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毛泽东为争取外蒙回归所做的努力 zt -- 宁子

共:💬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毛泽东为争取外蒙回归所做的努力 zt

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在雅尔塔会议上背着中国达成了危害中国主权的秘

密协定。蒋介石政府为了换取美国的援助和支持,同苏联进行了谈判并达成了协议。

1945年8月,苏联政府同国民党政府正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等文件。

条约规定,“承认外蒙之独立”,“大连为自由港”,中苏“共同使用旅顺口海军

基地”。

8月14日,当这一消息从莫斯科传到延安时,毛泽东大吃一惊。按照美军驻延安

观察小组成员的说法,当中共领导人了解到条约中有关于苏联特权的条款时,他们

相当震惊。而1945年早些时候,中共领导人曾经告诉约翰?谢伟恩,苏联不会以要

求在中国满洲利益和特权,来作为参加远东战争的代价。他们曾经对谢伟恩说:

“俄帝国主义的岁月已经结束了”。

毛泽东当时在延安已对中国的国际国内局势作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写了《论联

合政府》的报告,对包括外蒙古在内的民族问题作了分析和总结,阐述了他的民族

自由主张。他说:

“共产党人必须积极地帮助各少数民族的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这个政策而奋斗;

必须帮助各少数民族的广大人民群众,包括一切联系群众的领袖人物在内,争取他

们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解放和发展,并成立维护群众利益的少数民族自己

的军队,他们的言语、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应被尊重。”

8月底,莫斯科拒绝了毛泽东提出的苏联援助中共的请求,并且通知他,苏联不

会干预中国的内部事务。显而易见,莫斯科的意思并不仅仅是这些。后来,斯大林

对南斯拉夫共产党的一位领导人说:

“抗日战争以后,我们告诉(中共领导人),我们觉得在中国武装起义的条件

没有成熟,他们应当与蒋介石谋求妥协”。

毛泽东本人后来曾这样说过,斯大林在这一关键时刻,试图阻止中国共产党人

进行革命:

“解放战争时期,先是不准革命,说是如果打内战,中华民族有毁灭的危险。

仗打起来,对我们半信半疑。仗打胜了,又怀疑我们是铁托式的胜利”。

按照弗拉吉米洛夫的说法,莫斯科试图拉紧套在中共身上的缰绳是以这样一种

观点为基础的,即莫斯科认为,毛泽东始终故意推行一种挑衅性的政策,以便在苏

联,美国和国民党之间制造不和。毛泽东求助于种种“诡计”来诱使苏联和美国开

战。弗拉吉米诺夫没有提到苏联难于启齿的问题:抑制中国共产党是斯大林获得在

中国的特权而同意的一部分代价。如果中国爆发内战,那么,国民政府和美国是否

继续承认这些特权就很成问题。日本投降后,苏联军队占领了满州,仿佛它是被征

服的敌国的国土而不是中国的一部分,视满洲工业为战利品,把许多工厂所有能拆

御的机器设备和器材物资等几乎全搬往苏联。到1950年《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

口及大连的协定》签订后,人们发现鞍山钢铁厂,沈阳兵工厂,小丰满发电厂等地

方只是无偿地移交了一些空房子,连日本高级官员家里的钢琴、沙发和好家具等,

还有其他大批缴获物资也都被搬运一空。

1948年,中国革命的胜利已成定局,可斯大林仍象二十年前向陈独秀建议的那

样,还试图压毛泽东与蒋介石讲和。中共应暂时满足于用中国分成南北两个不同的

政权,但是,毛泽东却异常坚决的提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他的言辞象勇往直前的解放军战上的刺刀一样坚硬。人民解放军从绿色群山中

突起,于4月份一举攻占了蒋介石的首府――南京。

当斯大林得知毛泽东全面发动攻势的计划时,却把这个计划斥为鲁莽和不现实

的。这位世界上最伟大军队的大元帅是看不起游击队的,对共产主义在中国胜利的

可能性深表疑虑,而且对于没有他的批准和超出他的军事力量范围以外的自作主张

的革命也是不信任的。他害怕中共的冒险可能引起美国的大规模干涉,从而使美国

的军队和苏联的军队在远东造成对峙局面。

斯大林后来承认:

