的东西似乎她都拥有了,因此这个幸福的小妇人貌似安于现状,心如古井。安娜又是一个富于理性和教养的女人,她酷爱学习,知书明理,她经常埋首于字里行间,而忘记尘世间的一切。她对于文学和美学,往往具有独到的见解。她的言谈,曾经使得书中另一个主要人物列文敬佩不已,赞叹不已:“对!对!这才是女人,这才是女人!”

差错出在莫斯科的一个舞会上。安娜随意出席了一次舞会,在舞会上,结识了风度翩翩的渥伦斯基。本来,这次舞会的举办,是为了促成一个姑娘“吉蒂”与青年军官“渥伦斯基”之间的婚事的。然而,浑身珠光宝气,刻意打扮了一番准备俘虏渥伦斯基的吉蒂,却败给了早已经为人妇人母的半老徐娘安娜。安娜没有刻意打扮,随便穿着一条半旧的黑裙子来参加舞会。然而,安娜容光焕发,光彩照人,一下子吸引住了舞会的所有参加者,也抓住了准备向吉蒂求婚的渥伦斯基。安娜虽然准备收敛自己的感情,但是,在回彼得堡途中的一个火车小站站台上,下车散步的安娜与渥伦斯基再次相逢,四目相对,安娜的敞开的情愫就再也无法收敛了。

可是,热恋中的安娜同以前相比,简直像是换了一个人。安娜不再是心平气和,通情达理,而是变得歇斯底里,胡搅蛮缠。安娜每同渥伦斯基见一次,就要大吵大闹一次。同丈夫卡列宁,安娜也每每是恶语相向。原来那个曾经心平气和地劝慰兄嫂,解决家庭纠纷的贤妇,现在变成了一个斤斤计较,疑神疑鬼的吃醋女人。就好似安娜来到世间,就是为了争斗,为了吵嘴,为了搅闹而来的一样。安娜对一切都不满意,看一切都不顺眼,除了同情人争,还要同丈夫斗。在出国前,卡列宁不同意离婚的时候,安娜要大吵大闹,逼着丈夫离婚。等到卡列宁同意离婚时,安娜却又突然变卦,她又不同意离婚了,因为她怕离婚后会失去自己的儿子谢辽沙。

安娜一个劲儿的钻牛角尖,没事找事,她在搅什么,她在闹什么,她想得到些什么,她惧怕失去些什么呢?难道说,恋爱中的女人都是如此吗?

正如同烈性的骏马其实都是胆子小一样,安娜的胡闹也是在掩盖内心的恐惧。这种恐惧终于压垮了安娜的精神,夺去了安娜的生命。安娜惧怕的是什么呢?安娜所面临的最大恐惧,应该不是上流社会对她与渥伦斯基的拒绝;也不应该是惧怕失去儿子。安娜所惧怕的,也许是感觉到自己无法把握爱情的方向;同时又不知道,自己爱情的对象什么时候会突然终止这难以继续维持下去的爱情;归根结底,是不能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自己主宰自己的一生”吧。

我们再来看看书中所描述的另外的一对,列文与吉蒂。吉蒂最初拒绝了列文的求婚,她看中了风度翩翩的渥伦斯基。然而,吉蒂选中的目标被安娜夺走了,黄花闺女在情场上居然败给半老徐娘,这严重地伤害了吉蒂的自尊。大病一场之后,吉蒂重新审视自己所面对的两个男人,这才把情感慢慢地转向乡村地主列文。吉蒂与列文在历经了波折与坎坷之后,结成了眷属。又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终于,他们互相发现了对方的优点。吉蒂与列文之间的婚恋,同安娜与渥伦斯基之间的疯狂的爱情相比较,虽然缺少了一些激情,但是,这“先结婚,后恋爱”,宗教气息浓郁的婚姻的根基却是非常牢固的。或许,这样的爱情与婚姻,更符合作者托尔斯泰的理想吧?托翁在《战争与和平》中,不是已经描绘了这种彼尔同娜塔莎之间的爱情、婚姻、家庭模式吗?在《安娜卡列尼娜》中,这种模式不过是再一次展示出来而已。

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男主角,与其说是渥伦斯基,还不如说是列文。提到列文,我们不禁联想起了《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联想起了《战争与和平》中的彼尔。

列文不同于安娜的丈夫卡列宁,他是一个乡村地主,他不是一个官僚,因此,列文没有必要乔装打扮,用多幅面孔来待人接物。列文也不同于渥伦斯基,列文不是一个不顾一切的享乐主义者,想要了,就全心全意地去追求,厌倦了,就毫不犹豫地去摆脱。列文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用今天时髦女人的话来表述,恐怕 “温吞水”就是三个字吧?列文也不是奥布朗斯基,像他那样精力旺盛,到处去沾野花惹闲草,列文的宗教观和道德观约束着他,使他不可能去找妻子之外的任何一个女人,哪怕是像安娜一样优秀的女人。列文执着地探求人生的意义,思考着社会问题,并且在进行着农事改革的试验,列文是把家庭作为自己工作疲劳休息的场所的。当然,列文地样子并不像《战争与和平》中的彼尔,既近视眼,又“腆着啤酒肚”(呵呵,俺奏腆了——俺奏挑了——)。列文生得一表人才,相貌堂堂,“其实他在彼得堡是深受女人青睐的,只不过他不自知罢了”。稳重的性格和诚实的态度,使列文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因而避免了卡列宁与渥伦斯基的悲剧。

《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复活》都是取材于平静的生活,描写的是平凡的人物与平凡的小事。能在平静的水面上写出惊涛骇浪来,这就是艺术大师的功力;经过重新的组合排列之后,把平凡的“炭原子”转变成价值连城的“钻石”,这就是文学巨匠的本领。很多在我们看来不起眼的琐事,一到托翁笔下,就变得津津有味,妙趣横生。履虎尾在阅读《安娜卡列尼娜》与《复活》的时候,每每被大师的高超手法所震惊。例如,安娜的那次画像,就给履虎尾留下了及其深刻的印象——

渥伦斯基是绘画爱好者,曾经给安娜画过像。后来听说有一位贫穷的画家,画技高超,渥伦斯基就请画家给安娜画一副像。安娜坐好了,画家仔细观察着安娜,边看边画,用了整整一个下午,画成了安娜的一副画像。渥伦斯基一看,觉得画得不错,就准备付款。谁知道画家说,这不过是一张草图,说着,用画笔把画像随手涂掉。第二天,画家又画了一副画像,渥伦斯基一看,比昨天那幅强多了,又要付款。画家说,这还是草图,说着又把画面涂毁了……就这样,画家每天画一副草图,画了五天后,才开始正式画像。画家画啊画,画了一整天,安娜的画像杀青了。渥伦斯基盯着眼前的画像呆住了,他知道安娜的容貌很美丽,但从来没有料到,安娜居然这么美丽;自己跟安娜虽然是恋人关系,但是安娜的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自己了解的似乎还不如这位画家了解的多;身边的安娜不是安娜,画像里的那个安娜,才是真正的安娜啊!从此,渥伦斯基再也不给安娜画像了……

关键词(Tags): #《安娜卡列尼娜》#列文#渥伦斯基#吉蒂元宝推荐:雪个,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