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一百零九章 东西并举为何不成 -- 沉睡的天空

共:💬11 🌺2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一百零九章 东西并举为何不成

三国随章侃 第一百零九章 东西并举为何不成

(演义第一百九回 困司马汉将奇谋  废曹芳魏家果报)

演义本回记载的这次姜维出兵有些乱,蜀汉延熙十六年,姜维确实出征过一次,但是这一次出征没有遇到司马昭,实际上演义中说姜维与司马师和司马昭对敌过,基本上是虚构的,司马师早年在父亲麾下,那时姜维和司马师都不是主将,等到司马懿死,司马师都在中央统领全局,除了文钦毌丘俭之乱,司马师亲自带兵出征外,都没有远离京城,自然不可能与姜维对阵。至于司马昭,倒是常在西边与蜀汉作战,但是一开始是跟随曹爽攻蜀,身为夏侯玄副将,没有统兵大权。等到有了统兵大权,一下却成了都督关中诸军的主帅,和姜维没有直接对阵。之后司马师死,司马昭便常在中央了。演义中姜维对阵甚至困住司马兄弟那是不可能的事。此外,徐资这个人确实存在,与姜维也对敌过,但是那是延熙十七年的时候,狄道长李简密书请降于汉,姜维出兵,与徐资交锋,在这次战役中荡寇将军张嶷战死。

张嶷之前多在南边,对于蛮夷的统领颇有心得。(本回演义中正好也说到了羌兵投降曹魏一事,这事自然是虚构的。当时四边的羌蛮等外族态度很复杂,尤其是羌,正好夹在曹魏和蜀汉之中,两边都有一些熟知羌人习俗的将领,相对而言,蜀汉对羌的态度稍好,想利用其反对曹魏,而曹魏则稍差,一直想剿灭之,但是羌人反倒是多投降曹魏的多,无他,虽然两边都得罪不起,但是蜀汉毕竟离的远,几年来一次,曹魏可离的近多了。所以虽然张嶷对羌蛮的统治颇有心得,但是在蜀汉军没有控制陇西的情况下,效果也有限。须知,姜维自己对羌胡也很熟悉。)

还是说回来,张嶷在南边久了,尽管做的很不错,但是这一来南边毕竟是蛮荒之地,二来思乡,三来要建功立业,南边那是不行的,还是要到成都到北边才行。屡屡要求回成都,所以在延熙十七年回到成都,也就是这一年,狄道长李简请降于汉。众人都有所怀疑,张嶷则觉得不然,当时张嶷患风湿,需扶仗才能行走,而且刚刚回到成都,但是张嶷立求征伐中原,(张嶷的判断能力确实一流,出征身亡未免可惜了些。)跟随姜维出征。出征后果然如其所料,李简如约投降,但是张嶷遇到徐质,战死,但杀伤过倍。在演义里,也就是一百零一章,张嶷为救姜维战死,这是搞错了,那次出征张嶷作为先锋在前,姜维在后,张嶷先遇到敌人,怎么可能去救根本没遇到敌人的姜维,而且这次战役虽然张嶷战死,整个蜀汉军是大胜,不过在演义里又把这次胜利和延熙十九年的大败混在了一起,所以说演义里姜维这个北伐真是乱的可以,比诸葛亮的北伐还乱。实际上当时张嶷作为先锋,遇到了徐资,战死。之后姜维大军赶上,又杀了徐资,陇西投降者众多,但是姜维也没能一直呆下去,迁徙了三县的民众就回来了。(张嶷若不死,或许在陇西这边经营下去?当时曹魏军力占了绝对优势,要想控制也难。其实说起来姜维的战绩其实也不是很惨,除了延熙十九年大败和最终的失败外,基本上还能保持攻势,虽然很多以退兵告终,但是至少没演义写的那么夸张。)不过这是延熙十七年的事,在延熙十六年,徐资还没死呢。自然,郭淮也没被射死,他还要过几年才病死。当然,姜魏也没败得要什么将功折罪。