“我们当时认为,中国的农民起义没有发展前途,中国同志应和蒋介石寻求妥

协,他们应该参加蒋介石的政府,解散自己的军队。”

国民党政府南迁至广州。美国大使这次没有随蒋一起走,其他主要国家的大使

也都留了下来,他们都继续待在南京。但有一例外,那就是苏联驻华大使罗申随蒋

去了广州。当华北地区在毛泽东的领导下解放了的时候,他们仍依附在国民党这堆

白骨上。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

革命的胜利使欧亚社会主义国家连成一片,使苏联摆脱了长期被资本主义国家包围

和孤立的境地。

毛泽东肯定思考过这样的问题,假如斯大林通过王明和他的“国际派”控制了

中共,他将希望中共作些什么呢?毛泽东认为,假如这种情况真的发生了,斯大林

可能会通过两种方式利用软弱的中共。一是以中共为筹码压蒋介石作出更大的让步;

二是将部分或整个中国置于受苏联指挥的软弱的中共控制之下。在此两种情况下,

斯大林对华政策的目标和手段与帝国主义列强并无二致。几十年后,当毛泽东得出

社会主义国家也有可能象垄断帝国主义国家一样搞帝国主义这一结论时,仍然反映

出毛泽东早年与斯大林斗争的影响。毛泽东曾认为斯大林对中国革命是“功大于过”,

但毛泽东没有说明的是。斯大林的功劳实际上也是中共与他进行长期斗争的结果。

上述是苏联和中国共产党严重不和的起因,也是十年以后斯大林的继承者伤脑

筋的冲突的先兆。任何轻率表示和行动都会立即引起爆作。在这种情况下,斯大林

十分小心而冷静地行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刚一成立,他就率先承认并邀请毛泽东访

问苏联。

如果说,斯大林是最后一个承认蒋介石失去大陆的主要领导人的话,他倒是第

一个承认毛泽东赢得了大陆的人。

三、顾全大局缔盟约

毛泽东到达莫斯科的当天,略为休息后,下午6时(莫斯科时间),斯大林率领

苏共全体政治局要员在克里姆林宫小会客厅会见了毛泽东。

当时,斯大林已进入古稀之年。几十年接连不断的内患外战,消耗了无数精力,

使他须发花白,面部皮肤松弛,明显地有些衰老。但仍然表现得踌躇满志,看上去

心情舒畅,身体健康,始终维持着他特有的风度和魅力。讲起话来依然是那套老习

惯,吐字很慢,用词准确,态度也相当地友善和谦和,尤其是对毛泽东,更是相当

地尊重和客气。

斯大林一见到毛泽东,不等介绍就上前紧紧握手,高兴地说:

“想不到你是这么的年轻和健壮!”

斯大林对毛泽东说了许多颂扬的话。

斯大林“你对中国革命,中国人民的贡献很大,你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子!祝贺

你们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毛泽东:我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及我个人向斯大林同志和在座的苏联共

产党、苏维埃政府、红军元帅同志问好!感谢你们对我的邀请。

斯大林:你来一趟不容易的,我们可以谈谈,你有什么想法和愿望?

毛泽东:这次来,一是为祝贺你的寿辰;二是来看看伟大的苏联。

谈话的气氛十分热烈。

然而,对这位叱咤风云的中共最高领导人,斯大林的心里却是热情与冷漠交织,

歉意与疑虑并存。他永远也不会忘记,在中国革命问题上自己的功过是非。所以他

同毛泽东见面不久就说:

“你们已经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而胜利者是不受指责的。”

在此之前,即一九四九年七月,刘少奇曾代表中国共产党赴苏联与斯大林商谈

建国问题,斯大林当时就向中国同志表示,他们过去不适当地干涉了中国革命,他

曾说:

“我们干扰过,妨碍过你们,我为此感到内疚。”

