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说说海军的几艘“非专业试验舰” -- 博扬

共:💬17 🌺15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潜射弹道导弹试验平台——200艇

200号031型潜艇是我国唯一的一艘常规动力弹道导弹潜艇。1959年,大连造船厂开始建造由苏联有偿转让的6631型常规动力弹道导弹潜艇,与此同时6633型中型常规动力潜艇的建造也在江南、武昌两家造船厂展开。1960年8月,由于中、苏关系破裂,苏方单方面终止协定,撤走了专家,并中断了器材供应和其他形式的援助。因此,我国不得不压缩原有的装备计划,优先制造需求更为迫切的6633型中型常规动力潜艇,6631型潜艇200号,最终于1966年8月建成。

6631型弹道导弹潜艇,北约代号“高尔夫”(G)级,排水量:2350吨(水上),2950吨(水下);主尺度:长98米,宽8.6米。吃水6.6米;主机:3台73-D柴油机(6000马力),3台电机(5500马力),3轴;航速:17节(水上),13节(水下);续航力:水上(6000海里/15节);编制:86人(12名军官);鱼雷:10具533毫米发射管(艇首6具,艇尾4具),12条原苏联53型鱼雷 ;电子设备包括苏制“探听板”对海监视雷达,I波段,并拥有天文导航、稳定定位、导弹发射指挥控制等当时较先进的设备。6631型潜艇的指挥塔围壳中安装有3具SS-N-4 萨克(Sark)潜射弹道导弹的垂直发射筒,也许正是由于中苏关系破裂导致中方无法得到配套的潜射导弹,才使得6631艇在中国只建造了一艘,且主要只用于训练。为满足试验需要,我国对200艇的导弹发射装置进行相应的改进。

1967年3月,国防科委正式下达了中程潜地固体导弹的研制任务。要跨越近程单级阶段直接研制两级中程固体导弹,意味着将面临起点高、技术难度大、既无资料和图纸又无仿制样品、缺乏预先研究等许多困难。这对于中国年轻的固体导弹研制队伍来说无疑是严峻的考验。

完成总体方案论证后,国防科委在1967年3月明确了导弹核潜艇武器系统研制任务的分工,并要求研制单位按期完成总体及各分系统的方案设计工作。同年10月,海军审定了潜艇和导弹的总体方案,确定了主要战术技术指标。1968年,总体单位向各分系统提出了技术设计要求,导弹研制工作进入了技术攻关和分系统研制试验阶段。1970年1月1日,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四院四部迁到北京,划归七机部一院建制,同时从一院抽调了几十名技术干部到四部,并任命控制系统专家黄纬禄为潜地导弹总设计师。这些措施极大地增强了潜地导弹的研制力量。

1977年9月,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潜地导弹研制被列为国家三项重点任务之一。国防科委和七机部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固体导弹研制工作。1979年4月,一院四部划归二院建制,由二院负责潜地导弹的技术抓总和协调工作,并进一步健全了以黄纬禄总设计师为首的技术指挥系统和以程连昌、柴志为首的行政指挥调度系统,形成了统一指挥、型号抓总、专业协作的科技管理体制,加快了整个工程的研制步伐。不久,二级固体发动机连续试车均获成功,导弹控制系统进行厂产品修改设计。

到1980年3月,控制系统及弹上设备的试样生产全部完成。导弹各分系统试样产品出厂后,有关部门分别进行了验收性综合试验。首次控制系统验收性综合试验发现并排除了产生一级发动机喷管抖动的干扰源,为飞行试验消除了一大隐患。在控制、遥测与安全等系统综合试验合格后,1980年5月又组织了导弹各系统正式试样产品全部参加的陆上发射台和陆上发射筒状态的匹配试验。从1981年底到1982年1月,又成功地进行了弹上系统和潜艇装艇设备之间的匹配联试,为即将进行的导弹飞行试验做好了准备。

1982年10月7日凌晨,200艇进入到了试验“临战”状态,15时14分01秒,第一枚潜地弹道导弹发射,导弹发射正常,但在点火后不久,导弹失控翻转,在空中自毁。总设计师黄纬禄组织有关技术力量,对第二枚导弹采取了相关措施。10月12日200艇再次披挂上阵,15时01秒,第二枚导弹发射试验成功。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