实际上,当年春天,大将军费祎被刺杀,姜维以卫将军录尚书事的身份出征,(应该说是和费祎共录尚书事,但是费祎已死,这种共录尚书事的情况在蒋琬后期也做过,当时是蒋琬和费祎共录,从某种程度来说,这实际上是确立了后者接班人的身份)为的是配合东吴诸葛恪的出兵。当然,从蜀汉这边来说,也是有想乘曹魏防备东吴的时候在西边偷袭一次,所以姜维这次出征并没有完全做好准备。(实际上在东吴那边也没有做好准备,诸葛恪是在众人反对的情况下做出出兵的决定的,不过即便东吴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也不代表蜀汉也做好了准备,两边北伐屡屡无功和两边配合上的问题很有关系,尽管两者的协同已经十分不错,但是总不如在一个政权下配合默契。)

姜维这次是仓促出兵,所以粮草也准备的不是很充分,其目的是准备打下曹魏的地方就地取食,不过在得到补给之前,姜维并没有想和曹魏正式作战的意思。估计是打着捞一把的打算,虽然兵多,但是粮草不多,假如这年那个李简投降的话,姜维就有机会了,但是这只是假如而已,所以这次姜维的后勤补给存在问题。

对于这一点,司马师也了解到了,对于蜀汉东吴两边大规模入侵这一事,(自诸葛亮死后,蜀汉很长时间都没有出动大军过了。)司马师问计虞松,“今东西有事,二方皆急,而诸将意沮,若之何?”

对此虞松回答:“昔周亚夫坚壁昌邑而吴、楚自败,事有似弱而强,不可不察也。今恪悉其锐众,足以肆暴,而坐守新城,欲以致一战耳。若攻城不拔,请战不可,师老众疲,势将自走,诸将之不径进,乃公之利也。姜维有重兵而县军应恪,投食我麦,非深根之寇也。且谓我并力于东,西方必虚,是以径进。今若使关中诸军倍道急赴,出其不意,殆将走矣。”

之后司马师基本上按照虞松的建议,西边令郭淮陈泰进军,而东边毌丘俭各自守备。结果西边姜维粮尽退兵,东边诸葛恪久攻不下,众军多病,从而退兵。

从司马师这次应对两边入侵的措施,我们就可以看到为什么蜀汉和东吴两边进攻曹魏,却一直打不下来的原因。

曹魏实力最强这自然是一大因素,可以保证两线防御。而更重要的因素还是我们一直所说的后勤问题,这次司马师的措施就是抓住了这个死结,蜀汉不用说了,在诸葛亮时代就陷于这种情况下,后勤补给有问题,甚至不得不采取前线屯田的办法,姜维的时代也没有解决,翻开史书记载,姜维的几次出征其实并不是如演义上那样打的轰轰烈烈,除了延熙十九年因为镇西大将军胡济失约没有会合而遭到惨败外,姜维多是因为后勤问题粮尽退兵。邓艾郭淮陈泰司马望等和姜维对敌的人能料敌先机是一回事,可形势不妙,如东边出乱子,文钦诸葛诞叛乱,或者李简投降,他们只要守御不出,姜维也没办法,就好象当年诸葛亮那样,你强了他们就死守,你后勤出问题退兵,你弱了分兵了就找机会打你。这种办法逼到后来诸葛亮找到集中大军屯田硬拼一途,但是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所以虽然东边打的轰轰烈烈,姜维在西边也没机会。

西边这样,东边也不例外,诸葛恪这次出征确实有运气问题,比如被新城守将张特骗了一次,没有攻下新城,但是诸葛恪来就是为了新城?不是,诸葛恪还是希望和曹魏大军正面对决,当时诸将建议:“今引军深入,疆场之民,必相率远遁,恐兵劳而功少,不如止围新城,新城困,救必至,至而图之,乃可大获。”诸葛恪也同意,这也就是所谓围城打援了。

问题这被司马师那边看穿了,你打就打吧,我不上你当,令各路守军各自守备,在大军没有齐集前不要出击救援,结果诸葛恪没骗到大军,反而被拖垮了自己的军队,仓促回师。

其实找找之前的例子,曹爽攻蜀,诸葛恪攻魏之前的曹魏攻吴,再加上孙权甚至诸葛亮生前长期的曹魏蜀汉东吴三方面战争,都是进攻者退兵告终,而其中那些惨败的多是因为久攻不下,或者被诱军深入,后勤不畅而导致的。三国长期以来形成鼎立局面,不一定是因为三国的人才问题,而是三国形势如此。