对这些不愉快的往事,双方都心中有数,所以斯大林似乎想以自己的热情和高

规格的接待来弥补这一点。

1949年12月21日,斯大林七十寿辰。莫斯科大剧院内隆重举行庆典。毛泽东作

为贵宾,在斯大林身旁就座。庆典上共有十三个国家的代表讲话,毛泽东代表中国

第一个致辞,受到盛大欢迎。

为庆贺斯大林的七十寿辰,毛泽东呈送了丰厚的礼物。他在国内时了解到苏联

缺少新鲜水果和蔬菜,特地提前打电报给山东,请山东准备好最好的大黄芽白莱、

大萝卜、大葱、大鸭梨每样5000斤。还准备了江西景德镇青花瓷器一套;湖南湘绣

被面30条,枕套60个;江西南丰桔1000斤,冬笋500斤,还有浙江的龙井茶、贵州的

茅台酒和上海的名烟等。斯大林对此非常感谢。第二天,在克里姆林宫举行为庆祝

斯大林七十寿辰的盛大宴会。毛泽东的座位在主桌斯大林的旁边。

1949年12月23日至1950年1月20日期间,毛泽东和斯大林会谈三次。

斯大林与毛泽东的会晤和谈话,通常是在莫斯科近郊孔策沃别野进行的。时间

总是在夜里。这是斯大林的工作习惯。

斯大林坐在长桌的顶头,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照惯例就座。毛泽东的座

位紧靠着主人,他们之间是译员。中国同志都坐在自己领袖一侧。桌上总是摆设齐

全:每个座位前都有餐具、高脚杯小酒杯,几瓶格鲁吉亚纯葡萄酒、伏特加酒。桌

上还有温室培育的新鲜蔬菜。

大大桌子的一头,有一个摆着饭菜的小桌。各人根据自己口味自取食物。有时,

斯大林站起来,走到小桌子跟前,取他喜欢吃的东西。他习惯劝人吃某些菜肴:格

鲁吉亚式羊肉串、红菜汤、烤羊肉串。

准备的菜并不多,但味道可口,室内没有服务人员,只有一名女侍者端菜热菜,

给主人过目,然后送到小桌子上去。酒是自斟,但是都饮得不多,大多数人都是非

常礼貌的沾了沾嘴唇。

白兰地酒瓶放在桌子正中,在向斯大林祝酒的时候,把酒瓶转了一圈,由坐在

主人对面的贝利亚祝酒。他击掌,用玻璃杯敲桌子,用这种声音来表示最隆重的时

刻到来。他用犀利的目光扫了大家一眼,看看是否斟满白兰地,然后站起来,讲了

几句祝酒词,劝大家干杯。

斯大林通常饮一两口自己杯中的葡萄酒,这是从两个瓶子倒出的红葡萄酒和白

葡萄酒掺和的,这两瓶酒放在他左边,只供他一人饮用。

话题是五花八门的,没有严格的议程。谈话实际上在斯大林和毛泽东之间进行

的,其余人不讲话。但是在闲谈时,在座的人也就军事、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问

题交换看法。

在开始的会谈中斯大林坚持东北由苏联管理或由苏联与中国共产党共管;苏联

租用旅顺、大连港,还有中长铁路。实质上还是对中国共产党的能力有怀疑,对国

民党存有希望。

毛泽东在会谈中,坚持独立自由的立场,以大量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有力量解

放全中国,也有能力管理统一全中国。他说:

“我们对中国任何一块土地都有不容置疑的主权,我们在管理方面有不懂的地

方可以请苏联老大哥帮助我们,但自主权是绝对不能放弃的。”斯大林勃然大怒,

却强压住怒气。

当时,苏南冲突的余波仍在东欧境内肆虐,不少人因被怀疑是“铁托分子”而

被捕,斯大林对毛泽东的疑虑仍未消除。

毛泽东会不会成为东方的“铁托”?

中共让一些无党派人士和民主党派人士参加政府,会不会执行亲英、美政策?

斯大林始终疑虑重重,但他已经从对铁托的错误中接受了教训,他知道不能对

毛泽东“动一动小姆指”,更不用说大拇指了。

但情况还是很微妙的。斯大林不得不侦察一下,而且他还不愿意放弃在满洲的

战利品。他拖住毛泽东作长时间的不慌不忙的解释,慢慢地讨价还价。

以后的谈判变得吹毛求疵,一味拖延,毫无成果,甚至可以说企图在中国扩大

苏俄帝国的势力。

斯大林把毛泽东送到了莫斯科远郊的乡间别野里。接着又让他参观博物馆、喋

喋不休地给他讲述俄国的艺术的历史。

随后,斯大林便让毛泽东象通信员似的等候召见。一连好几天,斯大林没有同

毛泽东接触,由于斯大林没有命令别人与毛泽东谈话,竟然没有一个俄国人敢去看

他。

毛泽东费了很大气力才使苏联人勉强同意举行一次会谈。会谈中,毛泽东提出

俄国不久前兼并中国领土的问题,斯大林听了不免又怒形于色。

蒋介石曾与苏联签约,给予苏联在新疆开采矿藏的权力。蒋介石政府承认外蒙

为独立国家,而外蒙与中国的内蒙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雅尔塔会议事实上将中国

的旅顺港割让给了俄国。

现在,毛泽东说,中国政府拒绝承认一切不平等条约,包括蒋介石签订的和沙

俄时期签订的条约。

斯欠林怒不可遏,他想到19世纪沙俄从中国夺取的100多万平方英里的土地,问

道:

“那家伙是不是还想把贝加尔湖要回去?”

谈判陷入僵局。

毛泽东的脾气越来越坏。他凝视着寝室的天花板,用深思熟虑的词句大声地诅

咒,希望屋内安装的窃听器能记录下来。

又是一个不眠之夜。室内的灯光将毛泽东高大的身影映出窗外。只见他在踱来

踱去,象是在寻找冲出这使人压抑的,牢笼一般的屋子。

外面的鸡啼声此起彼伏,莫斯科的必外已渐露曙光。

室内已烟雾蒸腾,烟灰缸里的烟蒂已经积放满了。

毛泽东大步定到窗口,用力推开了窗子。顿时,室内的烟雾象是早子被呛得憋

足了劲儿似的,从毛泽东的身边挤了出去。

毛泽东贪婪地吸着室外的新鲜空气,他哪紧缩的浓眉渐渐有所舒展。他深沉的

目光在搜寻太阳升起的地方,然后深情地盯着那儿,目光之中充满着希望,但还交

织着深深的忧虑。

是啊,那儿有他的祖国,有他一手缔造起来的,朝气蓬勃却还很弱的新中国……

毛泽东多么想早日回到他的国家。他曾在那儿纵横驰骋,叱咤风云。可是此刻,

此处……

他深深地吐了一口气。

他的使命还没完成。他有些迫不急待,但又必须等待……

毛泽东深知,中国革命是他毕生的使命。为了尽快地改变将近40年内残留下的

满目疮痍,遍地饥荒的局面;为了拯救亿万大众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摆脱孤立无

援的状况,迫切需要外部的援助。

新中国刚刚成立,政权还不稳固。蒋介石要反攻大陆,帝国主义虎视耽耽……

而他又只有苏联一家朋友。所以尽管他很有些厌恶斯大林,却义不得不采取谦

卑的姿态。

对斯大林来说,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他的一笔巨大的意外之财:在冷战的高潮时,

他突然得到了一个伟大的盟友。从此后,中国将保护苏联极长的亚洲边界,使他能

够在欧洲集中自己的军事力量。中国的新领导者虽然不会完全听命于自己,甚至可

能有一天会公然反抗莫斯科,但是他们暂时还要依靠苏联。不仅指望收回满洲的工

厂,而且还指望得到苏联在经济,军事和外交上的援助和保护。

斯大林老谋深算,高高在上,盛气凌人。他深知加大毛泽东身上砝码的重量。

他不想轻易撤去这些对他来说特别有用的“砝码”。

毛泽东忍辱负重,含而不露……

又一次中苏会谈。

斯大林、莫洛托夫等苏共主要领导人都在座,斯大林委婉地问毛泽东:

“您这次访苏有些什么打算?想办点什么事情?”