不过,这其中若有一点变化,如蜀汉被灭,无论是东吴还是曹魏,或者东吴被蜀汉或者曹魏吞灭,甚至曹魏的一部分被其他两国控制住,形势就会大不相同。所以,东吴蜀汉两国的北伐计划就是试图控制曹魏的一部分,如诸葛亮出陇右,其目标就是控制凉州关中,孙权则是试图控制淮南或者荆北甚至徐州。但是都没有成功。所以两国都出现了新的计划。如东吴这边零陵太守殷札,在孙权时代东吴伐曹魏时就提出一个计划。

“今天弃曹氏,丧诛累见,虎争之际而幼童涖事。陛下身自御戎,取乱侮亡,宜涤荆、扬之地,举强羸之数,使强者执戟,羸者转运。西命益州,军于陇右,授诸葛瑾、硃然大众,直指襄阳,陆逊、硃桓别征寿春,大驾入淮阳,历青、徐。襄阳、寿春,困于受敌,长安以西,务御蜀军,许、洛之众,势必分离,掎角并进,民必内应。将帅对向,或失便宜,一军败绩,则三军离心。便当秣马脂车,陵蹈城邑,乘胜逐北,以定华夏。若不悉军动众,循前轻举,则不足大用,易于屡退,民疲威消,时往力竭,非上策也。”

这个计划可以说是诸葛亮当年隆中对提出北伐计划的扩大版,之后许多南方政权如东晋南宋北伐时也用过类似的办法,便是几路出兵,相互呼应,有的成功,有的失败。而且其中说的没有错,老是小打小闹,东吴拼实力是没办法与曹魏抗衡之的,东吴每次北伐,都是没有获得一个立足地。确实,南方政权要真想获得北方的立足地,尤其是北方在统一的情况下,只能来一次大规模的北伐,现在东吴的北伐,每次都不成功,只是伤曹魏的皮毛,消耗自己的元气,没有一个立足地,毫无效果。

但是问题就在于,东吴也支持不了这样的北伐,一者:孙权虽然不惜民力,但是其指挥能力有限,根本统领不了这样的大规模进军计划,二者:这个计划要求蜀汉的协助,但是正如上文所说,蜀汉东吴毕竟是两个政权,就算同心协力,但是在联合作战上效果还是有限,就好象诸葛恪攻魏时和蜀汉打了招呼,但是蜀汉根本没有作好准备,虽然出兵但是很仓促。要两边协同北伐控制上很难。三者:这样的进军计划也颇为难度,一旦一军受挫,其他三军也成问题,这对于曹魏如此,对于东吴这边也是一样的,尤其是要孙权自己出兵这路,最要担心了。

所以,东吴这边最终也只能小打小闹,而两次曹魏的叛乱都很快平息,没有让东吴得到机会。

而蜀汉那边也有了新的计划,也就是蒋琬试图做的东进计划,应该说,这个计划倒也颇有道理,蜀汉出兵上雍东进,可与东吴合力威胁曹魏腹地,两军合力,比一边在东一边在西分力要好得多。但是这样一来也有麻烦,众人所说的如不克捷,还路甚难是一个原因,更大的原因还是和东吴的关系,蜀汉东吴关系虽然在诸葛亮之后十分融洽,但是这毕竟是在没有利害冲突的情况下,也就是一边在东一边在西的情况下,而一旦蜀汉东进,就和东吴碰到了一起,而之后两军该如何相处?蜀汉当年在荆州起家,若被其回到荆州,强盛的汉军只怕会令曹魏担心,更会令东吴担忧吧,记得当年关羽刘备之势的那些老臣还没全部死光呢。所以蒋琬一这样做,东吴群臣马上就向孙权提意见说蜀汉要背盟,虽然孙权力排众议,但是也是暗自担忧吧。

所以从政治上来说,东进也不行,所以之后还是采取了西进之法。真要东西并举,除了北方内乱,(不过北方内乱,少了共同的敌人,也没未必东西并举了吧,自顾自打好了。)最好的办法还是东西两边同在一个政权之下啊。

(若有看三国随章侃全部文章者,请移步在下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483020065。)

元宝推荐:海天,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