其实毛泽东当时已早有主张。但是他却不明白地说出来,只含蓄地用幽默的语

言说。

“我想搞点什么既好看又好吃的东西。”

苏联领导人感到莫明其妙。

后来还是王稼样打破了这一僵局。他逐渐摸清了毛泽东的意图。苏联过去同国

民党政府订立了一个友好条约。现在新中国成立了,苏联应废止那个条约,同人民

政府签订―个新的更进一步的同盟条约。

王稼祥对苏联外长维经斯基作了暗示,透露了毛泽东的打算。

斯大林很“乐意”。

斯大林:毛泽东同志,最好由我们两个来联名签署这一新的中苏同盟条约。

毛泽东:斯大林同志,订立条约是政府间的事,应该让我国总理周恩来同志来

办。

周恩来当天便得到了毛深东的指示。

第二节 周恩来与斯大林、赫鲁晓夫的交锋

一、“虎口夺食”

1950年1月20日,周恩来到达莫斯科。

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米高扬,外交部长维辛斯基、驻华大使罗申及中国驻苏大

使王稼样等到车站迎接。毛泽东也及时从列宁格勒的观光旅游中赶回莫斯科,迎接

周恩来总理的到来。

在莫斯科火车站,周恩来就斯大林元帅正确的国际政策和毛泽东主席坚定地与

苏联进行结盟的政策发表了简短的讲话。他说:

“我们此行的目的是奉毛泽东主席的指示,来参加关于巩固中苏两国邦交的会

商,以促进两大国之间的友谊团结和世界和平事业。”

1月22日,斯大林在维辛斯基陪同下,会见了周恩来和王稼祥,会谈开始了。

周恩来温文尔雅,风度翩翩。他的报告简洁、翔实,用中俄文两种文字书写。

谈判桌前,他一坐数小时,毫无倦容,能言善辩,而且喝酒海量惊人,令米高扬和

维辛斯基相形见拙。

苏联领导人对周恩来的态度也许较少怀有戒心,因为周恩来曾一度在莫斯科亨

有崇高的威望。

周恩来不会激怒斯大林,莫洛托夫也因此变得随和起来。

周恩来温和地对斯大林说:

“斯大林同志,我们是第一个加入您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亚洲大国。”

周恩来的这句话表明了中国的态度,肯定了斯大林的地位。斯大林怒火渐消,

谈判开始有了成效……

周恩来每天郁要向毛泽东汇报谈判进展情况并交换意见。毛泽东要一直在莫斯

科住到他得到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利的各种问题的满意答复为止。然而他却避免

亲自直接参加友好条约的起草工作。

条约最初的文本是由苏联草拟并提出的。周恩来和毛泽东逐条进行了研究。

周恩来:老头(斯大林)不肯放弃在东北的利益。条约中大国的味儿很“浓嘛”。

毛泽东,我们是要从老虎嘴里掏肉噢。

周恩来:是啊,为了让苏联承担防务义务和获得贷款,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

毛泽东:但是代价不能太高。就互助条约,中东铁路,联合股份公司和边界问

题我们要采取两种态度:一种是当对方提出的建议我们不同意时要进行争论;另一

种是如果对方绝对坚持的话,我们就接受他们的建议。

周恩来:这也是出于对社会主义利益的考虑。另外,苏联方面还强调蒙古人民

共和国的地位问题。他们担心我们不承认外蒙古的独立,说这是签订条约的前提,

要我们先在公报中予以宣布。

毛泽东听到这儿愤怒了,他习惯地抿了抿嘴唇。他知道,此时此刻,愤怒是没

有用的。他点燃了一支烟,狠狠地吸了几口,一支烟仅剩三分之一了。他明白,若

在这儿卡壳,那一切都无从谈起了。

毛泽东:外蒙古的独立已既成事实,既然苏联人坚持,那就由他们吧。但不要

在友好条约中体现出来。我看这里面的好多文字值得推敲噢,这样,后来通过并公

布的条约虽无原则上的变动,但在文字上作了很大的修改。这一工作是周恩来直接

领导和亲自动手进行的。他将条约的草稿交给代表团和大使馆的同志们,组织发动

大家对条约草案进行逐条、逐句、逐字的研究、斟酌和修改。要求人人都开动脑筋,

贡献力量。

周恩来自己更是格外认真,一个字一个字地推敲。这是他一惯的工作作风。要

从国家的利益出发,防止出漏洞。他说,

“这个条约不仅要在今天看行。还要在以后看行不行,要经得起时间考验和后

人检查。”

条约金文的实质性文字还不到一千,但是每一个字都经过反复推敲,每一个同

志,特别是周恩来,为它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例如条约草案中有一段原来是:

缔约国一方一旦受到第三国的侵略。

另一方得以援助。

周恩来觉得“得以”不够肯定,没有表明条约应有的作用,经过再三考虑,将

“得以”二字改为“即尽其全力”给予援助,这就更肯定更明确了。为了这后来只

有几个字的改动,就讨论甚至争论了很长时间。

几十年前,当列宁宣布废除以前俄国帝国主义在亚洲掠夺的成果时,象周恩来

这样年轻的一代中国人曾为之振奋,并留下深刻印象。但现在列宁的继承人并不想

信守诺言,没有一个中共领导人对莫斯科满怀热情。周恩来不得不修补尽了最大可

能达成的最低限度的协定。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正式签订。在克里姆林宫本行了隆

重的签字仪式。斯大林、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等苏联主要领导人和毛泽东、周恩

来、王稼样等中国同志出席了仪式。周恩来同维辛斯基代表本国政府,分别在两份

条约上签了字。

在签订友好条约的同时,双方还就中长铁路的租赁和管理,苏联在大连和旅顺

的军事设施,以及有关苏联在北京和东北控制的各种财产等问题达成了协议。这些

对周恩来来说是个主权问题,而苏联却大谈美国在重新扶植武装日本,会对中苏造

成很大的威胁等等。这些包括中苏铁路和东北军事设施的协议允许维持原状,但最

迟不得超过一九五二年底。

苏联认为他们对东北设施的继续管理会有利于中国,因为中国缺乏管理和技术

专家。但是,众所周知,使用中长铁路到符拉迪沃斯托克要比使用他们自己的远东

铁路方便得多。

此外,双方还达成了另一项协议,苏联向中国提供3亿美元的信用贷款,年息为

百分之一,供中国购买苏联的机器和设备。这个数目使毛泽东、周恩来很失望,因

为它只是毛泽东开口要的十分之一。

毛泽东显得心烦意乱,他实际上的确心烦意乱。这些让步触到了他民族自豪感

的核心,根据印度政府的消息来源,接受一笔不足他原来期望十分之一的贷款,是

一件丢面子的事。但当时毛泽东觉得,除了在斯大林面前屈下一膝,别无选择。他

失去了美国,但他需要北部的安全和抗击日本人的保证,在别处得不到的这笔3亿美

元对他很有用。

第三项协议是关于苏联在中国东北和北部从日本和伪满政府手中获得的各种财

产。这一协议使大家十分敏感,因为苏联军队对中国东北工业设施的“大肆掠夺”

仍使中国人记忆犹新。后来,当苏联把这些财产无偿交还给中国时也表现出了一点

宽宏大量的气度。周恩来在1950年2月14日签订友好条约及附件时所发表的讲话中重

点突出了中国人民对斯大林元帅这一友好表示的巨大感激。

但是,周恩来没有提到接受了外蒙古的独立。

条约签订后,一些不喜欢苏联的非共产党知识分子评论道:

“共产党要比蒋介石更爱国些。”

用毛泽东的话来说

“我们总算从虎口中夺得了一点食物。”

中苏友好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了中国,传到世界各地……

中国沸腾了――

所有的城市和乡村都举行了盛会和游行。《人民日报》社论指出:

长期存在于中苏两大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已经由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而

巩固下来了。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所建立的拥有全球人口三分之一以上的中苏兄弟

同盟,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不可战胜的同盟。

苏联《真理报》以“中苏友谊万岁”为题发表社论说:

这些条约和协定使得苏中两国人民友谊的发展与巩固进入一个新的纪元,标志

着国际关系发展的新阶段,对于巩固全世界和平与民主的事业是一重大贡献。

共产主义世界沸腾了――

保加利亚、波兰等国报刊报道了本国人民庆祝条约签订的情形。

然而,帝国主义分子傻眼了……

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一直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政策,并象行将溺毙的人

抓注一根稻草一样,死死抱注中长铁路及旅大问题,因为他们指望这些问题会成为

苏中之间摩擦的缘由。他们胡说什么“苏联正在将中国北部地区实行合并”,企图

“控制中国”等。这些条约的签订表明中国是独立地充分行使着主权的,同苏联的

关系是平等的。于是,西方国家的一些官方人士和通讯社不禁惊呼中苏条约“必然

成为反殖民地宣传的强有力武器”,“拆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台”。美国“国务院方

面伤心地承认了这是一个事实”,是“最黑暗的噩梦”,是表示“世界局势的巨轮

在莫斯科――北京轴上旋转。”

毛泽东和他的同志们,在中苏友好条约签订的过程中已经做出了不小的牺牲。

因为他们懂得,一个国家既要保持自己的独立,努力维护自己的主权,又要有适当

的外援,必要时也得以小小的妥协换取长远的利益。但是,完全依赖外国以至损害

民族利益也是不允许的。因而,面对苏共领导人难填的欲望,他们有理,有利、有

节地虚与委蛇,致使不愉快的事情,并未能影响两国双边关系的全面合作。

中苏关系至此展揭开了一个新的篇章。

二、最后的努力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

3月8日,周恩来到达莫斯科参加斯大林的葬礼。

斯大林静静地躺在鲜花圃拱的水晶棺里,身上覆盖着党旗。虽然一息无存,却

比他生前任何一个时候更安祥、宁静、柔和。他的棱角鲜明,充满男性美的面孔,

仍然焕发出尊严的光泽,好象刚刚发表过讲演,刚刚露出过一抹微笑,就在闭上嘴

的一刹那固定了,连同唇上的威武的胡髭和向后精心梳理过的头发。他在那一刻陷

入了沉思和反省,似乎在沉思未来,似乎在反省过去的历史,并且将永远地继续下

去……

周恩来曾饱受斯大林暴躁吝悭之苦。在他迈步走在这个逝去的“共产主义世界

的统治者”的遗体后面时,他必定记得他是怎样等待这个人作出冷淡的决定的。他

也必定记得,斯大林是如何象一个站在摩天大楼上的警察企图指挥下面街上的交通

一样,指导中国革命。但周恩来的思想很快便转到了实际领域。新的苏联领导人与

斯大林截然不同,他们公开大肆宣扬同中国的合作的重要价值,那么他可以从这些

新领导人那里为中国争得些什么呢?

守灵的苏联党的领袖人物们都垂下了头。

当对,马林科夫已经出任党中央第一书记,但是可以看出,赫鲁晓夫的地位正

在升高,并且竭力要使前来吊唁的世界各国共产党的领袖们看出这种提高。从周恩

来到达的那一刻,他就表现出与其他苏联领导人不同的活跃与主动。

“斯大林的去世对我国人民,对全世界人民都是极大的震动,我们都感到无比

悲痛……”周恩来一见到赫鲁晓夫便迎过来招呼,“他的逝世给世界革命留下的空

缺是无法弥补的。

在整个吊唁过程中,赫鲁晓夫不断地过来与周恩来握手打招呼。他一会儿说:

“团结,现在我们需要团结”;“现在首要的是维护中央团结……”一会儿又跑过

来,眼睛湿漉漉地眯成一条缝,声音悲切:“斯大林是我们生命的保卫者”;“斯

大林使我们取得了对敌人的胜利,他的突然去世使我们忧虑担心……”;

“我们要团结,一定要团结起来”。

周恩来回国不久,马林科夫的第一书记职务就被赫鲁晓夫取而代之了。

1954年10月,尼基塔?赫鲁晓夫同布尔加宁一起率领苏联党政代表团到北京参

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周年的庆祝活动,受到了极其热烈隆重的欢迎。

这是克里姆林宫的高级人士第一次访问中国朋友。

赫鲁晓夫在苏联党内要巩固他的地位,是需要获得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支持的。

在他第一次访华期间,曾多次与毛泽东、周恩来会谈。

赫鲁晓夫曾提着毛泽东的手说:

“中国人民在您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尽千辛万苦,走过了坎坷不平的道

路,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建立了新中国。现在,英雄的中国人民在朝

鲜打败了美国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充

分显示了新中国的力量。中国已经屹立在东方,在世界上举足轻重,中国革命的胜

利具有世界意义。”

毛泽东:中国革命得到了世界各国共产党特别是苏联共产党的支持和援助。感

谢苏联党,政府和人民对中国的无私援助。

赫鲁晓夫:不,不能说是无私的,而应当说是有私的。援助中国实际上也是帮

助我们自己。中国强大起来又是对我们的最大支持。

这些新的苏联领导人不仅弥补了过去的疏忽,而且他们甚至解决了过去遗留下

来的悬而未决的棘手问题。他们同意从旅大撤军,把过去双方共管的股份联合公司

移交中国,给予中国大批发展贷款,并扩大两国的科学技术合作。

中南海紫光阁。不眠的灯光。

毛泽东满脸喜色。他被赫鲁晓夫这次来访解决的那些问题鼓舞着。他靠躺在沙

发里,“吞云吐雾”,享受着他的“中华牌”。然后,闭上眼睛,陷入沉思……。

他想起了1950年在莫斯科的那个不眠之夜,那次使他感到屈辱的访问……

突然,他感到手指一阵疼痛。冒着丝丝烟雾的烟头已燃到了手边。他扔了烟蒂,

又换了一根,用火柴点燃,“吱、吱”地吸了起来,信步在室内轻轻地踱着。他在

等待周恩来的到来……

“主席,我因安排苏联代表团的出游活动而耽误了一下,来晚了……。”周恩

来的声音打断了毛泽东的踱步。

“噢,恩来,你来了。快过来坐。你又辛苦了一整天。”毛泽东笑着说。

“主席到现在不是也没休息吗?”周恩来接过毛泽东亲自为他泡的“龙井”茶,

说:“主席今天兴致很高嘛。”

“是啊,我看这次新的苏联领导人很有诚意。我为他们这次能这么干脆地解决

过去遗留下来的问题而感到满意。真是应该值得庆贺的事。但是,现在唯一遗憾的

是……外蒙古问题。”

周恩来立刻意识到,毛泽东要他在下一轮中苏会谈中,向赫鲁晓夫重提外蒙问

题。他犹豫了……。因为他深知外蒙对苏联来说,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苏联是不会

轻易“吐出这根骨头的。”

“主席,这个问题恐怕……”

“我知道这是个更棘手的问题。苏联十有八九是不会答应的。但这是个很好的

机会,我们即便抱着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做这最后的一次努力。”

于是,蒙古问题提出来了。

这是周恩来与赫鲁晓夫的正面交锋。

“赫鲁晓夫同志、如果蒙古成为中国的一部分,你会怎么想?”周恩来问道。

赫鲁晓夫楞了一会,接着脸上便显出惊讶的神情。他坐在那儿,一语不发,似

乎没有听到周恩来的问话。坐在一旁的布尔加宁轻轻地咳了一声,把赫鲁晓夫的思

绪带队了现实中。他看到别人都盯着他,便也干咳了一声,说道:“周同志,你提

出的问题使我们很难评论,这是蒙古和中国之间的事情,与我们无关。我们是第三

方。你们自己直接同蒙古人谈谈不好吗?”

周恩来心中暗想,“我早就料到你会这么回答。真是个老奸巨猾的俄国佬!这

个问题真的与你们苏联无关吗?在蒙古驻扎着的大量苏联红军又说明了什么呢?”

他微微一笑,接着问:

“说的是。但是我们想事先知道,如果蒙古真的成了中国的一部分,你们的反

应会怎样?”

“我们的态度取决于蒙古同志的态度,但是,我可以告诉你我个人的意见:我

非常怀疑蒙古同志会欢迎你们的建议,另外,蒙古很快就要成为联合国的会员国了,

最近、又同一些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如果蒙古并入中国,它就会失去这些国家的

承认。不过,我当然不想代表蒙古领导人说话。

周恩来心里清楚,赫鲁晓夫的这番话其实就是代表着蒙古领导人讲的,因为外

蒙古当时仍完全处在苏联的操纵之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2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